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问题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29-02
2015年10月4日,有微博网友发布消息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事件一经发布,引发网友热议。5日,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发布“独家”报道称网络传闻属实,然事件在6日出现反转,真相浮出水面后记者和京都方面承认失实并向当事人致歉。这起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经历了六个阶段,整个过程中媒介对该事件的报道以及公众的态度,都出现了明显的反转。本文在研究该事件的基础上,对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并进行对策解读。
一、舆论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
第一阶段:一位微博名为@小小小力SAMA 的网友在2015年10月4日发了一条微博,表示在京都大学读书的孙同学在打工店里看到了一则告示称2015年8月,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祇园旅游时“碰瓷”,一名日本餐厅老板赔偿了10万日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祇园附近店铺纷纷张贴此文以提醒民众,如遇中国人碰瓷儿,“别软弱、先报警”。这则2015年8月份的旧闻在同年10月国庆节期间发出,搭上“国庆热”引起关注。然而片面化的事实呈现,致使网友纷纷指责老人行为有失,公众舆论呈现一面倒趋势。
第二阶段:尽管公众舆论呈现片面化倾向,但仍有网友质疑微博中所拍告示的真实性,称告示中的日语语法有问题,并不像是日本人缩写。网友@地震的城在微博说:已致电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询问,并无此事。但未采访到当事人,信息流狭隘,舆论双方处于第一次博弈状态。
第三阶段:2015年10月5日,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在微博发布了“独家报道”,称经过独家采访,该事件中老人本没受伤却要求日本店主付10万日元,据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会长高安美三子、防灾委员长村上茂证实“碰瓷”事件为真,受访的日方官员还例举了其他几个中国人在日本“碰瓷”的案例,并提醒中国游客“走出国门要遵纪守法”。此条微博很快又掀起了另一波转发高潮,公众的情绪化表达舆论仍占主流。
第四阶段:对于李淼的“獨家采访”,部分公众并不买帐,有网友称李淼采访的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并不是政府机构,可信性存疑。还有网友称李淼只采访了日本方面的相关机构,未接触中方当事人,所以是其一面之词。舆论双方由此展开了第二次博弈。
第五阶段:2015年10月6日,事件出现大反转:首先一位自称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目击者、旅行团领队的微博网友@青草八六发布微博称,老人确实于8月21日在日被撞,却被冤枉碰瓷。同时晒出当时的诊断书,称“请相信我,相信国人,我们没有给国人抹黑!”另一方面,中方当事人女儿也表示母亲确实是被车撞的,并非碰瓷。当天下午,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又澄清老人确实不是碰瓷,表示这次又采访了日方车主和中方当事人女儿杨女士。日方车主表示中方当事人受了轻伤,而且也并非当事人自己撞到车上。当天深夜,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真相浮出水面后,该事件的舆论反转高潮由此形成。
第六阶段:事件澄清后,媒介对“老人‘碰瓷’事件”的报道也告一段落。此后事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舆论由此得以平息。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
1.“把关人”的转变:绝对把关到相对把关
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是拥有双重身份的“把关人”,他们既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普遍性,又具有新媒体把关人的特殊性。理论意义上看,他们作为权威性和严谨性的代表,理应能选择和过滤出符合新闻事实、宣传价值的信息与公众进行共享。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把关人”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记者和编辑,新的“把关人”可以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他们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微博等现代化交流平台所具有的时效性、交互性、便捷性、低准入性和高自由度,使得公众都能成为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把关人”。在“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中,发布事情起源微博的网友就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2.“意见领袖”的转变:绝对影响到相对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在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使“意见领袖”的范围更广,更贴近公众和生活。一方面使“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另一方面更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消息源更加广泛,此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受到质疑的声音也更多。
3.媒介议程设置:转移公众注意力,淡化事件进程
媒介会通过报道其他热点事件来转移公众对于某个事件的注意力,或者采用不再报道事件后续消息的方式来让事件淡出公众的视野,从而平息舆论。
在“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媒介对于事件的报道也就告一段落。而对于诸多网友不满凤凰卫视记者李淼的道歉态度一事,媒体把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符号化噱头来转移话题,并且对李淼“微博致歉态度不诚”一众热议采用避而不谈的方式,淡化了该事件,同时也让“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一事淡出公众视野。而后无论针对李淼态度或老人被误解问题,舆论都渐渐平息。
4.价值判断:特殊的网络舆情背景
“老人碰瓷事件”原本发生在8月,却在“十一”国庆节时通过微博发布,而引来国内媒体和网络公众的广泛关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跟公众及媒体的价值判断密不可分,也受到了特殊的网络舆情背景的影响:在黄金周前,两名中国游客在北海道便利店殴打店员被拘引来热议,而国庆节期间,经微博传来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的图片和新闻更刺激了网络舆论。这则“姗姗来迟”的旧闻难免被搭车热炒,话题性十足。而受中国与日本的国际关系影响,该事件成功地引博得了公众和媒体的眼球。 此外,“老人碰瓷事件”事件还包含了刺激舆论的符号,如中国老人、碰瓷、日本、10万日元、报警等。国内舆论对“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变坏了”之类的群体污名化。而类似事件发生在日本,難免被引发“丢人丢到国外”的解读,或者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调侃。而最后那句“先报警”,在日本社会语境下是寻求第三方协助处理,但传到国内舆论中,就产生了歧义。
三、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对策解读
1.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更应坚守严谨报道的操守
新闻报道客观公正,这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日,信息流庞大且冗杂,公众对于信息真假的判断几乎全部来源于媒体的报道。媒介作为权威性和严谨性的代表,在发布信息之前更应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反之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影响。
本该严谨准确客观的专业媒体报道,为何会被反转新闻频频“打脸”?一个关键因素是,每年节假日、小长假都会涌现很多关于“中国游客素质差”的报道,其中就不乏有些媒体在事先预设了一个结论,先进行新闻策划,再去找寻恰当的事件来吸引受众眼球。当网上出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的线索时,有些媒体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新噱头,迫不及待地抛出,却缺少必要的求实寻证。这种不专业的报道,无疑会给媒体的权威性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污点。
因此,新闻媒体必须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应小心求证、多方核实,慎之又慎。社会诚信容不得任何炒作,新闻媒体报道就该以事实为准绳,少主观臆断,多实事求是。此外,媒体还需要注意,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面对涉及国家之间的争议性话题时,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
2.媒体人应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媒介竞争也趋于激烈的今天,公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这次“碰瓷”事件中,凤凰卫视的记者为了抢新闻,在信息源单一、没有对消息多加证实的情况下,就在微博上发布不符合事实的新闻。随后在网友提出质疑及相关当事人澄清事实时,才进一步进行核实,其在微博的道歉态度也被公众质疑“并不诚恳”。时效性固然重要,但因此而枉顾真实性发布信息所引发的公众舆论则应令每个媒体人警醒。
追根溯源,要避免“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类似事件的发生,媒体人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胜,靠的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优秀的媒体人,应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采写技巧,从而获得兼具时效性和价值的新闻。
3.公众应提升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从此前多起“扶老人碰瓷”事件,到这次的“中国老人在日碰瓷”,部分受众难免掉进了反转新闻的陷阱。因为以前频繁曝光甚至产生极大影响的个案,部分受众对“老人变坏”、“社会道德滑坡”等论调深信不疑,这也是新闻被断章取义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受众群体的行为和态度易于被网络媒体煽动,情绪化显著,理论化待提高。公众在面对舆论风暴的席卷时,不能盲听盲从,更应该培养自身独立自考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下用户生产内容已成为常态,发声渠道拓宽的同时,也让舆论反转型事件得以更广泛扩散。部分媒体为抢新闻而先入为主的非客观的报道,致使舆论反转型事件屡见不鲜。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多方的倡导维护,与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受众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受众应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媒介应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寻求真相,呈现全方位客观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雄著.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夏德元.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的良性互动[J].当代传播,2014(1).
[3] 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因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4(6).
[4] 刘艳婧.新媒体舆论特点解析[J].青年记者,2011(5).
[5] 王星.媒介事实呈现与舆论引导——以“5.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责任编辑:传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问题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29-02
2015年10月4日,有微博网友发布消息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赔10万日元”,事件一经发布,引发网友热议。5日,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发布“独家”报道称网络传闻属实,然事件在6日出现反转,真相浮出水面后记者和京都方面承认失实并向当事人致歉。这起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经历了六个阶段,整个过程中媒介对该事件的报道以及公众的态度,都出现了明显的反转。本文在研究该事件的基础上,对事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并进行对策解读。
一、舆论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
第一阶段:一位微博名为@小小小力SAMA 的网友在2015年10月4日发了一条微博,表示在京都大学读书的孙同学在打工店里看到了一则告示称2015年8月,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祇园旅游时“碰瓷”,一名日本餐厅老板赔偿了10万日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祇园附近店铺纷纷张贴此文以提醒民众,如遇中国人碰瓷儿,“别软弱、先报警”。这则2015年8月份的旧闻在同年10月国庆节期间发出,搭上“国庆热”引起关注。然而片面化的事实呈现,致使网友纷纷指责老人行为有失,公众舆论呈现一面倒趋势。
第二阶段:尽管公众舆论呈现片面化倾向,但仍有网友质疑微博中所拍告示的真实性,称告示中的日语语法有问题,并不像是日本人缩写。网友@地震的城在微博说:已致电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询问,并无此事。但未采访到当事人,信息流狭隘,舆论双方处于第一次博弈状态。
第三阶段:2015年10月5日,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在微博发布了“独家报道”,称经过独家采访,该事件中老人本没受伤却要求日本店主付10万日元,据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会长高安美三子、防灾委员长村上茂证实“碰瓷”事件为真,受访的日方官员还例举了其他几个中国人在日本“碰瓷”的案例,并提醒中国游客“走出国门要遵纪守法”。此条微博很快又掀起了另一波转发高潮,公众的情绪化表达舆论仍占主流。
第四阶段:对于李淼的“獨家采访”,部分公众并不买帐,有网友称李淼采访的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并不是政府机构,可信性存疑。还有网友称李淼只采访了日本方面的相关机构,未接触中方当事人,所以是其一面之词。舆论双方由此展开了第二次博弈。
第五阶段:2015年10月6日,事件出现大反转:首先一位自称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目击者、旅行团领队的微博网友@青草八六发布微博称,老人确实于8月21日在日被撞,却被冤枉碰瓷。同时晒出当时的诊断书,称“请相信我,相信国人,我们没有给国人抹黑!”另一方面,中方当事人女儿也表示母亲确实是被车撞的,并非碰瓷。当天下午,凤凰卫视记者李淼又澄清老人确实不是碰瓷,表示这次又采访了日方车主和中方当事人女儿杨女士。日方车主表示中方当事人受了轻伤,而且也并非当事人自己撞到车上。当天深夜,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真相浮出水面后,该事件的舆论反转高潮由此形成。
第六阶段:事件澄清后,媒介对“老人‘碰瓷’事件”的报道也告一段落。此后事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舆论由此得以平息。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
1.“把关人”的转变:绝对把关到相对把关
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是拥有双重身份的“把关人”,他们既有传统媒体把关人的普遍性,又具有新媒体把关人的特殊性。理论意义上看,他们作为权威性和严谨性的代表,理应能选择和过滤出符合新闻事实、宣传价值的信息与公众进行共享。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把关人”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记者和编辑,新的“把关人”可以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领域,他们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微博等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微博等现代化交流平台所具有的时效性、交互性、便捷性、低准入性和高自由度,使得公众都能成为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把关人”。在“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中,发布事情起源微博的网友就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2.“意见领袖”的转变:绝对影响到相对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在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使“意见领袖”的范围更广,更贴近公众和生活。一方面使“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另一方面更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消息源更加广泛,此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受到质疑的声音也更多。
3.媒介议程设置:转移公众注意力,淡化事件进程
媒介会通过报道其他热点事件来转移公众对于某个事件的注意力,或者采用不再报道事件后续消息的方式来让事件淡出公众的视野,从而平息舆论。
在“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媒介对于事件的报道也就告一段落。而对于诸多网友不满凤凰卫视记者李淼的道歉态度一事,媒体把问题的关注点集中在符号化噱头来转移话题,并且对李淼“微博致歉态度不诚”一众热议采用避而不谈的方式,淡化了该事件,同时也让“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一事淡出公众视野。而后无论针对李淼态度或老人被误解问题,舆论都渐渐平息。
4.价值判断:特殊的网络舆情背景
“老人碰瓷事件”原本发生在8月,却在“十一”国庆节时通过微博发布,而引来国内媒体和网络公众的广泛关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跟公众及媒体的价值判断密不可分,也受到了特殊的网络舆情背景的影响:在黄金周前,两名中国游客在北海道便利店殴打店员被拘引来热议,而国庆节期间,经微博传来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的图片和新闻更刺激了网络舆论。这则“姗姗来迟”的旧闻难免被搭车热炒,话题性十足。而受中国与日本的国际关系影响,该事件成功地引博得了公众和媒体的眼球。 此外,“老人碰瓷事件”事件还包含了刺激舆论的符号,如中国老人、碰瓷、日本、10万日元、报警等。国内舆论对“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变坏了”之类的群体污名化。而类似事件发生在日本,難免被引发“丢人丢到国外”的解读,或者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调侃。而最后那句“先报警”,在日本社会语境下是寻求第三方协助处理,但传到国内舆论中,就产生了歧义。
三、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对策解读
1.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更应坚守严谨报道的操守
新闻报道客观公正,这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日,信息流庞大且冗杂,公众对于信息真假的判断几乎全部来源于媒体的报道。媒介作为权威性和严谨性的代表,在发布信息之前更应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反之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影响。
本该严谨准确客观的专业媒体报道,为何会被反转新闻频频“打脸”?一个关键因素是,每年节假日、小长假都会涌现很多关于“中国游客素质差”的报道,其中就不乏有些媒体在事先预设了一个结论,先进行新闻策划,再去找寻恰当的事件来吸引受众眼球。当网上出现“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的线索时,有些媒体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新噱头,迫不及待地抛出,却缺少必要的求实寻证。这种不专业的报道,无疑会给媒体的权威性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成为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污点。
因此,新闻媒体必须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应小心求证、多方核实,慎之又慎。社会诚信容不得任何炒作,新闻媒体报道就该以事实为准绳,少主观臆断,多实事求是。此外,媒体还需要注意,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面对涉及国家之间的争议性话题时,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
2.媒体人应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媒介竞争也趋于激烈的今天,公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这次“碰瓷”事件中,凤凰卫视的记者为了抢新闻,在信息源单一、没有对消息多加证实的情况下,就在微博上发布不符合事实的新闻。随后在网友提出质疑及相关当事人澄清事实时,才进一步进行核实,其在微博的道歉态度也被公众质疑“并不诚恳”。时效性固然重要,但因此而枉顾真实性发布信息所引发的公众舆论则应令每个媒体人警醒。
追根溯源,要避免“中国老人日本碰瓷”类似事件的发生,媒体人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胜,靠的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优秀的媒体人,应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采写技巧,从而获得兼具时效性和价值的新闻。
3.公众应提升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从此前多起“扶老人碰瓷”事件,到这次的“中国老人在日碰瓷”,部分受众难免掉进了反转新闻的陷阱。因为以前频繁曝光甚至产生极大影响的个案,部分受众对“老人变坏”、“社会道德滑坡”等论调深信不疑,这也是新闻被断章取义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受众群体的行为和态度易于被网络媒体煽动,情绪化显著,理论化待提高。公众在面对舆论风暴的席卷时,不能盲听盲从,更应该培养自身独立自考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下用户生产内容已成为常态,发声渠道拓宽的同时,也让舆论反转型事件得以更广泛扩散。部分媒体为抢新闻而先入为主的非客观的报道,致使舆论反转型事件屡见不鲜。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多方的倡导维护,与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受众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受众应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媒介应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寻求真相,呈现全方位客观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雄著.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夏德元.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的良性互动[J].当代传播,2014(1).
[3] 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因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4(6).
[4] 刘艳婧.新媒体舆论特点解析[J].青年记者,2011(5).
[5] 王星.媒介事实呈现与舆论引导——以“5.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