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西方美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了西方文化图式发生了变化。正如克罗齐运用理性来理性地思考美学时,理性被理性所隔离。弗洛伊德运用理性来理性地思考人本身的时候,理性被证实为虚假。西方现代艺术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交织贯穿始终,本文对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出发,阐释精神分析与现代艺术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精神分析;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个性化
自近代以来,心理学始终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研究所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学科而成为独立学科。此后诸如维也纳学派、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再到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等,都在美术领域得到了不同的回应。对20世纪美学来说,精神分析对西方文化图式观念的转变,使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理性思想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明。“清晰”、“明确”一度成为是西方思维的主要代名词。但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理性支撑社会的主导话语产生了怀疑。现代性和理性在对前现代主义时期中世纪神學的反叛中得到了成长,康德对认知理性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明确的界定,黑格尔的“理性至上”被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所挑战,尼采以“上帝已死”对理性主义进行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继尼采的“超人说”对理性主义观念的致命打击。弗洛伊德通过对癔症病人思想及行为状态的长期研究,发现了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方法,其影响却在人们的价值重构上,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倾向的产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弗洛伊德对意识的划分,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了古典的理性能够能够“明晰”地认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的观点。意识,在其现象描述上,仍与以前所说的意识一样,是明确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意识。前意识是隐藏在人的心理深处,但随时都可以召回或浮现在意识中来的意识。无意识是虽然存在于心理中,但不能在意识里出现的意识。无意识一旦出现,就会遭到意识的抵制,并被意识压抑下去。“压抑”(supression)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其本能是追求快乐,他的生理能量需要发泄,无意识就是与人的本能相关的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讲,无意识遵循的是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而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人们进行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歌唱等,在弗洛伊德看来其背后都有追求无意识的动力,也就是他所说的“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各种各样源自于身体器官以及精神的冲动倾向。关于梦的伪装,这一点或许应当与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相关。而焦虑的来源也正是与此相关,这个观点是从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第三章中关于心理人格的解剖中得来的。自我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一方面受着本我的鞭策,或者说是一种作为快乐原则的诱惑,另一方面收到超我即一种道德感的约束,由此处在当中的自我便会遭受来自于上下两者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焦虑。但同时自我始终是本我的一部分,要吸收本我的力比多,因此在动力上讲是软弱的,而超我作为一种道德常模,时刻注视着自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若有所突破,便会去鞭笞自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可以靠着自身的意志力去打破这种道德上的约束,或者扩大自我的活动范围,不至于常常受着超我与本我的双重打压。从这种观念看,看似杂乱无章甚至是琐碎无意义的虚幻荒诞恰恰是最真实的世界,而整个现代主义意识就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超现实主义风潮,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布勒东在《超越现实主义第一次宣言》中谈及对精神分析的重视。精神分析注重对梦、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手法加以诱导。艺术家无意识中的意向形象就成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的原型。观者在无意识下的视觉图像欣赏中,也被这种深层次反映内在心理的图像张力所打动。具体来说,便是梦的工作方式(凝缩作用、置换作用、将思想变为形象和表饰作用)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从创作方法方面分为两大体系:以达利、马格利特为代表的“偏执狂批判”和以米罗为代表的“心理自动主义”。达利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非理性的图像,呈现出本能、观念与梦境的想象空间。他的偏执狂性格证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无意识与本能所遵循的快乐原则,并不去理会人们所固守的社会道德,而是去释放他自己的压抑。我们知道,达利受拉康《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影响,但是这种艺术上的偏执是建立在荒诞想象的批判基础上的,将荒诞离奇的非现实空间存在的幻觉衍生出夸张变形错位的图像,将受压抑与无意识冲动转化成非理性形象。米罗的超现实主义利用“心理自动主义”通过自发性的艺术创作来描写他无意识的图像。形式上看似儿童的涂鸦,带有强烈的偶发性,作品中的物体像是被安排在神秘空间中自由散步的生命体,极具超现实意味和装饰效果。《诗人与太阳》中,我们可以感受米罗内心强烈的神秘感。正如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灵感依赖于艺术家通过回忆与认知去挖掘已失去的儿童期想象和灵感的能力。米罗在找寻他儿童期间的愿望,对家乡的花鸟、树木等深刻地迷恋,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二战的爆发也激起了他强烈的逃避现实的愿望。
现代艺术背后总会发现弗洛伊德的影子,精神分析学说除了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有直接影响,还对抽象表现主义有浸润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重视艺术的抽象性、直接性和自动性的表达,通过无意识的手法进行创作。代表艺术家波洛克以滴撒的手法,以身体带动创作,将架上视觉意义的绘画变得具有行为意义的艺术,是艺术家主体意识进一步得到解放的标志。不光如此,精神分析还影响了现代艺术批评界对艺术家内在心理世界的探索,使人们更加关注艺术家个体化特征。对于接受者来说,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解读时增加了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也就是艺术的再创作的过程体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解放了艺术领域的思想图式和艺术家个性化的创作思想。相比前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理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法则,也不再是社会唯一遵循的定律,非理性领域无限的生机给现代艺术提供了极其营养的土壤。
结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改变了绘画艺术的格局和方向,对艺术中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局,1984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
[5]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寇建青(1986—),男,籍贯:河北省,四川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综合艺术与理论研究方向。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精神分析;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个性化
自近代以来,心理学始终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研究所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学科而成为独立学科。此后诸如维也纳学派、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再到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等,都在美术领域得到了不同的回应。对20世纪美学来说,精神分析对西方文化图式观念的转变,使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理性思想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明。“清晰”、“明确”一度成为是西方思维的主要代名词。但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理性支撑社会的主导话语产生了怀疑。现代性和理性在对前现代主义时期中世纪神學的反叛中得到了成长,康德对认知理性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明确的界定,黑格尔的“理性至上”被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所挑战,尼采以“上帝已死”对理性主义进行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继尼采的“超人说”对理性主义观念的致命打击。弗洛伊德通过对癔症病人思想及行为状态的长期研究,发现了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方法,其影响却在人们的价值重构上,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倾向的产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弗洛伊德对意识的划分,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了古典的理性能够能够“明晰”地认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的观点。意识,在其现象描述上,仍与以前所说的意识一样,是明确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意识。前意识是隐藏在人的心理深处,但随时都可以召回或浮现在意识中来的意识。无意识是虽然存在于心理中,但不能在意识里出现的意识。无意识一旦出现,就会遭到意识的抵制,并被意识压抑下去。“压抑”(supression)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其本能是追求快乐,他的生理能量需要发泄,无意识就是与人的本能相关的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讲,无意识遵循的是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而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人们进行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歌唱等,在弗洛伊德看来其背后都有追求无意识的动力,也就是他所说的“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各种各样源自于身体器官以及精神的冲动倾向。关于梦的伪装,这一点或许应当与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相关。而焦虑的来源也正是与此相关,这个观点是从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第三章中关于心理人格的解剖中得来的。自我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一方面受着本我的鞭策,或者说是一种作为快乐原则的诱惑,另一方面收到超我即一种道德感的约束,由此处在当中的自我便会遭受来自于上下两者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焦虑。但同时自我始终是本我的一部分,要吸收本我的力比多,因此在动力上讲是软弱的,而超我作为一种道德常模,时刻注视着自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若有所突破,便会去鞭笞自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可以靠着自身的意志力去打破这种道德上的约束,或者扩大自我的活动范围,不至于常常受着超我与本我的双重打压。从这种观念看,看似杂乱无章甚至是琐碎无意义的虚幻荒诞恰恰是最真实的世界,而整个现代主义意识就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超现实主义风潮,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布勒东在《超越现实主义第一次宣言》中谈及对精神分析的重视。精神分析注重对梦、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手法加以诱导。艺术家无意识中的意向形象就成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的原型。观者在无意识下的视觉图像欣赏中,也被这种深层次反映内在心理的图像张力所打动。具体来说,便是梦的工作方式(凝缩作用、置换作用、将思想变为形象和表饰作用)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从创作方法方面分为两大体系:以达利、马格利特为代表的“偏执狂批判”和以米罗为代表的“心理自动主义”。达利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非理性的图像,呈现出本能、观念与梦境的想象空间。他的偏执狂性格证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无意识与本能所遵循的快乐原则,并不去理会人们所固守的社会道德,而是去释放他自己的压抑。我们知道,达利受拉康《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的影响,但是这种艺术上的偏执是建立在荒诞想象的批判基础上的,将荒诞离奇的非现实空间存在的幻觉衍生出夸张变形错位的图像,将受压抑与无意识冲动转化成非理性形象。米罗的超现实主义利用“心理自动主义”通过自发性的艺术创作来描写他无意识的图像。形式上看似儿童的涂鸦,带有强烈的偶发性,作品中的物体像是被安排在神秘空间中自由散步的生命体,极具超现实意味和装饰效果。《诗人与太阳》中,我们可以感受米罗内心强烈的神秘感。正如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灵感依赖于艺术家通过回忆与认知去挖掘已失去的儿童期想象和灵感的能力。米罗在找寻他儿童期间的愿望,对家乡的花鸟、树木等深刻地迷恋,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二战的爆发也激起了他强烈的逃避现实的愿望。
现代艺术背后总会发现弗洛伊德的影子,精神分析学说除了对超现实主义艺术有直接影响,还对抽象表现主义有浸润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重视艺术的抽象性、直接性和自动性的表达,通过无意识的手法进行创作。代表艺术家波洛克以滴撒的手法,以身体带动创作,将架上视觉意义的绘画变得具有行为意义的艺术,是艺术家主体意识进一步得到解放的标志。不光如此,精神分析还影响了现代艺术批评界对艺术家内在心理世界的探索,使人们更加关注艺术家个体化特征。对于接受者来说,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解读时增加了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也就是艺术的再创作的过程体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整个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解放了艺术领域的思想图式和艺术家个性化的创作思想。相比前现代主义艺术时期,理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法则,也不再是社会唯一遵循的定律,非理性领域无限的生机给现代艺术提供了极其营养的土壤。
结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改变了绘画艺术的格局和方向,对艺术中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局,1984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
[5]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寇建青(1986—),男,籍贯:河北省,四川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综合艺术与理论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