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复习,意在巩固本单元所学的除法。复习中安排的第5题是一道开放题,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购物场景中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情境图的设置很富有生活气息,与生活实际联系也很紧密,易于学生看懂、理解数学信息。但学生刚进入三年级的学习,数学问题意识的建立并不是很明确和清晰,习惯于提出简单、明了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重视情境图的利用价值,挖掘得深。才能拓展得广,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从而强化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案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复习题中的第5题,谁来说说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小男孩手里拿了一张50元的钞票;笔记本每本4元,钢笔每支5元。
(师板书:50元、笔记本4元、钢笔5元)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2:除法。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吗?
生3:50元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算一算,能买几本?
生4:50÷4=12(本)……2(元)。
师:还可以怎么提出问题?
生5:50元可以买几支钢笔?
师:算一算。
生6:50÷5=10(支)。
师:刚才我们都是把50元买了一件学习用品,生活中还可以怎么买?想一想。
生7:先买一样,再把剩下的钱去买另一样,看看能买到多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吗?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提的。
(生交流,师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生8:5(1元买(本笔记本,剩下的钱够买几支钢笔?50元买1支钢笔,剩下的钱够买几本笔记本?
师:同意吗?算一算。
生演算,板演:50-4=46(元),
46÷5=9(支)……1(元);
50-5=45(元),
45÷4=11(本)……1(元)。
师:刚才通过计算,我们买了两件物品。看,这样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9: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都有余数,到最后还剩下了1元钱。
师:还剩下了1元钱,能不剩吗?
生:能的。(众生赞同)
师:那可以怎么提问呢?动脑筋想一想。(生思考)
生10:50元可以正好买几本笔记本和几支钢笔?
师:正好买,是什么意思?
生11:正好用完,没有余数。
师: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生12:遇到过,上半年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就学过的。如买本子和笔。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13有,开学的时候我就用凑好的钱买了本子和笔。
师:现在我们就用50元去买笔记本和钢笔,算一算,正好能买( )本笔记本和( )支钢笔。
板书:正好能买( )本笔记本和( )支钢笔。
生在草稿本上试算、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正好能买(10)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14:正好能买(5)本笔记本和(6)支钢笔。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15:没有,其他的算出来有余数,不是正好买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才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呢?比一比。
生16:一步计算的,用除法;两步计算的,先减再除。
师:后面的呢?
生17:要三步算的。
师:怎么算的?
生18:要凑好了算的,没有余数。
师:对了,我们是试着做出来的,要凑的。这个方法有用吗?
生:有用的。
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也是一种好方法。
(生明白了点头示意)
……
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剖析,由一步到两步再到三步计算,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整个教学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会了利用数学信息,合理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最后的解决实际问题更突出了生活实际中合情推理的作用,充分建立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之间的对应与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活用情境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序、有效的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复习题中的第5题,谁来说说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小男孩手里拿了一张50元的钞票;笔记本每本4元,钢笔每支5元。
(师板书:50元、笔记本4元、钢笔5元)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2:除法。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吗?
生3:50元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算一算,能买几本?
生4:50÷4=12(本)……2(元)。
师:还可以怎么提出问题?
生5:50元可以买几支钢笔?
师:算一算。
生6:50÷5=10(支)。
师:刚才我们都是把50元买了一件学习用品,生活中还可以怎么买?想一想。
生7:先买一样,再把剩下的钱去买另一样,看看能买到多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吗?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提的。
(生交流,师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生8:5(1元买(本笔记本,剩下的钱够买几支钢笔?50元买1支钢笔,剩下的钱够买几本笔记本?
师:同意吗?算一算。
生演算,板演:50-4=46(元),
46÷5=9(支)……1(元);
50-5=45(元),
45÷4=11(本)……1(元)。
师:刚才通过计算,我们买了两件物品。看,这样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9: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都有余数,到最后还剩下了1元钱。
师:还剩下了1元钱,能不剩吗?
生:能的。(众生赞同)
师:那可以怎么提问呢?动脑筋想一想。(生思考)
生10:50元可以正好买几本笔记本和几支钢笔?
师:正好买,是什么意思?
生11:正好用完,没有余数。
师: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生12:遇到过,上半年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就学过的。如买本子和笔。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13有,开学的时候我就用凑好的钱买了本子和笔。
师:现在我们就用50元去买笔记本和钢笔,算一算,正好能买( )本笔记本和( )支钢笔。
板书:正好能买( )本笔记本和( )支钢笔。
生在草稿本上试算、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正好能买(10)本笔记本和(2)支钢笔。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14:正好能买(5)本笔记本和(6)支钢笔。
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
生15:没有,其他的算出来有余数,不是正好买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才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呢?比一比。
生16:一步计算的,用除法;两步计算的,先减再除。
师:后面的呢?
生17:要三步算的。
师:怎么算的?
生18:要凑好了算的,没有余数。
师:对了,我们是试着做出来的,要凑的。这个方法有用吗?
生:有用的。
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也是一种好方法。
(生明白了点头示意)
……
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剖析,由一步到两步再到三步计算,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整个教学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会了利用数学信息,合理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最后的解决实际问题更突出了生活实际中合情推理的作用,充分建立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之间的对应与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活用情境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序、有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