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有效应用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出了IPAD在微课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等方面进行应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SPOC平台下的中学生物混合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希望对中学生物的信息化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SPOC平台 IPAD 初中生物 混合学习 教学应用
  一、基于SPOC平台的初中生物混合学习理论溯源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时,SPOC将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微课、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教育模式。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Blended Learning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将SPOC引进初中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学习形式可以发挥SPOC集约化、小众化等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寒假、暑假、双休日等自主学习课堂变得更加动态、灵活,又可以显著提高课堂在线授课质量。SPOC是初中应用教育技术完成其使命的现实路径,也是在线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真正价值所在。本研究结合SPOC资源特点重构混合学习的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期为SPOC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二、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的应用策略初探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IPAD在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混合学习,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云平台,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新知识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依托“壹学校”云平台,利用IPAD录制微课。
  打开学校云平台,上传课件。打开微课堂,点击导入我的素材,点击对应课件。再点击打开录制,在课件上所做的批注和录制微课的声音就被同时保存在微课里了。录制微课结束后,点击左上角的保存按钮,就可以将微课上传到学校云平台。
  (二)利用IPAD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效能。
  在课前预习阶段,IPAD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进行自我探索。下面就如何有效利用IPAD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作进一步探索。
  1.利用IPAD重复播放微课,让学生领悟生物难点。
  利用IPAD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如学生刚接触血液循环时,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掌握不牢,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体循环、肺循环途径。学生反复播放微课看、听。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听懂为止。
  2.利用IPAD暂停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我们在《植物的生殖》一节学习中,学生看微课时一旦错过了一些关键的实验过程,就可以后退、重放,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观察的现象时就可以选择暂停功能,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
  3.利用IPAD交互功能,在线自学电子导学案。
  教师在完成高质量微课制作的同时还要在课前精心编制出较高水平的电子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课的电子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植物的生殖旧知识回顾、生物课堂在线BBS、等环节。在方式上既有微视频、动画又有文本。教师发布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下载预习。
  (三)IPAD风乍起,催生课堂一片绿。
  有了学生课前的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针对学生课前讨论和生成的各类问题分门别类地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就可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生物的殿堂。
  1.利用IPAD走进微观世界,动态演示细胞分裂。
  运用IPAD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同学们利用IPAD可以观看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在多次观看视频后总结出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后均分。新细胞里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对于一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同学还可以边播放边暂停,“控制”IPAD视频里细胞分裂的进程,仔细欣赏微观世界。
  2.利用IPAD绘制思维导图,实施模块化复习。
  新课结束时,学生利用IPAD里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MindManager)绘制思维导图复习本节课内容,实施模块化复习。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中,不仅能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展示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四)通过在线反馈,聚焦疑难点利用IPAD再录制微课。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经历课前预习、课堂点拨等多环节混合学习之后,我们通过在线反馈,发现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并不能全面掌握知识。我们针对这样的情况,收集学生依然不懂的知识点,再录制微课,以便学生利用IPAD在课下针对疑点、难点进行再一次的微课学习。
  基于SPOC平台的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IPAD在教师录制微课,学生课前学习微课、演示微观世界细胞动态过程等方面进行有效应用。IPAD提供的生物知识直观、立体、生动、可视化,使初中生物混合学习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迅速强化。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5-21(11).
  [2]陈绍继.小规模限制性课程“来袭”[J].辽宁教育,2014(3):7-8.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当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小组的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内容、时间、评价等方面解决问题。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合作学习 实践探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1.小组合作学习概念。  合作学习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它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互助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
中职《企业管理》课程具有内容多、课时少、实用性强等特点。针对其课程教学特点,本文提出了正确理解学科特点、选择合适教材、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积极实施案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处理好课程、教材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改革最关键的是考试与评价制度及其方法的改变。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虽然初中化学实验都比较简单,但是教学过程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实验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再次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最后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能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的教育方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更高,而新课标教学要求化学实验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放弃以前“说”实验、
摘 要: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是教材中《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一节的演示实验。本文尝试将该实验教学组织方式调整为活跃学生思维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旨在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探究学习 植物细胞 吸水与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是教材中《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一节的演示实验。本实验大约需要20min的时间。对于该实验教师通常做演示实验,学生在
摘 要: 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才有了毛泽东思想,进而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这一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我们与时俱进,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现在平稳发展的政治局面。本文讨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怎样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政教育 实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
摘 要: “得法”的管理能使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增效,造成一种“新的力量”,这就是管理出效益。学校德育管理就是根据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希望为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德育管理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基本条件都相近的单位或地区,发展水平却各有不同。造成这种情况
摘 要: 兴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持续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倾向。文章围绕挖掘教材有趣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开展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展生活化教学,认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引导合作探究,感受探究知识的乐趣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兴趣教学 教学途径  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一种能够持续认识与探求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推动学
摘 要: 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高校,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人才。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为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外合作院校 国际化人才培养 创新  一、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