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互动,追求高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学案导学,加强预习指导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式,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构建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教材重难点,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明确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设计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重点语句翻译、名句积累等知识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时代背景等,课前印发给学生。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独立完成学案导学中“预习”的内容,思考并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有了目标性和针对性。
  二、借助媒体导入,增长学生见识
  在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资料,这当然也包括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等网络资源。上课一开始就可进行“简介或讲故事”的比赛,通过点评并计入考评分这一方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另外,在课堂导入时,还可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借助网络搜集大量资料,充分运用影视、音频等,在视觉、听觉上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比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楚汉风云人物”这一段视频,聆听专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并加以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就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增长他们的见识。
  三、加强小组合作,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们非常活跃,互学群学促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比如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四个小组按照课文层次“廉蔺简介”“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几部分来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结合课文句子进行点译与归类,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补充。这样不但把枯燥的字词讲解转化为小组激烈竞争的讨论探究形式,而且也让学生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学习。
  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论,这也是非常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条途径。比如在《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是英雄行为,还是逆历史潮流的一种愚忠行为”进行讨论。实践证明,这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鸿门宴》也可以针对“项羽错失良机,不杀刘邦的行为”进行评价或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批判性地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展示点评,促进学生互学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展示环节选抽小组进行朗读,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诵读首先要读音正确,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其次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这就必须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第三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第四要读出语势,这当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思路的分析。总之,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在充分自学、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选派同学把小组的学习、讨论成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有口头展示与书面展示、黑板展示等。
  在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成果展示之后,对别的小组所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可根据题目要求点评其做题质量,肯定或纠正、补充、质疑、拓展、深化、总结等,规范答题思路与要点。
  五、注重拓展延伸,加强巩固升华
  学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拓展延伸练习。比如学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可引导学生与课文《荆轲刺秦王》进行对比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一篇短文。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案导学、借助媒体导入、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通过课堂内外的衔接、阅读与积累的结合、交流与合作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误区和阴影。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有幸观摩了两节“圆的周长”教学展示课,课中的一幕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记忆犹新,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案例A教学主要环节:  (1)创设教学情境。课件出示一面玻璃圆镜、一个长方形相框、一张正方形方桌。教师问:“孩子们,给它们都镶上漂亮的边框,各需要多长的铝条?”(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既复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又引出了圆的周长测量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
期刊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为了教授数学知识,经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实际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常常与数学知识的呈现是割裂的,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做法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也滞后于
期刊
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对发展人的个性,陶冶人的心灵,健全人格起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渗透于音乐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诸多环节。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导者和引路人。对于音乐知识面不是很广的学生来说,让他们从多方面去接触
期刊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感人的叙事歌曲,读来朗朗上口,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崇拜英雄,但由于当时的年代已经久远,加上他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一片茫然,并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含义。所以如何让学生亲近文本,贴近英雄,就成为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成为我教学中的突破口。  一、兴趣推动求知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求知欲最好的推动力。课前预习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对课
期刊
在教学“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做一做——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有什么发现?”目的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同时能快速地找出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组练习: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28和32、60和45、15和16、1和49、8和32、13和26。  笔者邀请6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写在课堂本上。在
期刊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学困生存在于每一个学校、班级、教学者的教学中。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渗透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从某个角度上说关注学困生是重点,转化学困生是关键。笔者就学困生的转化谈几点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寻找病因,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  当我们面对学困生时,很自然地就将他们的问题归罪于个人的智商低、不勤奋。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简单,原因有很多,学习
期刊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与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为主,以“感知体验—启发讲授—合作探究—理解运用”为主线,旨在以教师的引导及情境的创设为引,循循善诱,将历史知识自觉地融入到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过程中。基于此,笔者以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一课为例,分享自己
期刊
一、营造气氛,引导阅读  首先,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宣传发动工作。如每期黑板报有固定的读书角,设置“名人读书”“好书推荐”“奇文共赏”“读书一得”等栏目;带领学生布置教室四周悬挂学生自己书写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当中。其次,要设立班级图书架,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500多本印刷精美、可读性非常强的图书摆上图书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将图书分类,登记造册,制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江西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现状,在肯定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总体形势的同时,指出了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党建 调查 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单列为党建“八大任务”之五,彰显了对人才主体地位的尊重、折射出对人才创业的激励、蕴含着对人才推动发展的期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