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教育理论的主旨是让幼儿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探索,从而学会相应的知识,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如何沉着应对、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何专注、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如何承担责任。“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得。”这一理念在家长、教师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开始重视对幼儿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相契合。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研讨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和具体运用策略。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新课程改革之前,大量教学实践调研发现,传统课程设计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在传统课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将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仅仅重视教育最后的成果;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单一,带有明显的重教轻学的倾向;最后,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氛围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和学习动机。最重要的一点,课程内容设计仍然沿用老一套,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被满足,陈旧落后的理论体系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新时期怎样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改革的指导方针,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素质教育有着相通之处:首先,表现在教育目的上。该理论的核心内容表明教育是为提高、解放大众生活的全面教育,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次,表现在教育内容上。生活教育重视应用型教育,生活处处皆学问,应使生活和教育相结合。最后,表现在教育方法上。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教学做合一”,更加明确了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操作能力。
  所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更具现实意义。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先生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该理论体系的核心,指的是把生活本身当成一种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这句话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件的真实写照。例如爱迪生小时候虽被认为是最笨的学生,可他的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鼓励爱迪生进行各种实验,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明白了不能放弃、坚持不懈的道理,最终他的成功有目共睹。生活中一切好的事物皆可作为学习的对象,从这些事物中我们都可以学到知识。
  例如幼儿在生活中对交通规则的接触可能比教师教授的时间早。幼儿虽然不了解交通规则的具体内容,但家长在日常出行时可以给幼儿讲解什么是红绿灯、红灯时应当怎么做、绿灯时应当怎么做、行人过马路时应当走人行道等。这类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让幼儿接触到并加以学习。
  (二)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指的是社会含有学校教育的意味。结合当时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教育非常不平等且封闭,他非常反对这种教育制度,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和学习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以种田为例,指明种田要在田里做,那么就需要在田里教、田里学,将教、学、做联系起来,便可以实现教育的价值。“行是知之始”,在传统教育中,历来以读书为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大部分学生只会读,不能行、不敢行,以至于最后不能行,成为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陶行知批判了这种教育现象,他将“做”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创造的基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中国的教育必将落实于行动,在行动的累积上推动创造。
  例如在对幼儿普及交通知识时,若是单纯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的普及,可能幼儿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在实际生活中也许仍记不清交通规则。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幼儿模拟过马路的场景,边做游戏边给幼儿讲解其中的交通知识。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在带幼儿过马路时给幼儿普及交通知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后对交通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批判了旧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当时的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和课程改革也深有启发。

三、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一)学习生活教育理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现代化教育指明了一条较为清晰的道路,在我国越来越严苛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定义教育本质,明确素质教育目标,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生活教育的思想,学习理论精神,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力量。教育工作者需不断进行创新和试验,发扬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不怕阻碍的精神,一心开创新的教育理念,并投身其中。
  (二)借鉴生活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为使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进展,需要转变教学中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中师生不平等、教师做主角、幼儿当配角的现象,使幼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做引导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幼儿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识。教师还需要重视“做”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脱离对书本、教师的依赖,自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学习问题。教师要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单向教学变为双向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幼儿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联系学校与社会,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打破学校常规的封闭式管理和教学是必要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个领域都有了高度严密的整合,彼此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学校教育也需要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使学生和时代接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学生能够成长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对完善的实践能力的人。让学生熟悉社会发展规律,掌握实际发展情况,并能够联系社会环境、利用社会环境和资源,就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身心得以良性发展的个体。
  生活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中华民族伟大的新生命,培养真善美、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应明确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正的本领,在此过程中追求个人理想,明白个体和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实现共赢。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势在必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挖掘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根据目前的教育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和提炼,总结出现代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指导建议,构建全新的、先进的、统一的新课程体系,推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新型社会人才的教育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三之三金湖湾幼儿园)
其他文献
本节课是异地上课,并采用现场抽题,给30min备课时间,临时确定上课教师人选。浙江团队充分发挥集体研究能力,在短时间内利用简单体育器材——小垫子设计教学,执教教师则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游戏、争强好胜的特点,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了一节组织简单、教法细致、强调安全的展示课,展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既定目标。  一、实施的分析  1.准备活动教师用热情带领学生身心升温。课的开始
体育课上教师往往会遇到个别学生为了逃避体育锻炼而请“伪病假”。如何有效消减学生请“伪病假”的现象,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笔者针对此现象,在实践中实施“五化”,有效消减了学生请“伪病假”的现象。  一、请假制度化  简单的请假制度又遇到好说话的体育教师会助长“伪病假”学生的行为。因此,制订严格的请假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伪病假”的行为,使其“病”无处隐匿,从而让其知难而退。根据学校学生请病事假的规定,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以患者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症状,在病情发展过程当中还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肾疾病等,严重危及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目前针对该疾病,尚无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只能借助药物的方式来稳定患者血压水平,对患者心、脑、肾功能进行保护。但是在此期间,针对患者之间的差异性,部分患者需要借助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控制血压水平,此间无论采取西药治疗还是中药治疗,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的
本次“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中,3节小学四年级的体操技巧课引发了笔者的深入思考,现将自己的思考梳理如下。  一、课例的基本概括与比较  (一)3节课的相同点  一是,3节课的单元教学设计都是4课时,在3节课的单元设计中,每名教师对所授课都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3节课均为第1课次,同时都是异地授课。三是,3节课在第1次课设计的教学重点都强调小腿、脚背压垫,教学难点
一、教“方法”的关联性策略  方法的关联性可以体现在单一的身体练习、动作的组合练习与运用上,即单一的身体练习是动作组合练习的基础,运用是二者的综合体现,三者在教“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练内容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练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如,《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一课中,从单一的砸地自传高低球,砸地自传打直、打准练
依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其配套用书,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到上课实践,发现问题后进行单元改进。这个过程遇到了许多困难,产生了诸多困惑,同时对《纲要》的理解和教学的思考也不断加深,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单元实践中存在问题  本次实践的单元选自《纲要》水平一体操必学内容中的“体操类游戏和基本活动方法”,配套用书中的“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
一、案例背景  耐久跑是体育与健康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心肺机能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也有独特作用。但耐久跑练习单调、枯燥且乏味,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耐久跑的兴趣?怎样让课堂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喜欢上耐力跑?怎样在课堂上创生智慧,让学生学有所获?笔者不断思考着、实践着、摸索着……  二、案例描述  笔者所执教的五年级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等学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体育与健康学科较少涉及这一话题。其实,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更加需要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击剑运动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练习击剑可以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在提高身体敏捷性、大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但由于击剑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高,小学生在校内很难能接触到这项运动,因此,笔者利用报纸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纸质击剑器材,具有成本低、材料易得、安全便利等优势,能保证人手一“剑”,让昔日的“贵族运动”走进了校园,深受学生们喜爱。  一、器材制作  1.纸剑的制作  所需
一、指導思想  本课利用“跨栏的栏间节奏跑”教材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在障碍栏架面前,能够采用“高重心快频率”的栏间跑动作,自信、有效、果断的进行跨越,从而提升安全避险能力,将灾难来临时的逃生教育在教学空间与教学时间上进行有效延伸,让学生将理论上所学的逃生知识通过体育实践课,转化为自身的逃生技能,这种课型在“生命安全”教育领域中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和尊重学生需要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