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ZY_458)成果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群体,就是当下农村中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这一人群体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在生活、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着困难,尤其他们子女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理由。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动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弱势”。
一、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危机
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子女无论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上还是亲情、友情等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上,都和同龄人存在较大的反差。生活上、学习上的处处的不如意往往导致许多弱势群体子女人格发展不够健全、学习成绩持续下滑,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出现障碍、思想行为方面也出现危机,有的甚至出现极端表现。一是亲情普遍缺失,表现为家庭关系淡漠;二是心理健康存在理由,往往心理上感到无助失落;三是学习成绩出现持续下滑;四是认知出现偏差,表现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五是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表现为不愿与同龄人交流交往;六是情绪出现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等;七是厭学情绪较重,缀学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分析,产生以上表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势群体子女家庭往往存活压力大,疏于对孩子的监管,或者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将全家的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学有所成”上,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差。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家庭结构往往不完整,孩子要么在长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要么接受隔代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学习关心不够,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不加重视。同时,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祖辈们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策略单一。
2、 孩子自身心理障碍的困扰。由于生活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往往较为独立,要独自承担约束自我,面对生活和抓好学习的层层压力。这使得一些弱势群体学生一旦学习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就会变得很重,担心自己辜负了家庭的期望,担心自己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等等,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与此相对的,由于弱势群体家庭往往对孩子的管理上会出现管理真空,这使得另一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较差,极易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沾染一些不良行为。
3、 学校教育的漠视。由于弱势群体子女通常有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所以弱势群体子女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往往不够融洽,他们经常会被忽视或排挤。加之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对学生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请家长”更是对付学生的“不二法门”。长此以往,弱势群体子女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
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危机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危机,已成为影响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理由,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弱势群体产生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其子女的教育理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来共同关注。作为弱势群体家庭更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家庭、学校、社会才能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仅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培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这些家庭的家长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与学校进行沟通和联系,多用亲情去温暖孩子,让身处困境的孩子能真正感悟到家的温暖,只有成功的家教才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
2、家校携手推动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弱势群体子女这一群体应该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掌握教育孩子策略,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策略,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共商教育策略,使家长能掌握正确的教育策略,避开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教育意识,在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由于这些孩子普遍较为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渴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每一位老师要有意识地做好协调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推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形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3、 社会广泛关注群策群力摆脱“弱势”阴影
探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理由,就不能不研究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和资源的丧失的深层次理由。因此,提高和转变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状况,仅仅着手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转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目前状况,带领他们走出教育危机,就必须首先让他们从弱势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要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并赋予他们发挥这些权利的公平的机会,发展他们在使用这些权利时的能力。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应该是国家政策倾斜的对象,社会慈善关注的对象。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理由,就必须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及老师高度关注,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从当前教育目前状况看,只有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携起手来,三位一体,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引导,才能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群体,就是当下农村中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这一人群体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在生活、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着困难,尤其他们子女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理由。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动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使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弱势”。
一、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危机
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子女无论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上还是亲情、友情等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上,都和同龄人存在较大的反差。生活上、学习上的处处的不如意往往导致许多弱势群体子女人格发展不够健全、学习成绩持续下滑,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出现障碍、思想行为方面也出现危机,有的甚至出现极端表现。一是亲情普遍缺失,表现为家庭关系淡漠;二是心理健康存在理由,往往心理上感到无助失落;三是学习成绩出现持续下滑;四是认知出现偏差,表现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五是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表现为不愿与同龄人交流交往;六是情绪出现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等;七是厭学情绪较重,缀学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分析,产生以上表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势群体子女家庭往往存活压力大,疏于对孩子的监管,或者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将全家的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学有所成”上,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差。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家庭结构往往不完整,孩子要么在长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要么接受隔代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学习关心不够,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不加重视。同时,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祖辈们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策略单一。
2、 孩子自身心理障碍的困扰。由于生活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往往较为独立,要独自承担约束自我,面对生活和抓好学习的层层压力。这使得一些弱势群体学生一旦学习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就会变得很重,担心自己辜负了家庭的期望,担心自己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等等,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与此相对的,由于弱势群体家庭往往对孩子的管理上会出现管理真空,这使得另一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较差,极易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沾染一些不良行为。
3、 学校教育的漠视。由于弱势群体子女通常有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所以弱势群体子女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往往不够融洽,他们经常会被忽视或排挤。加之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对学生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请家长”更是对付学生的“不二法门”。长此以往,弱势群体子女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
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危机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危机,已成为影响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理由,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弱势群体产生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其子女的教育理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来共同关注。作为弱势群体家庭更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家庭、学校、社会才能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仅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培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这些家庭的家长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与学校进行沟通和联系,多用亲情去温暖孩子,让身处困境的孩子能真正感悟到家的温暖,只有成功的家教才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
2、家校携手推动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弱势群体子女这一群体应该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掌握教育孩子策略,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策略,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共商教育策略,使家长能掌握正确的教育策略,避开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教育意识,在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由于这些孩子普遍较为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渴望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每一位老师要有意识地做好协调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推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形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3、 社会广泛关注群策群力摆脱“弱势”阴影
探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理由,就不能不研究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和资源的丧失的深层次理由。因此,提高和转变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状况,仅仅着手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转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目前状况,带领他们走出教育危机,就必须首先让他们从弱势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要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并赋予他们发挥这些权利的公平的机会,发展他们在使用这些权利时的能力。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应该是国家政策倾斜的对象,社会慈善关注的对象。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理由,就必须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及老师高度关注,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从当前教育目前状况看,只有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携起手来,三位一体,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引导,才能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