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这正表现了他对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深刻见解,也是我们当下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
新课堂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师生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建构知识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在上课伊始,首先照搬各种教辅书中的学习目标,包括教材的重难点,然后整堂课都紧紧围绕它展开教与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机械地、被动地被这个所谓的教学目标在“牵着鼻子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稀里糊涂地听。
新课堂的预习课中,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把握,把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将学习任务、目标落实到每个人,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并对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
二、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进行情感参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又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钟情于导,学生融情于学,师生情感进行有机地碰撞、交汇和融合。情感参与是语文教学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前提。
在老师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鲁迅先生如此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玩乐,进而对东京表示失望,为何在暑假时他又到东京玩了个夏天?”老师当时及时抓住这个话题,让大家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在东京的“玩”,不管是玩伴还是玩的内容都和清国留学生有不同;有的学生又说鲁迅先生的玩伴大抵是有革命思想的中国人或同情中国的日本友人;又有学生谈到鲁迅先生“玩”的内容是和他当时的学业相对而言的,肯定是读书一类的,……老师对大家的讨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真正的情感参与,怎能有如此深入而又灵动的课堂。所以构建语文课堂良好的情感环境,让学生情绪饱满地主动学习,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对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老师的个性发展,都具有实效性的意义。
三、“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杜郎口”开放的课堂里,小组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小组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组织单位,也是一个充满合作和竞争的利益共同体。语文教师一般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再根据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男女比例和性格心理等因素进行适当地调整;让每个大组形成和谐的合作团队。同样的方法,在分四个大组内部的小组。课堂采用“小主持人”制,由学生替代教师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知识点以及解疑、评价,甚至课堂板书也全由学生完成。课堂充分激活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的能动性。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往往是学生和老师忙忙碌碌的,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在一次现代文阅读训练课上,“小主持人”首先把这节课的训练题和训练题的答案一并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互相的监督下,先自主完成训练题,然后自己对照答案,找出自己做错的题目,并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接下来“小主持人”介绍了下面的训练要求,比一比看哪一个组能在最后的评比中获胜,又下发了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学生们为了在第二环节评比中获胜,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小组内的“资源”,互帮互助,那种“要我学”的心理自然转换成了“我要学”的心理。课堂上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新课改,语文教学都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特别是教师必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堂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从根本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师生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建构知识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在上课伊始,首先照搬各种教辅书中的学习目标,包括教材的重难点,然后整堂课都紧紧围绕它展开教与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机械地、被动地被这个所谓的教学目标在“牵着鼻子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稀里糊涂地听。
新课堂的预习课中,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把握,把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师生平等讨论、交流,将学习任务、目标落实到每个人,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并对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
二、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进行情感参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又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钟情于导,学生融情于学,师生情感进行有机地碰撞、交汇和融合。情感参与是语文教学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是学生真正参与的前提。
在老师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鲁迅先生如此厌恶清国留学生的玩乐,进而对东京表示失望,为何在暑假时他又到东京玩了个夏天?”老师当时及时抓住这个话题,让大家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在东京的“玩”,不管是玩伴还是玩的内容都和清国留学生有不同;有的学生又说鲁迅先生的玩伴大抵是有革命思想的中国人或同情中国的日本友人;又有学生谈到鲁迅先生“玩”的内容是和他当时的学业相对而言的,肯定是读书一类的,……老师对大家的讨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真正的情感参与,怎能有如此深入而又灵动的课堂。所以构建语文课堂良好的情感环境,让学生情绪饱满地主动学习,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对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老师的个性发展,都具有实效性的意义。
三、“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杜郎口”开放的课堂里,小组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小组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学习组织单位,也是一个充满合作和竞争的利益共同体。语文教师一般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再根据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男女比例和性格心理等因素进行适当地调整;让每个大组形成和谐的合作团队。同样的方法,在分四个大组内部的小组。课堂采用“小主持人”制,由学生替代教师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知识点以及解疑、评价,甚至课堂板书也全由学生完成。课堂充分激活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的能动性。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往往是学生和老师忙忙碌碌的,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在一次现代文阅读训练课上,“小主持人”首先把这节课的训练题和训练题的答案一并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互相的监督下,先自主完成训练题,然后自己对照答案,找出自己做错的题目,并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接下来“小主持人”介绍了下面的训练要求,比一比看哪一个组能在最后的评比中获胜,又下发了同类型的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学生们为了在第二环节评比中获胜,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小组内的“资源”,互帮互助,那种“要我学”的心理自然转换成了“我要学”的心理。课堂上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新课改,语文教学都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特别是教师必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