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澜教授指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语文是充满人性、人情、人文气息的学科,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做出如下思考:加强情感美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发现、欣赏生命之美;饱含深情厚谊,充满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对话生成;多元解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语文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语文课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语文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充满人性、人情、人文气息,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依托文本来完善并创造三者共同的精神生活范本的过程,同时也进行着有关人文、人情、人性问题的探讨与交流。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给学生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呢?
一、加强情感美育,唤醒生命激情
与其他课程不同,语文课承担着一份十分重要的使命—教会学生审美,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是关注生命。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对生命之美的思考与体验。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情感美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让学生透过文字发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分析陆蠡的《囚绿记》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理清行文线索、细细品味,透过文字感受绿萝不屈的生命力、对光明坚定的向往与追求,并且由物及人,理解绿萝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民族情感。蒙田的随笔《热爱生命》更是以哲人的情怀启发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
对学生进行美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仅仅依靠已经编排好的课内教材是不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它们都是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关注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生命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广泛搜集资料,对生活、对文本做出自己的深刻解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与热情。
二、饱含深情厚谊,充满人文关怀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在同一时空不期而遇,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本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是情意绵绵。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是受教师影响的,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当教师热情饱满、真情洋溢时,势必会以情导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以活跃的思维、热烈的情绪投入到课堂中来。
讲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感同身受,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小弗朗士的情感转变。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首先要对王维追求恬淡自然的山水生活产生共鸣,然后才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这种内在的深情厚谊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给学生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怀与演说家的气质。诗人的情怀在于感动自己,演说家的气质在于感动别人。在课堂上,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在师生之间传递的,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热情。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美感,除了准确、精练外,还要有鲜明的色彩感,有厚重的文化感,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可以有点幽默风趣,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就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教室里每一位学生,教学生欣赏美,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对话生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授课,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知识灌输,不把学生作为具体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的课堂是不和谐的,是严重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是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师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受到启迪,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向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也在对话与交流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变得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要摒弃“权威”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受学生喜欢,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生命价值不断提升。
不仅仅是语文课,任何一门学科,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胸,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多元解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教材最顯著的特点在于它以各种各样典型的文学文本作为依托。这些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的外化,其中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感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进行有效的文本多元解读,能使学生在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也是难点篇目。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它解读成一首“政治 诗”—表达了在白色恐怖时期,有所追求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与迷茫。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十分忌讳学生把这样一首诗解读成爱情诗。
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回避任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的文本解读。就“爱情”这样一个敏感的词汇而言,“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情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情感,爱情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回避爱情,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为他们以后步入健康的爱河奠定基础。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正面回答过他的女儿关于爱情的提问。他告诉女儿,爱情是有创造生命的力量,所以它能一代一代相传。他还说:“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是洋溢着生活气息、充盈着生命之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而且本该是充满生命激情、人文关怀,彰显个性色彩的,让语文课堂鲜活,让学生的生命精彩,是语文人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于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J].人民教育,2004(7).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语文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语文课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语文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充满人性、人情、人文气息,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依托文本来完善并创造三者共同的精神生活范本的过程,同时也进行着有关人文、人情、人性问题的探讨与交流。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给学生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呢?
一、加强情感美育,唤醒生命激情
与其他课程不同,语文课承担着一份十分重要的使命—教会学生审美,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是关注生命。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对生命之美的思考与体验。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情感美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让学生透过文字发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分析陆蠡的《囚绿记》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理清行文线索、细细品味,透过文字感受绿萝不屈的生命力、对光明坚定的向往与追求,并且由物及人,理解绿萝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民族情感。蒙田的随笔《热爱生命》更是以哲人的情怀启发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
对学生进行美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仅仅依靠已经编排好的课内教材是不够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它们都是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关注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生命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广泛搜集资料,对生活、对文本做出自己的深刻解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与热情。
二、饱含深情厚谊,充满人文关怀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在同一时空不期而遇,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本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是情意绵绵。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是受教师影响的,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当教师热情饱满、真情洋溢时,势必会以情导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以活跃的思维、热烈的情绪投入到课堂中来。
讲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感同身受,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理解小弗朗士的情感转变。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首先要对王维追求恬淡自然的山水生活产生共鸣,然后才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这种内在的深情厚谊通过何种途径“传染”给学生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怀与演说家的气质。诗人的情怀在于感动自己,演说家的气质在于感动别人。在课堂上,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在师生之间传递的,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热情。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美感,除了准确、精练外,还要有鲜明的色彩感,有厚重的文化感,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可以有点幽默风趣,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就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也会影响教室里每一位学生,教学生欣赏美,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对话生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授课,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知识灌输,不把学生作为具体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样的课堂是不和谐的,是严重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是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师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受到启迪,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向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也在对话与交流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变得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要摒弃“权威”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受学生喜欢,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生命价值不断提升。
不仅仅是语文课,任何一门学科,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胸,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多元解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教材最顯著的特点在于它以各种各样典型的文学文本作为依托。这些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与思想情感的外化,其中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感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进行有效的文本多元解读,能使学生在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也是难点篇目。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它解读成一首“政治 诗”—表达了在白色恐怖时期,有所追求的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与迷茫。一直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十分忌讳学生把这样一首诗解读成爱情诗。
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回避任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的文本解读。就“爱情”这样一个敏感的词汇而言,“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情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情感,爱情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回避爱情,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为他们以后步入健康的爱河奠定基础。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正面回答过他的女儿关于爱情的提问。他告诉女儿,爱情是有创造生命的力量,所以它能一代一代相传。他还说:“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是洋溢着生活气息、充盈着生命之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而且本该是充满生命激情、人文关怀,彰显个性色彩的,让语文课堂鲜活,让学生的生命精彩,是语文人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于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J].人民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