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授初中化学多年的老教师,上好一节化学课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上好初中化学课,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练好演讲能力
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教育理论运用的基本功、解读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写字说话的基本功、媒体制作运用的基本功等等。我个人觉得说话的基本功——演讲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好多信息,是通过教师说的途径传递给学生的。那么如何练好演讲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1 多听促说。听课时,听听优秀教师是怎么表述的;通过听,学习别人的咬字发音,借鉴别人的讲话思路。
1.2 以说促说。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登台发言,无论是在校上班还是外出学习,只要是有说话的机会,总不要轻易放过。与人语言交流的收获是挺大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二来可以培养说话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1.3 以写促说。写能提高思维的层次性和严密性,文章写多了,你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流畅性自然也就具备了。
2.切实研究教材
化学教材作为学校化学教育的主要载体,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拓宽知识面,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人认为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了。其实不然,研究教材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研究教材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一是反复阅读教材,初步感知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分析教材,理清主要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瞻前顾后,找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分子和原子”教材为例:通过阅读文本,得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分析文本,理清了三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即通过图片感知、计算感知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确很小;然后借助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最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引领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瞻前顾后,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教材后面将要介绍的离子,因此,在汇总学生对物质构成情况的猜想时,要强调: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方法,形成实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我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一是强化实验原理,二是强化课堂演示,三是强化活动探究。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正确应用实验。例如某老师在《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
实验内容 第一次利用 第二次利用
配制蔗糖(食盐)溶液 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 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
碘加到水中 高锰酸钾加到水中 植物油加到水中 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这样的实验设计,简约明了,环环相扣,富有实效。值得我们学习。
4.注重概念的理解
古人曰“学而不思则惘”,对于化学学科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只是学习不注意思考和理解是很难学好的。特别是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有较多属于抽象的,学生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不但记忆困难,而且难于运用,必定形成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的对比分析,抓住概念时,不是简单地去背诵,而是通过比较理解其实质。如在氧化物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一是化合物,二是组成化合物的元素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三是其中一种元素必是氧元素。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抓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电解水就可以证明,而原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和再分割成其它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通过这样理解,学生就学得扎实透彻。
同时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对概念的记忆,更注重理解和应用。如“元素”的概念是在第四单元课题2中介绍的,但在这以前,教材中曾三次提到“元素”一词。绪言:“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这里只说明物质由“元素”组成,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第三单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曾经被看作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这里只说明元素具有种类之分。直到第四单元材才定义元素。这样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又如“化合价”的概念,原来的教材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现行教材没有给化合价明确的定义,淡化了这一概念,注重的是化合价的运用。教师对于这一概念的讲述不能任意拓宽或拔高,应把握好化学概念的要求和尺度。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学生学得好坏,关系到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上好一节化学课,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步。只要我们教师以生为本,注重教学实际,善于研究和钻研,上好一节化学课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1.练好演讲能力
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教育理论运用的基本功、解读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写字说话的基本功、媒体制作运用的基本功等等。我个人觉得说话的基本功——演讲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好多信息,是通过教师说的途径传递给学生的。那么如何练好演讲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1 多听促说。听课时,听听优秀教师是怎么表述的;通过听,学习别人的咬字发音,借鉴别人的讲话思路。
1.2 以说促说。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登台发言,无论是在校上班还是外出学习,只要是有说话的机会,总不要轻易放过。与人语言交流的收获是挺大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二来可以培养说话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1.3 以写促说。写能提高思维的层次性和严密性,文章写多了,你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流畅性自然也就具备了。
2.切实研究教材
化学教材作为学校化学教育的主要载体,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拓宽知识面,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人认为以本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过时了。其实不然,研究教材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研究教材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一是反复阅读教材,初步感知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分析教材,理清主要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瞻前顾后,找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分子和原子”教材为例:通过阅读文本,得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分析文本,理清了三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即通过图片感知、计算感知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确很小;然后借助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最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引领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瞻前顾后,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教材后面将要介绍的离子,因此,在汇总学生对物质构成情况的猜想时,要强调: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方法,形成实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我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一是强化实验原理,二是强化课堂演示,三是强化活动探究。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正确应用实验。例如某老师在《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
实验内容 第一次利用 第二次利用
配制蔗糖(食盐)溶液 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 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
碘加到水中 高锰酸钾加到水中 植物油加到水中 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 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这样的实验设计,简约明了,环环相扣,富有实效。值得我们学习。
4.注重概念的理解
古人曰“学而不思则惘”,对于化学学科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只是学习不注意思考和理解是很难学好的。特别是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有较多属于抽象的,学生如不能很好地理解,不但记忆困难,而且难于运用,必定形成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的对比分析,抓住概念时,不是简单地去背诵,而是通过比较理解其实质。如在氧化物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一是化合物,二是组成化合物的元素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三是其中一种元素必是氧元素。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抓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电解水就可以证明,而原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和再分割成其它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通过这样理解,学生就学得扎实透彻。
同时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对概念的记忆,更注重理解和应用。如“元素”的概念是在第四单元课题2中介绍的,但在这以前,教材中曾三次提到“元素”一词。绪言:“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这里只说明物质由“元素”组成,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第三单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曾经被看作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这里只说明元素具有种类之分。直到第四单元材才定义元素。这样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又如“化合价”的概念,原来的教材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现行教材没有给化合价明确的定义,淡化了这一概念,注重的是化合价的运用。教师对于这一概念的讲述不能任意拓宽或拔高,应把握好化学概念的要求和尺度。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学生学得好坏,关系到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上好一节化学课,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步。只要我们教师以生为本,注重教学实际,善于研究和钻研,上好一节化学课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