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格茨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awqu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尔曼·格茨,又一位曾被人遗忘、最近重新被人发现的十九世纪音乐家。
  赫尔曼·格茨(Hermann Goetz),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1840年12月7日出生于克尼斯堡(K?ningsberg)。当时,克尼斯堡属于东普鲁士领地的一部分,后来成了德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轰炸了该城,严重损坏了城市建筑。大战结束,克尼斯堡划归苏联。1946年,克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拉(Kaliningrad),用以纪念苏共领袖加里宁(Mikhail Ivanovich Kalinin,1875-1946)。
  格茨的父亲是位销售员。格茨有很多兄弟姐妹。据他母亲说,格茨从小就很安静、瘦弱,不喜欢与他的兄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儿。他幼年时就表现出对音乐和文学艺术的兴趣,莫扎特和席勒是他的偶像,他能背诵席勒的诗篇。十五岁,格茨还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就已尝试写一部大型钢琴曲。1857年,十七岁的格茨才有机会向路易斯·科勒(Louis K?hler)学习钢琴。
  最初,格茨打算学习科学理论,所以就进了克尼斯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同时,他还在课余积极参加音乐活动,比如演奏钢琴,指挥好几个业余乐队,甚至还指挥了几次歌剧演出。指挥歌剧需要对欧洲歌剧的发展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成功,尤其是指挥莫扎特的歌剧。终于,他得到父亲的同意,放弃数学和物理专业,一心学习音乐。
  1860年,格茨进了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他向学院创办人斯特恩(Julius Stern)学指挥和读谱,跟大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学钢琴和对位法,向乌尔里奇(Hugo Ulrich)学作曲,同时还去管风琴班听课。在学习期间,他的一些作品已经得到演出的机会,比如 1862年4月3日,学院演出了他的《E大调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得到彪罗的高度称赞,几年以后,彪罗写信给格茨说:“你是我很高兴教过并为此感到骄傲的学生之一。”


  1863年,格茨经时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的音乐家赖内克(Carl Reinecke)之推荐,得到了瑞士温特图尔市(Winterthur)管风琴师和合唱队指挥的职位。那时,他已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他希望移居瑞士后,天气会对他的康复有利。
  在温特图尔,格茨很快就活跃在当地的音乐界。他演奏钢琴,演出自己的作品,给很多学生教琴,演出清唱剧和歌剧,还创立了一个合唱学会。他忙得只有假期才有时间作曲。
  1868年,格茨与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劳拉·维尔特(Laura Wirth)结婚。一年后,全家搬到苏黎世郊区一个名为霍廷根(Hottingen)的小村子去住,但是他在温特图尔的管风琴师职位还是保留着,他周末就回温特图尔演奏管风琴。除此之外,格茨还为专业刊物写音乐评论。
  1872年,格茨已经知道他的肺结核病是不治之症,于是就辞了管风琴师的职位,以便专心致志地作曲。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的,比如18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72年才完成的第一部喜歌剧《驯悍记》(Der Widerspenstigen Z?hmung),上演后大受欢迎。这是一部根据莎士比亚剧本写的歌剧,评论普遍认为,这部歌剧是十九世纪德国最佳的喜歌剧之一。他还写了《F大调交响曲》,献给上演他歌剧的歌剧院院长恩斯特·弗兰克(Ernst Frank),并与后者成了挚友。接着,他开始写第二部歌剧《利米尼的弗兰切斯卡》(Francesca von Rimini),可惜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弗兰克根据格茨的遗嘱,在作曲家已写成的草稿基础上,完成了这部歌剧的序曲和第三幕。第二部歌剧没有第一部那么成功,这跟剧本写得比较沉闷有关。1876年,格茨因肺结核在霍廷根村病逝,只活了三十五岁。
  除了这两部歌剧,格茨还写了两部交响曲,可惜其中一部(作于1865年-1867年)在格茨去世后被他的遗孀销毁了。格茨还写了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清唱剧、合唱曲、歌曲、钢琴独奏曲和一些室内乐等等。
  格茨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音乐界形成两大阵营的时期:一是以勃拉姆斯为首的比较保守的传统派,一是以李斯特和瓦格纳为首的激进派。格茨很敬仰瓦格纳,他也认识勃拉姆斯。虽然他跟勃拉姆斯不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成为很亲近的朋友,但是他们相互重视对方的音乐创作。格茨的音乐属于传统的德奥音乐风格,受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舒曼。他的音乐是明亮、愉悦、抒情、田园的,虽然也有阴影、激动和辉煌,但同莫扎特的音乐一样,阴郁和灰暗是暂时的、短促的,明快和闲适是主流。格茨一生羸弱多病,短命促寿,而音乐却能如此开朗、乐观,真是常人极不容易做到的事!
  我有八张格茨作品的CD,几乎包括了他全部交响音乐和室内乐作品。其中七张CD分属三套,曲目有所重复。
  第一套三张唱片,是德国cpo公司2002年出品的《赫尔曼·格茨交响音乐和协奏曲》,由Volker Banfield演奏钢琴,Gottfried Schneider演奏小提琴,德国NDR合唱团和NDR汉诺威广播爱乐乐团演奏,Werner Andreas Albert指挥。共收九部乐曲:
  1)《F大调交响曲》
  2)《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3)《第一钢琴协奏曲》
  4)《第二钢琴协奏曲》
  5)《驯悍记》序曲
  6)《利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序曲
  7)《春天》序曲
  8)《丧歌》(根据席勒诗歌改编)
  9)《圣歌》第137首
  上文已经说过,格茨写过两部交响曲,第一部是E小调,作曲家生前曾演奏过该曲,但未出版。格茨去世后,他的遗孀神经有些错乱,她一方面积极推广格茨的音乐作品,一方面又焚毁了这首《E小调交响曲》的手稿。幸亏其余的手稿后来都被完整地保存在瑞士苏黎世。   格茨的《F大调交响曲》是1873年他完成第一部歌剧后马上开始动手写作的。1874年12月25日首演后,他又作了修改。这部交响曲风格上有瓦格纳的倾向,尤其是开头部分,让人想起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一部《莱茵河的黄金》序曲。英国大剧作家萧伯纳年轻时写过大量音乐评论,在听了格茨这部交响曲后,他认为“这是贝多芬以后唯一真正的交响曲”。萧伯纳认为与这部交响曲相比,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都不算什么了,因为格茨的交响曲将这几位作曲家的特点兼收并蓄,却避免了他们的缺点!
  格茨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一部写于他在斯特恩音乐学院念书时,是他的毕业作品,那是在1861年,他二十一岁。这部协奏曲于1862年4月3日首演,大获成功。但是,它却一直没有出版过,直到格茨去世后,人们才发现这部作品的手稿。而格茨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命运却完全不同,1867年他的《E小调交响曲》演出成功后,他立刻动手完成这部协奏曲,并且很快作为作品第18号出版了,同年12月1日就举行首演,也很成功。接着,格茨又动手写另一部《D小调钢琴协奏曲》,可惜没有完成就去世了。格茨的这两部钢琴协奏曲都得到了指挥家、格茨的老师彪罗的称赞和推崇,是很典型的浪漫派钢琴协奏曲。
  格茨的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68年夏天,但他生前似乎没有演出过,手稿在他死后才被发现。这是一部不到十八分钟的协奏曲,不分乐章,音乐非常婉转、流畅,是一部短小而精彩的作品。
  我还有两套格茨的室内乐作品:一套是德国cpo公司1990年出品的《格茨钢琴室内乐作品》,共两张,由柏林戈贝尔三重奏团和小提琴家Lois Landsverk、钢琴家Kauro Konno以及低音提琴家Akira Akahoshi演奏:
  1)G小调钢琴三重奏
  2)E大调钢琴四重奏
  3)C小调钢琴五重奏
  4)三首“容易演奏的”小提琴和钢琴曲
  5)G小调钢琴二重奏鸣曲
  还有一套是美国Genesis公司出品的《格茨室内乐全集》,也是两张,曲目与上述cpo公司的两张一套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少了一首《G小调钢琴二重奏鸣曲》而已。格茨本人是位出色的钢琴家,所以他的很多室内乐都以钢琴为主,而且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供他本人演出之用的。
  《G小调钢琴三重奏》写于1863年格茨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不久,是献给他老师彪罗的。同年,他写了三首小提琴和钢琴小曲,可能是给学生演奏用的,所以叫“容易演奏的”。那首《G小调钢琴二重奏鸣曲》写于1865年,是比较罕见的音乐形式。钢琴五重奏完成于1874年,但到1878年作曲家去世后才出版。格茨的室内乐风格总体上来说比较接近门德尔松,显得清新、乐观而又轻松;但抒情部分却很有舒曼风格,相当柔美而细腻。
  最后,我还有格茨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8号)的另一个版本,收在《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第五套中,是美国VOX BOX公司1992年的产品,由Michael Ponti演奏钢琴。
  格茨的音乐作品在他去世后不久就渐渐被人忘记,不再在音乐会上演出了。其原因,一是他的早逝,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前四年中完成的,要是他寿命再长些,说不定能写出更多伟大的作品来;二是他的音乐创新精神不足,他不能像瓦格纳、李斯特和马勒那样,跳出传统的圈子,将音乐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格茨的音乐被人忽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生活的十九世纪后半叶,音乐大师相继涌现、人才辈出:格茨比布鲁克纳小十六岁,比布拉姆斯小七岁,比格里格小三岁,与柴科夫斯基同年出生,比德沃夏克大一岁,比马勒大二十岁,比德彪西大二十二岁,比西贝柳斯大二十六岁……
  很可惜,格茨的音乐成就完全被这些音乐明星的万丈光焰所遮没了!
其他文献
2014年5月,“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将以“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公益演出季”的形式,首次登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并在上海大剧院为广大爱乐者带来维塔利·比萨连科和埃玛纽埃尔·塞松的演出。这两场音乐会将分别以大剧场八十元、中剧场六十元的公益票价进行售票。  以上海城市为依托并以春天这一季节为寄托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它不仅是上海音乐文
期刊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唱片我早有收藏,但看到他们的现场却是在2009年的上海大剧院。记得当时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听下来总觉得差一口气,力道不够;第二场布鲁克纳我就缺席了。2014年,乐团再次访沪演出,地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3月14日、15日两场音乐会,分别演奏马勒《第七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肖五”是最爱,逢现场必听,“马七”应该是国外名团大陆首演,也是期待已久。
期刊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是一个室内乐品牌,每年初夏,这个“高大上”的艺术品牌都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拉开帷幕。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一连十几场顶级水平的音乐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内乐名团演释得精彩纷呈。2014年的五月音乐节被冠以“完全莫扎特”主题,从开幕式音乐会到闭幕式音乐会,其间贯穿着“以莫扎特为核心”的乐团、演奏家和曲目。不过,有几场音乐会则不尽然,但相对的“独立性”和看点仍然很多(比如嘉兰古
期刊
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德国科隆爱乐乐团是今年第一个访华的一流乐团。这个乐团2007年在中国举行过巡演,2010年又受邀与科隆歌剧院一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演出了瓦格纳的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此次他们携单簧管大师萨宾娜·梅耶,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萨宾娜·梅耶曾经多次访华,她真是难得的大师,演奏时,她与单簧管完全
期刊
“王者”归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风采  时隔三十五年再访中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最为令人期待。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979年小泽征尔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次访沪的情景。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泽征尔在音乐会的前一天带领着乐团诸多音乐家来到上海音乐学院进行艺术交流。那时的小泽征尔风华正茂,艺术事业如日中天。由于他出生在中国的沈阳,一直对中国非常友好,又是一个执掌世界顶尖乐团的日本指挥家,所以他的到来让上音的莘莘学
期刊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山西娃  初闻郭雅志这个名字还是在给中国民乐家吴彤做采访之时。我问吴彤还有哪位在西方的民乐大家值得一访,他坚定地报出这个名字,并帮助我联系上了正在美国波士顿钻研爵士乐的郭雅志。“民乐家学习爵士乐?”光是这点就点燃了我的好奇心,并开始收集有关这位民乐家的资料:山西出生,中央音乐学院唢呐专业老师,在纽约得过Pro Musicis的管乐比赛大奖,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创办了香港唢呐协会,
期刊
霍洛维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在他的成功后面,也有长时期离开音乐舞台的人生低落阶段。霍洛维茨于1989年11月5日逝世后,世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许多媒体引用了英国评论家内维尔·卡达斯(Neville Cardus)的赞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钢琴家。”但对霍洛维茨褒贬不一的说法也一直存在,钢琴大师里赫特就曾称他是“头脑简单的伟大钢琴家”。而作为一个男人,他又被认为性格古怪、傲慢而又愚蠢无趣。
期刊
作为上海音乐厅2013/2014音乐季的闭幕演出,6月7日德穆斯的钢琴独奏会格外牵动人心。德穆斯生于1928年,是位八十六岁高龄的音乐人——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因为他除了是钢琴家以外,还拥有多重身份,有着很多的头衔,而且一生从事的都是和音乐相关的工作:独奏、室内乐、作曲、撰文、开大师班、收藏钢琴和唱片等等,他的音乐生活丰富多彩。虽然音乐厅并没有给予很大的宣传力度,但是演出前几天票已售罄,为了满足听
期刊
德彪西,享誉世界的法国作曲家,他所写的两册二十四首前奏曲在钢琴文献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常成为各大唱片和音乐会的上榜曲目。据我目前所听过和了解的,有一百多张唱片录制了德彪西的前奏曲,其中包括全集录制和多次录制的版本。而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第七首《西风所见》,不同于作曲家绝大多数的作品,它全曲充斥着“李斯特”式的技巧,音调和语言又完全是德彪西的。这样一首看似矛盾结合体的作品,非常具有演奏和欣赏价值
期刊
2010年,曾任EMI Classics总裁的彼得·阿尔瓦临危受命,出任风雨动荡中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总监。这位继承沃尔特·莱格衣钵的“老革命”在EMI Classics有着彪炳战绩,却在萨尔茨堡遇到了新问题。两位中层干部的经济丑闻和其中一位的自杀使得音乐节内部四分五裂,柏林爱乐乐团与音乐节理念不合渐行渐远最终导致塞蒙·莱托与乐团宣布2013年撤出复活节音乐节再为当头一棒,彻底改变了卡拉扬自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