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我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小组交往合作。
一、营造民主和谐课堂,创设宽松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很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讨论文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认识语文教师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民主、平等对话,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成果。这个过程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解表达能力,促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学习,形成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民主行为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和职责
在课堂中,我们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学习小组确定好了,就必须健全相应的组织,让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1.选拔和培养小组长。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能干得力的学习小组长。所以,在每个合作小组中,我选择本组中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组织和操作能力最强,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要进行有效培训,我在新组长上任之前,对他们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确定记录员。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商讨、互相补充,学生会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创新。学生要将这些成果形成书面结论。为此,在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我挑选一个基础知识扎实成绩较好、书写工整且速度较快的同学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员。他主要负责边参加讨论边作记录,并整理本组的学习材料,以便全班交流。
3.挑选和带动发言人。小组合作学习后,每组有了自己的结论,就需要有人准确地把意思向全班表达、交流。首先,我选组内胆子大的,声音响亮的,普通话标准的,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为提高所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后来,我要求各组内成员轮流坐庄发言。但必须先在组内做好准备。想通过他们的带动发展到组内人人敢发言,人人乐发言。
三、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也不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所以教师何时用什么方式,介入到讨论中是需要研究的。
1.教师的介入如何把握时机。教师不必要的、不应该的指导,会让学生失去尝试一些从错误和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指导不够充分,可使学生疑惑不解;教师参与太多,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如何做的更好,都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总结、摸索。
2.教师介入时的身份。课前教师应对小组的任务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设;要精心设计对学习全过程的把握。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身份应是一个合作者,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思维的拓展。教师还要适时的静观讨论过程,如顺利就不介入;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耐心地给予指导。拓展训练时,每个小组的问题最好不一样,小组总结后,教师再汇总各小组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分享。如在组内或小组之间出现了矛盾,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分析尽可能地快速化解。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3.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评价。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适时介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总结、反思等活动。教师在总结时要加强对“合作”的关注,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多元性。
四、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展示。展示在字典中的释义为:摆出来让人看,小组成员通过展示来表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或结果,让其他组的同学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悦。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对小组合作的成效有着重大的意义。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对小组合作研讨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展示的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探究的结果,而更应该展示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展示能更好的促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
1.重点侧重于合作探究过程的再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这种展示的特點是重点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经历的过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展示的重点就在于对小组合作研究过程的展现。
2.侧重于合作结论的阐述。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小组展示时,同样也可以重点是展示研究的结论,而对于合作的过程则无需过多表述,这样的展示适用于简单问题的探究,这种展示的特点显而易见,就是简洁明快,节约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一、营造民主和谐课堂,创设宽松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很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讨论文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认识语文教师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民主、平等对话,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成果。这个过程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解表达能力,促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学习,形成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民主行为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和职责
在课堂中,我们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我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学习小组确定好了,就必须健全相应的组织,让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1.选拔和培养小组长。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能干得力的学习小组长。所以,在每个合作小组中,我选择本组中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组织和操作能力最强,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要进行有效培训,我在新组长上任之前,对他们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确定记录员。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商讨、互相补充,学生会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创新。学生要将这些成果形成书面结论。为此,在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我挑选一个基础知识扎实成绩较好、书写工整且速度较快的同学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员。他主要负责边参加讨论边作记录,并整理本组的学习材料,以便全班交流。
3.挑选和带动发言人。小组合作学习后,每组有了自己的结论,就需要有人准确地把意思向全班表达、交流。首先,我选组内胆子大的,声音响亮的,普通话标准的,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为提高所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后来,我要求各组内成员轮流坐庄发言。但必须先在组内做好准备。想通过他们的带动发展到组内人人敢发言,人人乐发言。
三、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得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也不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所以教师何时用什么方式,介入到讨论中是需要研究的。
1.教师的介入如何把握时机。教师不必要的、不应该的指导,会让学生失去尝试一些从错误和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指导不够充分,可使学生疑惑不解;教师参与太多,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如何做的更好,都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总结、摸索。
2.教师介入时的身份。课前教师应对小组的任务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预设;要精心设计对学习全过程的把握。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身份应是一个合作者,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思维的拓展。教师还要适时的静观讨论过程,如顺利就不介入;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耐心地给予指导。拓展训练时,每个小组的问题最好不一样,小组总结后,教师再汇总各小组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分享。如在组内或小组之间出现了矛盾,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分析尽可能地快速化解。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地进行评价,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3.学习结束后教师及时评价。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适时介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总结、反思等活动。教师在总结时要加强对“合作”的关注,加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多元性。
四、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展示。展示在字典中的释义为:摆出来让人看,小组成员通过展示来表达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或结果,让其他组的同学一起来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悦。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对小组合作的成效有着重大的意义。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对小组合作研讨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展示的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探究的结果,而更应该展示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展示能更好的促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
1.重点侧重于合作探究过程的再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这种展示的特點是重点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经历的过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展示的重点就在于对小组合作研究过程的展现。
2.侧重于合作结论的阐述。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小组展示时,同样也可以重点是展示研究的结论,而对于合作的过程则无需过多表述,这样的展示适用于简单问题的探究,这种展示的特点显而易见,就是简洁明快,节约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