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鸾(1980.6-),女,本科,小教高级师。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课;先后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沈阳市优秀班主任、沈阳市电化教育先进教师;辽宁省农村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师;在沈阳市数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摘要】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教师要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①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③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④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应该是优化、恰当和合理的。教学时应突出情境的功能性和实效性,要设法创造和设置能引发探究、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情境。下面,我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随便出数,教师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当教师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得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切的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探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首先巧妙地引出故事情境: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白兔家菜地里的萝卜也熟了,小白兔决定星期天请9个小动物来拔萝卜,可是到了星期天,有两个小动物有事没有来,这下就剩下7个小动物了,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小动物?还剩几个小动物?然后,引导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小组议一议,发现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再通过“装萝卜、分萝卜、吃萝卜、卖萝卜”等一系列故事情境对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使学生亲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求新知。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使其在疑问中探索规律,从而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圃的周长”一课时,学生用“绕一绕”、“滚一滚”的方法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想知道地球一周的长度,还能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这样学生动脑思考,就能得出,必须找到一种更加简便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才行,这样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会学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际操作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就会发现多种答案*在如此多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去探究、去创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主导,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是学的外因和服务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情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设计了“给漂亮的照片粘花边”的活动.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动脑思考,计算出所需花边的长度,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概括规律,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具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敏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形,要富有启思价值,应体现丰富的数学内在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做中学数学”,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有多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望,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买小食品”这一生活情境,通过“给自己买小食品——为商家填订货单”等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极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掌握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呈现教学内容,与儿童的情心理产生共鸣,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探究,获得发展。
【摘要】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教师要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①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③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④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应该是优化、恰当和合理的。教学时应突出情境的功能性和实效性,要设法创造和设置能引发探究、启发思考、发展思维的情境。下面,我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热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小游戏”、“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随便出数,教师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5整除。当教师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时,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求得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切的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探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首先巧妙地引出故事情境: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白兔家菜地里的萝卜也熟了,小白兔决定星期天请9个小动物来拔萝卜,可是到了星期天,有两个小动物有事没有来,这下就剩下7个小动物了,把它们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小动物?还剩几个小动物?然后,引导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小组议一议,发现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再通过“装萝卜、分萝卜、吃萝卜、卖萝卜”等一系列故事情境对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使学生亲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求新知。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使其在疑问中探索规律,从而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圃的周长”一课时,学生用“绕一绕”、“滚一滚”的方法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想知道地球一周的长度,还能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这样学生动脑思考,就能得出,必须找到一种更加简便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才行,这样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学会学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实际操作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就会发现多种答案*在如此多结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去探究、去创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主导,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是学的外因和服务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情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设计了“给漂亮的照片粘花边”的活动.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动脑思考,计算出所需花边的长度,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概括规律,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在学生现实经验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具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敏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形,要富有启思价值,应体现丰富的数学内在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做中学数学”,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有多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等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望,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创设了“买小食品”这一生活情境,通过“给自己买小食品——为商家填订货单”等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极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掌握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呈现教学内容,与儿童的情心理产生共鸣,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探究,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