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美的环境是一部多彩的、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是一幅图文并茂的画,是一首醉人心脾的诗,它对生活其中的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的物质环境会给学生以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但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影响更大。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从做班主任那天起,从力争打破师生之间的隔膜,架起一道心灵之间的彩虹,那么这道缤纷的彩虹是怎样建立的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师的定义,然而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小学生年幼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如:折纸活动,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参与,他们个个积极参与。有的折出“花篮”,有的折出“燕子”,有的折出“五角星”,有的折出“飞机”,并把飞机送上空中,飞机飞得又高又稳,还有的开动脑筋想象要折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我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折出新作品,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要学会儿童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玩,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孩子们把我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我,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我倾诉。我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纯净的童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刚开学时,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有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法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现实的能力,并逐渐增强、扩大……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孩子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信任学生,给学生坚强的后盾。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必须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规律。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的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在实践中,我们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多种多样,而每种不同的方法又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如何做到让学生钦佩你、信任你,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工作起来就会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我从做班主任那天起,从力争打破师生之间的隔膜,架起一道心灵之间的彩虹,那么这道缤纷的彩虹是怎样建立的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师的定义,然而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小学生年幼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如:折纸活动,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参与,他们个个积极参与。有的折出“花篮”,有的折出“燕子”,有的折出“五角星”,有的折出“飞机”,并把飞机送上空中,飞机飞得又高又稳,还有的开动脑筋想象要折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我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折出新作品,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要学会儿童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玩,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孩子们把我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我,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我倾诉。我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纯净的童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刚开学时,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有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法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现实的能力,并逐渐增强、扩大……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孩子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三、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信任学生,给学生坚强的后盾。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必须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规律。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的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在实践中,我们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多种多样,而每种不同的方法又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如何做到让学生钦佩你、信任你,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工作起来就会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