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德育教育建设迄今已逾二十年,多年来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不尽人意,实效性较差,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困境与问题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工作的滞后性。(1)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第二,德育手段的单一性。学校的德育手段注重“说教”、“灌输”等乏味的理论,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
第三,德育主体的错位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第四,德育环境的分裂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第五,德育目标的空泛性。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及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终导致了个体道德的滑坡。
二、对策
1.抓好“三育”
第一,抓好理想教育。要重视理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并有效地解决道德败坏、精神堕落等问题。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来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就尤为重要。
第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三,抓好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实现“六化”
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六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学生化、知识化、社会化。
第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第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条例等。
第三,德育管理量化。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第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德育学生化要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第五,德育知识化,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增长才智。第二课堂活动中,各科老师利用课余、晚上或星期六下午辅导后进生,使他们跟上其他同学,提高教学质量,夺取好成绩,并且开展课余音乐班、美术班,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德育社会化,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经常进行家庭访问,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情况、学习成绩和表现;并且定期举行学生家长会议,相互沟通、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村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要突出养成教育,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困境与问题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工作的滞后性。(1)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2)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第二,德育手段的单一性。学校的德育手段注重“说教”、“灌输”等乏味的理论,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
第三,德育主体的错位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第四,德育环境的分裂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第五,德育目标的空泛性。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及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终导致了个体道德的滑坡。
二、对策
1.抓好“三育”
第一,抓好理想教育。要重视理想教育,尤其是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并有效地解决道德败坏、精神堕落等问题。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来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就尤为重要。
第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三,抓好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实现“六化”
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六化”,即经常化、制度化、管理量化、学生化、知识化、社会化。
第一,德育经常化,就是要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学生经常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第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条例等。
第三,德育管理量化。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第四,德育学生化。就是德育工作让学生参加,处处考虑学生的需要。德育学生化要突出一个“导”字,开展各种活动,发扬民主树新风,为学生办好实事,引导和疏导学生积极向上。
第五,德育知识化,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增长才智。第二课堂活动中,各科老师利用课余、晚上或星期六下午辅导后进生,使他们跟上其他同学,提高教学质量,夺取好成绩,并且开展课余音乐班、美术班,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智力,组织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报刊,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德育社会化,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争取社会的配合,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经常进行家庭访问,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情况、学习成绩和表现;并且定期举行学生家长会议,相互沟通、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社区、村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要突出养成教育,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