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轮明月,在中国文人看来,是思乡,是离愁,是亲情;而在西方诗人笔下,多半是恋人间的浪漫。东西诗歌中的月亮,承载着各自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诗人采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就是“月亮”。古往今来,在清幽寂静的夜晚,每当人们面对夜空中的皓月,万千情绪总会涌上心头,无尽的遐想与愁思萦绕心间,从而将满腔情感化为对月亮的“膜拜”,创作了大量与之有关的诗篇。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人同样对月亮抱着浓厚的兴趣,将丰富而复杂的情思遥寄夜空,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由于诗人境遇和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所承载的情感也存在较大差异。

思乡与亲情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借助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那些写于月圆或中秋之夜的诗篇,寄托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漂泊之苦及人生的诸多失意。
  游子借助月亮抒发思乡之情,是中国古代诗歌较为典型的抒情方式。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古往今来感动了无数漂泊者脆弱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四行五言诗,包含了“月光”和“明月”两个意象,月亮被古人用来抒发怀乡之情的创作意图由此可见一斑。李白创作此诗的时间是公元726年的9月15日,正值月圆之夜,时年26岁的诗人旅居在扬州的客栈中,望着窗外的明月,一股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于是《静夜思》一挥而就,千古流传。
  宋人王安石可谓仕途起伏坎坷,他于1070年任宰相,开始在财政和军事方面实施变法,同时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王安石的新政促进了国家财力、人力和军事力量的改善,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扰,他在1074年不得不被迫辞官。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但还是因为维护新法而得罪了皇帝,被迫再次罢相而退居江宁。关于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个版本,一种说法是他第二次赴任宰相时所作,离乡的人每每在春天到来的时节,便会想起江南的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的月亮表达了王安石渴望踏上回乡旅程的迫切心情,或许对于一个仕途不顺的人来说,回到故乡方能释放满腹的愁绪,故乡人事的包容秉性方能化解心中的块垒。
  天生狂放不羁的李白在旅途中尚且有思乡之情,而时逢乱世的诗人则会担忧故乡的亲人,体谅天下百姓在战乱中的疾苦。值得注意的是,在“烽火连三月”的珍贵家书中,表达兄弟情义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我们姑且举几首名诗为例来说明这一现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只有故乡的月亮是最圆的,如此主观的臆想衬托出诗人思乡之切。这首诗是公元759年(即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和史思明从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汴州,然后迅速西进洛阳,山东和河南旋即处于战火的边缘。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处于危险的“战区”,由于战事阻隔而音讯全无,诗人十分担心手足同胞的安危,于是写下此诗以表对他们的牵挂和思念。白居易更是在动荡的日子里念及亲人和百姓的流离失所,在《望月有感》中流露出绵长的伤感情绪:“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公元799年(即贞元十五年)春天,朝廷派遣十六路兵马围剿叛军,双方正好在河南境内拉开了战事,无数黎民百姓遭遇战乱之苦,而诗人的兄弟姐妹又分散四方,因此白居易在秋天的某個月圆之夜写下了这首叫人“垂泪”的诗歌。
  寒夜深情
  月亮的阴晴圆缺,本是因为月亮受地球绕太阳转动及自身绕地球转动的影响,但在古人看来,上弦月和下弦月、新月和满月,都代表着不同的人间情感。比如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根据月亮的变化悟得悲欢离合乃人生之常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王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据说此词为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所作,是诗人在醉酒后怀念弟弟苏辙的即兴之作。诗人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时间观念,为后世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从而使兄弟感情得以升华,展现了诗人处事不惊的旷达人生态度。苏轼借月抒怀的不朽名篇,本意在表兄弟之情,却在传播中穿越历史,成为今人表达思念亲人和恋人的最好注脚。
  中国诗歌中的月亮不只是表达思念之情,有时也寄寓了诗人的忧伤与落寞。李白《月下独酌》之一中有这样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营造出诗人独自饮酒的冷清场面,只有月亮陪着他借酒浇愁。愁之何来?孤独和寂寞所致,或者失意与无为所致。境遇不同,“月亮”寄托的情思也会发生变化。如幼年时的李白认为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青年时的李白把理想寄托于月亮——“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孤独寂寞时月亮又成了李白的朋友,他想“举杯邀明月”伴其饮酒。但在大多数诗人的笔下,明月只是寄托情人相思、“断肠人”想家、孤独的人思念朋友的意象。
  中国人多借助月亮表达思念之情,即便偶尔寄托男女之情,也不似西方诗歌中的浪漫爱情,而往往是夫妻问温情的思念。象征中国文人意识觉醒的“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一首便是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亮圆了又缺,可丈夫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身边。曾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张九龄,在《赋得自君之出矣》中表达了一位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又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中,抒发了妻子对丈夫的矛盾心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诗中的妻子希望丈夫能像月亮一样与自己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同时却又怨恨丈夫像月亮一样总有圆缺,聚少离多。奇怪的是,与古代众多的“闺怨诗”一样,这类借月亮表达幽怨之情的“怨妇诗”多出自男性诗人之手。究其原因却是复杂的,更多的时候,这类诗歌意在表达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仕途情绪。比如上面提到的张九龄,其官至宰相,却遭受李林甫的排挤而罢官,满腹的忠君报国之志无处施展,于是借写诗来隐蔽地表达心中积郁的情感。
  《柳塘泛月图》绢本
  当然,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所承载的情思也是丰富的,以上所举之例,只是一种整体性的概括,并不能穷尽其所有的内涵。

浪漫与爱情


  西方诗歌中的月亮常常被用来抒发浪漫的爱情,或者描写与爱情相关的美丽女性。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到当代诗坛,月亮总是和爱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爱慕之心时,就是在朗月之下:
  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
  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罗密欧:那么我指着什么起誓呢?
  朱丽叶: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皎洁的月亮”和它的“银光”构成了这段经典爱情对白的经典场面,罗密欧与朱丽叶浪漫而激烈的爱情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看出:在罗密欧眼中,月亮适合用来起誓爱情;而在朱丽叶心里,月亮代表的爱情是变化无常的。尽管二人的观点如此不同,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将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已成为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前期浪漫主义诗人比较喜欢借月抒情,比如华兹华斯通过月亮来表达昨日之爱不能重现的失落心情。他在《露西组诗》(The“Lucy”Series of 1799)的第一首中表达过一段奇异的情感,在夜晚的月亮下,“我”与心上人在她的茅屋幽会:“那时,我的情人容光焕发,像六月玫瑰的颜色;沐着晚间的月光,我策马/走向她那座茅舍。”但从“月亮正徐徐坠落,临近露西的屋顶”到“只见那一轮明月,蓦地/沉落到茅屋后边”,露西不在人间,那段纯洁的爱情随着月亮的西坠而不复存在,只剩下诗人再次路过“茅屋”时留下的遗憾。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回声》中,更是直接将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爱情有更真实的回声/比一切回声更要美妙/月亮周围闪着星星/笛声琴声,柔和的吉他声/反复地奏起爱情的曲调。”与雪莱、济慈并称英国浪漫主义三杰的拜伦,同样在诗篇中将月亮与爱情并置在一起。在那首《好吧,我们不再漫步》(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中,诗人在月色明亮的夜晚言明了一种有节制的爱情观:“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步,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这颗心呵,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虽然夜晚为爱情而降临,很快的,很快又是白昼,但是在这月光的世界,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步。”在“月光还那么灿烂”的时候,很多人只痴迷于谈情说爱,但诗人却认为“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适度的消磨夜晚的爱情时光,才能遏制情感的泛滥,最终收获沉甸甸的真情。
  及至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作品中,月亮依然象征着爱情:“白月光/洒在树丛上/每一根枝/每一片叶/都发出一个声音/噢,亲爱的//池塘/深澈的明镜/在黑暗中映出/风中舞动着的/柳枝的身影//梦,正是时候/宛如苍穹中那星球投射的/巨大而温柔的/抚慰”。这首《白月亮》无异表达了诗人对“白色恋人”的充分想象:在白色月光的轻抚下,周遭的一切景物似乎都散发出爱人般的迷人光彩,在浩渺而清冷的生命长河中,给诗人温柔而巨大的抚慰。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代表,魏尔伦诗歌中的“月亮”具有很强的隐喻意味,浪漫而浓厚的爱情气息扑面而来。当然,有人说这首诗是魏尔伦写给兰波的,曾有一段时间,极具“神秘”气息的诗人兰波与创作道路上的导师魏尔伦陷入爱情的漩涡,魏尔伦为兰波写诗亦在情理之中。这段在巴黎文学圈里闹得沸沸扬扬的“不伦”爱情,导致两人远走英伦,最终以魏尔伦回归家庭而宣告结束。因此,漫步“白月光”中的魏尔伦让身边的一切都披上了恋人的色彩,内心也因為拥有一位恋人而感到欣慰。
  在很多诗人的笔下,月亮是美丽女性的化身。济慈在著名的《夜莺颂》中,把月亮比作皇后,高贵而富有尊严:“夜无限温柔/月后或已登上她的宝座”。1818年,济慈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了长诗《安狄米恩》(Endymion),该诗讲述了牧羊人安狄米恩和月亮女神辛西娅的爱情故事,诗中的月亮女神是纯洁和美丽的化身,正如诗人在开篇所写:“她的美只会与日俱增,永远不会化为乌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云》中写道:“那圆脸的少女/人们叫作月亮的,一身白火焰,/夜风吹拂时,她就掠过了/我的羊毛般的地板。”诗人将月亮比作“圆脸的少女”,寄托了诗人对圣洁和美丽爱情的向往。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月亮的哀愁》中曾将月亮比作美女:
  “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座垫上。”
  相对于中国古代诗歌而言,西方诗歌中的月亮具有多副面孔,除表达浪漫的爱情和纯粹的美丽之外,还会与夜晚不光彩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篇》中,福斯塔夫借助月亮来为自己可耻的行为辩护:“让我们成为狄安娜的猎户,月亮的嬖宠;让人家说,我们都是很有节制的人,因为正像海水一般,我们受着我们高贵的女王月亮的节制,我们是在她的许可之下偷窃的。”西方诗歌中月亮的含义之所以会如此丰富,与他们对月神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在古希腊神话中,月神是多个人物形象的组合,除开公认的月亮女神塞勒涅外,满月女神潘狄亚是塞勒涅与宙斯的女儿,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后来也被视为月亮女神,上弦月是她的弓,月光是她的箭。如此众多的形象集中于月神之上,自然会使月亮具有丰富的角色和情感内涵。

东西意象的差异与融合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鲜有爱情书写,而西方诗歌中的月亮也不长于表达思念之情?   事实上,月亮作为重要的诗歌意象,无可避免地会打上文化的烙印。所谓意象,简言之就是
  “意”与“象”的结合。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那要“尽”不同的“意”,就需“立”不同的“象”,由“意”选“象”,而且选“象”之目的是为表“意”。这就使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形成了重“意”轻“象”的特点。在西方,由于个人主体性的张扬,个体情感的强烈表现,使西方诗歌显得十分重“意”。同时,受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影响,人们又十分重视刻画形象,因而,西方诗歌也有重“象”的一面。
  我们可以说,意象是文化在诗歌中的投影,从中西方诗歌中“月亮”意象及其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纵向历史来考察,中国文学由此与政治结下了不解的姻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最主要的形式,无可避免地承担起了“载道”的重任,那些追求艺术上的“真”但忽略政治伦理教化作用的诗歌则被视为“异端”。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月亮”被用来单纯抒发个人的浪漫情事,则不具有“教化”功能,也不符合伦理社会的基本关系网络,因此,高悬天空的“月亮”难以表达中国古代诗人超乎人伦关系的情感,更难以表达浪漫多情的爱情故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更多的是表达非私人化的情感,其浪漫情愫遭到了无情的削弱。
  西方诗歌的意象则追求艺术上的“真”。所谓“真”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体现为对事或物逼真的描述和刻画。“摹仿说”奠定了西方叙事文学注重描写和刻画的传统,它“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这影响了西方诗歌创作,使西方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了“真”的特点。比如济慈和雪莱等人的诗歌作品,对月亮的描写可谓惟妙惟肖,而拜伦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写道:“月儿已上升,明丽的傍晚!长长的光流倾泻在一片荡漾的水波上。”这两行诗把月亮及月光照耀下的湖面刻画得真实而美丽。其次,艺术上的“真”还体现为真实地表现思想感情。因此,西方诗歌能将情感和思想真实地、一览无余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艺术上的“真”。此外,西方讲求个体的平等、自由,讲求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本位。反映到文学上,便讲求个人情感和个人意识的阐发,并且,这些情感和意识在阐发的过程中不受其它社会观念和礼仪的束缚,常常能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从而逼近艺术的“真”。基于西方诗歌意象的这种特点,
  “月亮”在诗歌作品中就能完全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想,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个人情感,比如纯粹的男女之情,甚至那些不伦的爱情等,都可以借助月亮呈现出来。
  月亮女神
  于是,我们看到莎士比亚、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法国象征派诗人以及现当代诗人作品中的“月亮”,具有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迥異的面貌。
  随着各种异质文化间交流的频繁与深入,到了现代,西方诗歌中的月亮也可以表达思念之情,而中国新诗借月亮表达爱情之意的诗篇也不在少数。比如徐志摩的《两个月亮》表达了对月亮般美丽女性的喜爱之情:“一轮完美的明月,又况是永不残缺!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而林徽因的《那一晚》同样写于月色烂漫之际:“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首诗是林徽因对过往感情的回溯,也算是她对徐志摩《两个月亮》的最好回答。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诗歌均作于1931年,两诗之间的隐秘关系也是毋庸置疑的,稍微熟悉现代诗坛的人便知道二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纠葛。我们从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现代诗歌也开始借助月亮来书写爱情了。
  中秋月圆之夜,当我们与家人围坐一起,望着头顶的满月,闻着桂花的香味,品着月饼的甘甜,幸福顿时溢满心头;又或者,当我们与家人隔着万水千山,与知己久未谋面,与恋人天各一方,孤独与思念就演变成挥之不去的愁绪。人生短暂,在天地之间,我们不过是远行的客人,何处是最终的归宿?不妨把一切烦忧,暂且寄与明月吧!
其他文献
10月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320亿元,同比增长16.12。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08%,同比下降O.4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4319亿元,同比增长19.8%。  从主要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1%,纺织业增长16.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9.1%,通用设备
期刊
月亮在古代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望着同一轮明月,观察着同样的月面影像,却创造出不同的月亮别称和神话传说。嫦娥与蟾蜍  在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也最为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每到中秋的夜晚,在皎洁的月色中,弥漫着桂花香的树下,总有孩子专心地倾听着美丽的嫦娥偷吃了不死药而奔向月亮的故事。  现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来源于东汉张衡的《灵宪》,英雄射手羿为了成为长生不死
期刊
从古至今,从幻想为神到踏上月亮表面,人类对月亮的观察与探索,从未停止。从想象到探索  每当晴朗的夜幕降临,夜空中便有一处光明高悬,却不知为何物,这让人十分好奇。月初弯弯,月中圆圆,阴晴圆缺的朦胧变化更让它为自己平添了几分神秘魅力。  浙江余杭的良渚,蕴藏着公元前3300-2250年的文明。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玉琮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玉镯上,都有一个图形,其含义至今未解。圆形纹的下方,一个类似
期刊
一位宫廷庸医害死两位皇帝,最终只是获罪戍边,得以保全性命。这其中又有什么内幕?  拜各種古装宫廷影视剧所赐,我们知道古代宫廷的御医是高风险职业。御医难当,那些制造了医疗事故的御医们自然是难免死路一条,可是凡事都有例外,在大明朝就有这么一位奇葩御医。  弘治十八年四月,北京天坛。  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已经在天坛上枯坐了很久,他不时地擦拭额头的汗滴,抬头焦虑地望着天空,仿佛在等待着什么。突然电闪雷鸣,大
期刊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他治国有方,所统治的时代与康熙、雍正时期并称“康乾盛世”。不过,乾隆辉煌的政绩中,也有遗憾之事。  最近的网络热播剧《延禧攻略》让乾隆帝再一次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男神,郎世宁笔下的乾隆画像满足了大众的这种想象,清秀的面庞下,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也难怪,在乾隆统治时期,国家总体安定,商品经济繁荣,民众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与康熙、雍正
期刊
在四川教育吏上.尊经书院开创了新式书院教育的先河。那么是谁创办了这所在四川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书院呢?  尊经书院倡办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次年即建成开课,曾经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学术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四川清末维新运动的大本营和后来辛亥革命人士的摇篮。1902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废旧式书院改西式学堂,时任四川总督奎俊遂以尊经书院为基础,在原址合并新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期刊
[摘要]卷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村委会型社区正在从农村社区开始转变成为与居委会型社区并列的城市社区。村委会型社区同时保留了一些农村社区的体制遗产,主要是排他性的农村集体经济、福利制度和个人住房制度。这样,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村委会型社区中,形成了不同于居委会型社区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分割与分层。这意味着,由于村委会型社区的出现,中国城市社会正在从单一的城乡分割式“本地—外来”二元结构向“双二元”结构
期刊
唐朝末年,四川前蜀与后蜀短暂出现又迅速灭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個不争气的“帝二代”。  唐朝末年,统治无能,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一时间,那些有权有势的节度史、刺史等,纷纷拥兵自重,自立山头。中国大地,出现了若干个小国。这个时期,盘踞四川的王建与孟知祥,也仿效中原诸侯的做法,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独立王国:前蜀和后蜀。不过,这两个独立王国,分别存在了18年和32年,就土崩瓦解了。王衍:沉湎酒
期刊
李晓巧,文史作家,著有《古代官场那些事》等。无事翻翻经济史,算算中国古代经济那些账。  力历二十一年(1593年),来自美洲的番薯就在福建试种或功,但直到18世纪末,我国西北、华中地区才逐渐开始栽种这种可以教人性命的农作物,两三百年间官方与民间的推广经验,值得后世借鉴。  甘薯,甘甜可口,生熟皆可吃,可充粮食,在我国又被称为番薯、红薯、金薯、红芋、红苕、山芋、地瓜等,原产南美洲,是哥伦布大航海之后
期刊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