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品课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建立在理解道德概念、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概念教学,力图使学生对枯燥的道德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试以《谁勇敢》一课,谈谈自己教学“勇敢”这一道德概念时的做法。
一、让学生从直觉的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概念
小学生喜欢看连环画和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我将课文内容绘制成一套幻灯片。上课时,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幻灯片,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让学生讨论:松松和勇勇谁勇敢?这样做,既提出了“勇敢”这一道德概念,又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的道德经验对故事所反映的道德现象进行判断、概括,从而使学生从直觉上接受“勇敢”这一概念。但是,学生的答案是不一致的,全班学生60%认为勇勇是勇敢的,40%的学生认为松松是勇敢的。当我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说松松勇敢”和“为什么说勇勇勇敢”时,没有学生能说出理由。可见,学生对“勇敢”这
一概念的接受、理解还是肤浅的,所以,“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教学不能到此结束。
二、让学生从想象的情感体验中明确道德概念
根据“想象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产生的”和“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丰富人的道德经验”的基本原理。我首先从分析英雄人物心理入手,使学生明确“勇敢”的含义。即在讨论之后,我没有立即给出松松和勇勇勇敢的结论,而是先让学生举出自己心目中“勇敢”的英雄的事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赖宁勇救山火,等等。我挑出几个例子,让学生分析英雄当时“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具有“勇敢”品质的英雄在行动中想到的是“战友”、“国家”、“集体”,从而加深对“勇敢”的理解。
其次,从分析松松、勇勇的心理入手,使学生明确“勇敢”和“蛮干”的区别,即在学生运用道德经验对“勇敢”的概念进行初步概括后,我又出示了三个问题:
1.在捅不捅马蜂窝的问题上,勇勇是怎么想的?松松又是怎么想的?
2.当马蜂到处乱飞的时候,松松是怎样做的?勇勇又是怎样做的?
3.在上述的情况下,松松和勇勇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同?
在回答1、2两个问题时,我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展开想象进行推测。在回答问题3时,我紧扣“为谁着想”来区分松松和勇勇的不同动机。
最后,我进一步概括出“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内涵:像勇勇那样一心为了他人不怕危险才是真正的勇敢;像松松那样只为自己着想去冒险这是蛮干。这样,学生通过想象的情感体验,对勇勇的勇敢行为和松松的蛮干行为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区分。
三、让学生在伦理的情感体验中内化道德概念
评价他们道德行为的过程实际是自我评价的心理过程。当一种行为被道德概念所否定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中类似情况予以否定;当一种行为被道德概念肯定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中类似情况予以肯定,或产生实践这种行为的愿望。这就是道德概念内化的过程。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勇敢”这一概念后,我让学生判断、分析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情况,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这样,学生在运用道德概念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水平,激发了道德行为的动机。至此,“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教学基本完成。
一、让学生从直觉的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概念
小学生喜欢看连环画和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我将课文内容绘制成一套幻灯片。上课时,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幻灯片,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让学生讨论:松松和勇勇谁勇敢?这样做,既提出了“勇敢”这一道德概念,又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的道德经验对故事所反映的道德现象进行判断、概括,从而使学生从直觉上接受“勇敢”这一概念。但是,学生的答案是不一致的,全班学生60%认为勇勇是勇敢的,40%的学生认为松松是勇敢的。当我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说松松勇敢”和“为什么说勇勇勇敢”时,没有学生能说出理由。可见,学生对“勇敢”这
一概念的接受、理解还是肤浅的,所以,“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教学不能到此结束。
二、让学生从想象的情感体验中明确道德概念
根据“想象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产生的”和“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道德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丰富人的道德经验”的基本原理。我首先从分析英雄人物心理入手,使学生明确“勇敢”的含义。即在讨论之后,我没有立即给出松松和勇勇勇敢的结论,而是先让学生举出自己心目中“勇敢”的英雄的事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赖宁勇救山火,等等。我挑出几个例子,让学生分析英雄当时“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具有“勇敢”品质的英雄在行动中想到的是“战友”、“国家”、“集体”,从而加深对“勇敢”的理解。
其次,从分析松松、勇勇的心理入手,使学生明确“勇敢”和“蛮干”的区别,即在学生运用道德经验对“勇敢”的概念进行初步概括后,我又出示了三个问题:
1.在捅不捅马蜂窝的问题上,勇勇是怎么想的?松松又是怎么想的?
2.当马蜂到处乱飞的时候,松松是怎样做的?勇勇又是怎样做的?
3.在上述的情况下,松松和勇勇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不同?
在回答1、2两个问题时,我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展开想象进行推测。在回答问题3时,我紧扣“为谁着想”来区分松松和勇勇的不同动机。
最后,我进一步概括出“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内涵:像勇勇那样一心为了他人不怕危险才是真正的勇敢;像松松那样只为自己着想去冒险这是蛮干。这样,学生通过想象的情感体验,对勇勇的勇敢行为和松松的蛮干行为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区分。
三、让学生在伦理的情感体验中内化道德概念
评价他们道德行为的过程实际是自我评价的心理过程。当一种行为被道德概念所否定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中类似情况予以否定;当一种行为被道德概念肯定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中类似情况予以肯定,或产生实践这种行为的愿望。这就是道德概念内化的过程。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勇敢”这一概念后,我让学生判断、分析课后练习中的几种情况,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这样,学生在运用道德概念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水平,激发了道德行为的动机。至此,“勇敢”这一道德概念的教学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