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课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ub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其次,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
  第三,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 。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第三,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总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应当把它们联系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
其他文献
一、远教资源丰富无比,精彩纷呈  为了参加市“远教”优质课大赛,我打开了电脑中从未打开的“远教”资源这一块,发现“远教”资源真是丰富无比,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每一课你都能找到两份现成的教案,还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配图配乐朗读等等。如我选讲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打开“远教”资源,有两份完整的教案,但各有长处和缺点,我综合两份教案,吸取精华,重新设计一份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感
期刊
余映潮老师是资深特级语文教师,他的课平凡中见精深,扎实高效,深受广大师生推崇。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他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做自己教学的核心支撑,即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心,以学生和文本为两个立足点。我最近所听余老师讲授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特点。  导入时余老师秉承了自己一贯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直入教学内容,简洁利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短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课
期刊
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往往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张冠李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这时会出现听者哄堂大笑,答者窘迫难堪,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过头。教师若能及时巧妙机智的为之解围,稳定情绪就可以转“窘”为安,即保护了答者的自尊,又激发了课堂的热情。我们不妨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这种课堂窘境。  一、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弄出笑话。比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让一名学生简介作家作
期刊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的日子刚刚过去,我无意于学界对“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争论,我只是想不断地靠近这个伟大的心灵,如同一个寒冷的人不断地靠近火炉。  记得林贤治曾说过,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读懂鲁迅的。诚然十年之前,我读鲁迅的文章,和现在许多学生一样,深感文字晦涩难懂,只觉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个例外,兴许文中所写便是自己儿时所经历之事的缘
期刊
一、培养浓厚的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道出了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所以在习作中,要将看、想、画、做运用到写作中去。  1、看就是让眼睛亮起来,就是学会观察。观察是创造的起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把眼睛擦得更亮,学会看、学会观察。观察时要抓住特点、抓重点、捕捉典型生活素材。  2、想就是让思维飞起来。要彻底摒
期刊
“教师参考用书”何罪之有?新课程强调,新时期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生硬的教育者、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赏析、理解、思考的点拨者。教师除了教参几句话,没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心得,所谓的课堂对话也仅是一种苍白的形式。因此,教师若真要做好自己的角色,首先要做文本阅读切实的先行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知识贮备唯有纵横相连,讲述方可旁征博引  陶行知先生曾说
期刊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
期刊
一、刻苦钻研提升自我  首先,我加强了自己的理论提升。  为了加强自己的理论提高,每年的暑假,我都要读一些理论书籍,使我逐步有了正确、先进、全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指导性原则是可影响着我的做人的方法准则,能够让我正确地待人处世。从而也影响着我所教过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在业务上,我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我面对的是有升学压力和任务的中三学生,于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成为我苦练教学基本功
期刊
一、紧扣语文学课的性质和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期刊
不是山,不是水  夏丏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的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生活中很多事物本没有灵性,可是若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感情,无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