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光芒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三百亿年前,天地混沌一片,光还藏在母亲的怀里,昼与夜也没有降临。
  彼日,混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天与地从此分离,光与暗不再相见。光向世界报以羞赧的笑脸,然而世界从此再不敢直视。
  光的弟弟火,比光晚出生好几亿年。
  火的弟弟燈,比哥哥出生的时间超过了母亲混沌睡一觉的时间。
  点灯人把灯点到石头里,只是混沌母亲的第一亿零九十九代子孙,他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类——诞生一万年后的遥远故事。
  彼时,夜与昼互不相见,白与黑彼此敌视,光与混沌已显生分。混沌不再享有荣光。她的子民都说,光是万能的主,我们要听光的。
  然而混沌坦然,她依然赋予光以力量。
  光有了力量,便化作光芒,一路奔跑。他穿过宽的原,攀上高的天,又潜入深的海,见到无底的时间。在那里,无数点灯人正在细数匆匆的永恒。他看见普罗米修斯盗火人间,看到燧人氏钻木取火,也看见一个叫爱迪生的白面书生,将钨丝化作万丈光芒。
  他们都借助我的力量!光芒一路奔跑,一路遐想。
  他当然没忘了普照天地,洞悉万物,知一切有无。
  但他忘了自己不是无限的混沌,忘了自己原初的使命:点亮世界,烛照内心。
  他努力润泽整个世界,然而始终对生命自我一筹莫展。生命原来如此精微!他感叹道。我可以照亮世界,却总是遮住了丰盈的内心。生命的丰盈之光,需要升起。
  彼时,自然之光借力于生命光芒的无边背影,流溢闪烁。而生命的光芒,却委弃在地上,不生乔木,只生蛮荒。
  这是我的罪过!自然之光忏悔道。
  一个声音传来:自然之光消熄的时刻,生命的光会满满在场!那是来自混沌的声音。虽然自然之光在急速奔跑,但混沌厚重的声音依然激荡在心。
  点灯人将重新照亮整个世界。
  到了太阳升起又落下已然数不清的一天,自然之光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万把灯笼。接替他的,是混沌母亲的第一亿零九十九代子孙:点灯人。
  自然的光芒已然消逝。点灯人对这消逝有大欢喜,因为他借此知道它曾经的存活。
  人性的光芒尚未到场。点灯人对这缺场有大欣慰,因为他借此知道它未来的希望。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一万年后,地球的东方,有个穿着长袍、髭发冲天的点灯人,人们都唤他“鲁迅”,就曾这样说。
  然而他听到的,却是嗤嗤的笑声。近百年之后,当我坐在雾霾漫天的山顶,这种笑声依然鸣响在我的耳畔,令我胆寒。
  我于是逃走,躲在时间之光的后面,生怕他照见我的微弱。我的人性之光,还未泛亮。
  “接住我的灯笼!答我。否则,离开!……”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匆忙接过他的灯笼……然而已看见鲜红内心上残存的有限文字:……抉心自食,欲知本味。逐日奔跑,猛志常在!
  是的,我虽羸弱,但接住灯笼,自要奔跑!
其他文献
每当我们失意迷茫之时,总有一种精神,总有一些震撼,总有一份感动鼓励着我们前行。它来自于历史深处的强烈召唤,来自于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真切思考,来自于对人性、对自身的深刻反思。一个有思考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人,而曾国藩正是这样的人。  想要多了解曾国藩,可读些关于他的传记,若要真正认识曾国藩,则更需要回到对他本身的探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成功地运用别样的视角、别样的风格与别样的思考来审视曾国
期刊
我仍记得校图书馆前的白玉兰盛开时的春光晴好。  每一年玉兰盛开时,校园里的人和物都浸润在春去春又回的喜悦之中,轻风送暖,北方漫长冬日里肆虐的寒冷和雾霾知趣地退出季节的舞台,依附于它们的孤独和寂寞不甘不愿地从人的心底下映,将主场交给春天带来的欢愉与轻快。这是一个多么充满希望的季节,仿佛世间一切的烦恼,如同剪断三千青丝一般,统统可以因为一个季节的到来,一下子无影无踪,不再烦人。脱去了厚重的外衣,脱去了
期刊
過草地   “噢!脖日!什驼节拉气!(俄语音:唉!上帝呀,我怎么办呀?)”  “这是哪个牛奶桶干的?木柴都劈完啦?(意思是:吃多啦?吃饱撑的,没事干了?)”  “看,叫他的爸爸用桦树条抽他的屁股。(意思是:我们怎么过去呀?)”  两个巴布什卡(老奶奶)站在小路上,对着一个横在路上的长石椅子大发牢骚。  我下课走到那儿,也过不去啦。  一个长石头椅子横躺在小路上,旁边都是草地。在公园里,草地是万万
期刊
我曾无数次感到模糊地带的存在。  那一天,我又在食店的柜台前停留了。我打量着玻璃坛子里头的炸蚕豆。蚕豆是新放进去的,一粒一粒全炸开了花,上面沾满好闻的淀粉香料。昨天还没有,所以一定是刚放进去的。炸蚕豆边上是腌杨桃、腌梅子,下面一格是回饼、杏子饼,还有蜜枣。外面结冰了,行人都冷得哆嗦着。柜台后面的三个营业员在幽暗中围着一炉小小的煤火。他们离柜台很远。忽然,我听到他们当中的一个说了这样一句话:“高原上
期刊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这个成语出自唐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
期刊
听人说,“朗木”在藏语中即为“仙女”的意思。  如此这般,朗木寺应该就是神女的故居了吧?那吞云吐雾的远山,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那泉,那石,那嘲笑人们无能的秃鹫……  撑一把伞漫无目的地走在无名的街上,在这个与自然最贴近的地方,把整个灵魂交给风声雨声。街两侧的流水平缓安然,不经意间就汇成了白龙江的气势磅礴。转一个街角,一面绣着“米酒”的旗就这么斜插着,仿佛风尘仆仆地穿越千年的时光而来。“水村山郭酒旗
期刊
晨起,风冷,残阳白。  夜幕深沉时,竟淅淅沥沥地落起雨来。  离那个郑重的日子越近,越想让自己放松下来,还原一个自信的我,然而潜意识里总拂不去母亲为我学业担忧的眼神......虽照例在书桌前伏案苦读,却总感觉自己有敷衍之嫌。  窗外,雨点芭蕉落梧桐的声音裹着淡淡的桂花香悠悠地袭来,滞闷的心绪忽地豁然开朗。我喜欢这样的秋雨之夜,它不再是匆匆忙忙的赶路,而是于从容、舒缓、胜似闲庭信步中,让我仿佛置身在
期刊
寻 找  风在山谷里呼啸着,拨弄着我脆弱的神经。三米宽的通天长阶外,是一望无底的深谷。我的双腿不停地颤抖着,僵硬的大脑迫使自已向前看,向云雾缭绕、风景绮丽的山顶看,可那深谷,那幽暗的深渊却似张着血盆大口等我坠落。  我的背上已经汗津津了,开始后悔为什么要来爬山。我没有什么爬山的经验,而且有轻微的恐高。而现在的我进退两难,不敢接着向上攀登,更不可能原路返回。妈妈已经在很多个台阶以外了,而我却只能止步
期刊
在粗犷浑厚的黄土地上,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黄土地上,在人文始祖长眠的黄土地上,有一种大雅大俗的民间戏曲艺术——秦腔,它活跃在秦岭南北、大河上下、关内关外,活跃在广袤粗犷、苍凉浑厚的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之间。  也许正如那粗犷纯情的陕北民歌是由那些种田的农夫、放羊的汉子、浣衣归来的婆姨、未出嫁的妹子在劳作之余传播一样,秦腔,也是因为他们——一群热爱秦腔艺术、祖祖辈辈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自乐班的
期刊
白乐桑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著名汉学家。首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漢语总督学,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汉语教学协会创始人、首任会长及现任理事会主席。曾发表著作及作品39部(纸质专著、多媒体作品)、文章88篇。  1973-1975年间,我在中国北京留学两年。第一年,我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进一步学中文。后面一年,我在北京大学专门学哲学。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