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法”教师多进行一些“绿色科研”──针对语文教学实际的科研能对改变这一现状起较大的作用。“语文教学法”教师进行“绿色科研”,可以从直接到中小学教授语文课、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针对实际;直接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如“绿色食品”“绿色网吧”中的“绿色”有健康、无污染之意,“绿色校园”“绿色课堂”大体可用“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诠释,这里既包括物质的内涵,也包括人文的意蕴。董菊初提出了“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的概念,今就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法”教师的“绿色科研”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绿色科研”的含义:“绿色科研”就是在确知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者主动地通过实践来研究未知部分(实际上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那个部分),以进一步丰富理论的科研活动。依次相推,“语文教学法”教师的“绿色科研”就是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语文教学实际,解决语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
二、“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的实施
明确了“绿色科研”的意义,就必须考虑到“绿色科研”的实施,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法”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实施“绿色科研”。
(一)少指手画脚,到第一线授课
课改伊始,新课程理念确实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眼前一 亮”,可是,课堂变化究竟如何呢?确实是“热热闹闹”,效果究竟如何呢?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无人能作肯定的回答。据我们所知,“语文教学法”教师会下基层,即深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去“指手画脚”的──现场评课。不错,参与中小学语文课堂评议,确实能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为自己的科研、教学,也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得第一手资料。但是,毕竟有隔靴搔痒之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研究它,必须有理有据,要有丰富的课例。但是,别人的教学案例毕竟是别人的,总难与自己融为一体。我们的“绿色科研”,提倡“语文教学法”教师既能“说”又能“练”,即深入浅出地学习理论,直接到中小学兼课,或者是阶段性授课。一方面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深刻理解展示给中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尝尝“梨子”的滋味,并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叶圣陶主张中学语文教师要‘下水’作文,那么,我们教学法教师是否应该‘下水’教学呢?我想,不仅应该,而且十分必要的。”如能实实在在地“下水”,就能有效地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绿色科研”,必能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笔者作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不久前,就“重出江湖,亲自操刀”,到一所中学上了一节“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在当地的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硕士以及师范本科生中造成较大影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我的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坐在书斋里写出来的”。再如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魏书生等著名语文教育家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实践“做”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法”教师少指手画脚,勤深入基层;去基层不是指导工作而是亲自操刀,取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有道是“实践出真知”。
(二)深入实际,研究具体的“过程和方法”
上文说过,实现“三个维度”的关键是对“过程和方法”的把握,就“绿色科研”而言,就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具体来说,就是不要被那些吓人的名词术语所慑服,也不要用那些舶来的超现实的理论吓唬人,应该脚踏实地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例如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是最佳教学过程?一个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一篇课文教学的起承转合与一个单元教学的起承转合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在不可能自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利用按内容组元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活动?什么样的讨论法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有用的方法?教学中究竟应该设法让学生“动”还是让学生“得”,也就是说究竟应该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或者两者并重?文章教学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异同处有哪些?“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否一无是处?究竟应该怎样教语法修辞?作文教学究竟应该制订怎样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让学生学会看图作文?是否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三年、一年、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该怎样制订?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提高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怎样在应试教学的夹缝中进行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研究的“课例”可以从特级教师的教案中来,也可以从平时评课积累的“课例”中来,但无论如何都“隔”了一层。只有自己亲自授课的案例,引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少崇洋媚外,勤挖掘传统
用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验证、丰富理论,这就是正确的“绿色科研”的研究方法。效率是“绿色科研”的生命线,具体来说,要少追赶时髦、少崇洋媚外,要充分挖掘我国宝贵的母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提高效率服务。
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诵读熏陶法”等许多适应汉语言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具有民族传统的教育理论,而不是盲目引进,以免“水土不服”。
客观地说,“语文教学法”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语文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如果能真正意义上把三夹板的“夹层”变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就会使自己的业务更加纯青,而且使自己的科研结出硕果,实现“双赢”。另外,在这里需要聲明的是,提倡“语文教学法”教师进行“绿色科研”,并没有否定理论研究的意思。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针对实际;直接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如“绿色食品”“绿色网吧”中的“绿色”有健康、无污染之意,“绿色校园”“绿色课堂”大体可用“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诠释,这里既包括物质的内涵,也包括人文的意蕴。董菊初提出了“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的概念,今就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语文教学法”教师的“绿色科研”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绿色科研”的含义:“绿色科研”就是在确知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者主动地通过实践来研究未知部分(实际上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那个部分),以进一步丰富理论的科研活动。依次相推,“语文教学法”教师的“绿色科研”就是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语文教学实际,解决语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
二、“语文教学法”教师“绿色科研”的实施
明确了“绿色科研”的意义,就必须考虑到“绿色科研”的实施,我们认为“语文教学法”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实施“绿色科研”。
(一)少指手画脚,到第一线授课
课改伊始,新课程理念确实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眼前一 亮”,可是,课堂变化究竟如何呢?确实是“热热闹闹”,效果究竟如何呢?也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无人能作肯定的回答。据我们所知,“语文教学法”教师会下基层,即深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去“指手画脚”的──现场评课。不错,参与中小学语文课堂评议,确实能了解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为自己的科研、教学,也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得第一手资料。但是,毕竟有隔靴搔痒之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研究它,必须有理有据,要有丰富的课例。但是,别人的教学案例毕竟是别人的,总难与自己融为一体。我们的“绿色科研”,提倡“语文教学法”教师既能“说”又能“练”,即深入浅出地学习理论,直接到中小学兼课,或者是阶段性授课。一方面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深刻理解展示给中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尝尝“梨子”的滋味,并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叶圣陶主张中学语文教师要‘下水’作文,那么,我们教学法教师是否应该‘下水’教学呢?我想,不仅应该,而且十分必要的。”如能实实在在地“下水”,就能有效地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绿色科研”,必能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笔者作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不久前,就“重出江湖,亲自操刀”,到一所中学上了一节“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在当地的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硕士以及师范本科生中造成较大影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我的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坐在书斋里写出来的”。再如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魏书生等著名语文教育家的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实践“做”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法”教师少指手画脚,勤深入基层;去基层不是指导工作而是亲自操刀,取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有道是“实践出真知”。
(二)深入实际,研究具体的“过程和方法”
上文说过,实现“三个维度”的关键是对“过程和方法”的把握,就“绿色科研”而言,就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具体来说,就是不要被那些吓人的名词术语所慑服,也不要用那些舶来的超现实的理论吓唬人,应该脚踏实地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例如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是最佳教学过程?一个课时教学的起承转合、一篇课文教学的起承转合与一个单元教学的起承转合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在不可能自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利用按内容组元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进行有效的单元教学活动?什么样的讨论法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学生有用的方法?教学中究竟应该设法让学生“动”还是让学生“得”,也就是说究竟应该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或者两者并重?文章教学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异同处有哪些?“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否一无是处?究竟应该怎样教语法修辞?作文教学究竟应该制订怎样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让学生学会看图作文?是否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三年、一年、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该怎样制订?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提高后进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怎样在应试教学的夹缝中进行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研究的“课例”可以从特级教师的教案中来,也可以从平时评课积累的“课例”中来,但无论如何都“隔”了一层。只有自己亲自授课的案例,引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少崇洋媚外,勤挖掘传统
用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验证、丰富理论,这就是正确的“绿色科研”的研究方法。效率是“绿色科研”的生命线,具体来说,要少追赶时髦、少崇洋媚外,要充分挖掘我国宝贵的母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提高效率服务。
对于语文教学,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诵读熏陶法”等许多适应汉语言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具有民族传统的教育理论,而不是盲目引进,以免“水土不服”。
客观地说,“语文教学法”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语文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如果能真正意义上把三夹板的“夹层”变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就会使自己的业务更加纯青,而且使自己的科研结出硕果,实现“双赢”。另外,在这里需要聲明的是,提倡“语文教学法”教师进行“绿色科研”,并没有否定理论研究的意思。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