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生成最能彰显课堂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面对“脱轨”的生成应适时点拨,对话引领,科学评议,让其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 适时点拨,学会倾听——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1】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指导学生读完课文第6自然段后)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艄公你想怎么称赞他呢?
生1:勇敢的艄公。
生2:镇定自若的艄公。
生3:有勇有谋的艄公。
生4:超乎常人胆量的艄公。
……
(学生认识比较到位,师生对话井然,教师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学生突然举手)
师:你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5:胆大包天的艄公。
师(微笑着):艄公是个勇敢的人,是个正面人物。用“胆大包天”不太合适。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比较合适的词,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互相讨论起来。接着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把机会留给了刚才回答“胆大包天”的学生。)
生5:胆大心细。
师:你是真的懂了,现在可以做大家的老师了。“胆大”是称赞艄公——
生5:有勇气!有胆量!
师:那“心细”呢?
生5:有智慧!
师: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才称得上是——
生5:胆大心细!
【反思】案例1中,教师本想借用“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称赞艄公。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种“偏差”的生成,教师没有否定或置之不理,而是因势利导,依据学情及时运用“换词”的方法,将“胆大包天”这一“偏差”当成有利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感悟区别。学生在“换词”的过程中既弄懂了词语的本质区别,又对艄公的高大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二、 对话引领,拓展延伸——只缘身在此山中
【案例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
生1:老师,我觉得肖邦不应该离开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的祖国被别的国家瓜分,人民被欺凌、被压迫。如果他爱国的话,就应该留下来为祖国战斗。
师:很好,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当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疑问时,首先应静下心来仔细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立刻投入到读课文中)
生2:肖邦是爱国的,他的离开是迫不得已,我从“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能看出来。
生3:肖邦离开祖国,是因为祖国动荡不安,他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从“年轻而富有才华”读出来的。他到法国不是逃避战争,而是在音乐事业上有追求,所以不能说他不爱国。
生4:肖邦不可能不爱国,如果他是个不爱国的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不可能到郊外为他送行。另外,他的老师不是还专门为他谱写了《即使你远在他乡》,并送他祖国的泥土作为纪念吗?
生5:从“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可以看出,他身体不是很好,即使他留在国内,也不能像其他的战士那样战斗。相反,到了国外他还可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作贡献。你看他写下了《革命进行曲》,一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生6:一个人爱不爱自己的祖国,不是看他在不在自己的国家,当时不少著名的波兰人也去国外,但他们仍然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祖国。
【反思】案例2中,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另类”生成,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含糊留白,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话,大家倾情讨论,各抒己见。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智力的引领和潜能的开掘。学生在对话中不但释疑解疑了,也使生成的课堂成了一片养育智慧的沃土,更使训练的过程充满了自由、平等,体现了人文关注。
三、 民主评议,尊重个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案例3】《诚实与信任》教学片段
师:“我”能主动留下纸条,并让小红车的主人把购货单据寄给“我”,可见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信任的。
(多数学生都赞同这一观点,一生突然举手,师示意其发言)
(举手的学生):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
师:为什么?
生:如果完全信任的话,为什么要他把购货单据寄来才肯把钱寄给他呢?
师:这个问题很好,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评议一下好吗?
(小组讨论评议,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不是“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是西方国家就是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的依据。
生2:“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报价钱,而是担心他报少了。这样“我”心里就一定很不好受。因此,“我”要对方把单据寄来。
生3:“我”如果不这么说,他有可能不和我联系了,那样我不就更加愧疚了吗?
……
【反思】案例3中,授课教师真是一位高明的教师。此刻,到底为什么要寄单据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评议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在多元解读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冷僻的、连教师都有些难以应对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如果我们还是习惯于对着一篇课文、一个问题,由老师耳提面命,反复分析、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科学民主的教学,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就荡然无存了。
其实,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生成这一活力的资源。特别是学生课堂中的“错误生成”,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善待学生的“错误生成”,要善于发现它们背后隐含潜在的价值,让“错误生成”变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城西镇中心小学)
一、 适时点拨,学会倾听——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1】 《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指导学生读完课文第6自然段后)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艄公你想怎么称赞他呢?
生1:勇敢的艄公。
生2:镇定自若的艄公。
生3:有勇有谋的艄公。
生4:超乎常人胆量的艄公。
……
(学生认识比较到位,师生对话井然,教师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学生突然举手)
师:你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5:胆大包天的艄公。
师(微笑着):艄公是个勇敢的人,是个正面人物。用“胆大包天”不太合适。不过我们可以换一个比较合适的词,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互相讨论起来。接着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把机会留给了刚才回答“胆大包天”的学生。)
生5:胆大心细。
师:你是真的懂了,现在可以做大家的老师了。“胆大”是称赞艄公——
生5:有勇气!有胆量!
师:那“心细”呢?
生5:有智慧!
师: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才称得上是——
生5:胆大心细!
【反思】案例1中,教师本想借用“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称赞艄公。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种“偏差”的生成,教师没有否定或置之不理,而是因势利导,依据学情及时运用“换词”的方法,将“胆大包天”这一“偏差”当成有利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感悟区别。学生在“换词”的过程中既弄懂了词语的本质区别,又对艄公的高大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二、 对话引领,拓展延伸——只缘身在此山中
【案例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
生1:老师,我觉得肖邦不应该离开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的祖国被别的国家瓜分,人民被欺凌、被压迫。如果他爱国的话,就应该留下来为祖国战斗。
师:很好,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当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疑问时,首先应静下心来仔细读课文,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立刻投入到读课文中)
生2:肖邦是爱国的,他的离开是迫不得已,我从“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能看出来。
生3:肖邦离开祖国,是因为祖国动荡不安,他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从“年轻而富有才华”读出来的。他到法国不是逃避战争,而是在音乐事业上有追求,所以不能说他不爱国。
生4:肖邦不可能不爱国,如果他是个不爱国的人,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不可能到郊外为他送行。另外,他的老师不是还专门为他谱写了《即使你远在他乡》,并送他祖国的泥土作为纪念吗?
生5:从“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可以看出,他身体不是很好,即使他留在国内,也不能像其他的战士那样战斗。相反,到了国外他还可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作贡献。你看他写下了《革命进行曲》,一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生6:一个人爱不爱自己的祖国,不是看他在不在自己的国家,当时不少著名的波兰人也去国外,但他们仍然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祖国。
【反思】案例2中,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另类”生成,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含糊留白,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对话,大家倾情讨论,各抒己见。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智力的引领和潜能的开掘。学生在对话中不但释疑解疑了,也使生成的课堂成了一片养育智慧的沃土,更使训练的过程充满了自由、平等,体现了人文关注。
三、 民主评议,尊重个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案例3】《诚实与信任》教学片段
师:“我”能主动留下纸条,并让小红车的主人把购货单据寄给“我”,可见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信任的。
(多数学生都赞同这一观点,一生突然举手,师示意其发言)
(举手的学生):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
师:为什么?
生:如果完全信任的话,为什么要他把购货单据寄来才肯把钱寄给他呢?
师:这个问题很好,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评议一下好吗?
(小组讨论评议,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不是“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是西方国家就是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的依据。
生2:“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报价钱,而是担心他报少了。这样“我”心里就一定很不好受。因此,“我”要对方把单据寄来。
生3:“我”如果不这么说,他有可能不和我联系了,那样我不就更加愧疚了吗?
……
【反思】案例3中,授课教师真是一位高明的教师。此刻,到底为什么要寄单据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评议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在多元解读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冷僻的、连教师都有些难以应对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如果我们还是习惯于对着一篇课文、一个问题,由老师耳提面命,反复分析、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科学民主的教学,宽松、和谐的氛围也就荡然无存了。
其实,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生成这一活力的资源。特别是学生课堂中的“错误生成”,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善待学生的“错误生成”,要善于发现它们背后隐含潜在的价值,让“错误生成”变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城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