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生态美术里,自然和大地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伙伴,而且是人类心灵的伙伴和意义之源。“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国当代生态美术视觉的终极主题。艺术从不与现实生活隔绝,艺术家作为生态主义行动派和实践者最好的盟友,将源源不断的用自己的作品、图像与行动来彰显自身鲜明的生态主义倾向和自觉的生态意识立场。
关键词:生态意识;美术;艺术家;作品
一、生态艺术思潮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主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艺术思潮在科普上的解释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创作潮流,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艺术思潮在人类世界中,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生活的反映又高于生活,在人类世界中有着思想行为的引领作用。在艺术世界总是以打破常规般的存在,是活跃、自由、思想的象征。
在全球化下,人们在感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面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危机已经无法逃避。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Heackel)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近代生态学形成,60年代后,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备受关注,70年代后,西方社会兴起“深层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晚期,“生态批评理论”正式产生,90年代已经有部分具有观念性的艺术家的作品多涉及生态环境问题,而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全面兴起的生态艺术。
二、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发展历程
生态美术在中国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智慧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生态伦理。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是画家以高超妙造技法将自然山水与珍禽异兽等生物跃然于画轴长卷之上的,其中的生态之美体现于中国山水画家秉承“师法自然”的美学原则中。一幅幅自然山水意象图景是画家们妙造自然,于俯于仰天地间悉心体味大自然生命的结果,也是山水画家将自己的情感熔铸于万千山水之中,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的合化为一,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境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生态思想与环保运动的持续生化,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想和生态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在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支持下日益高涨。其中“当代艺术”一词在中国虽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艺术批评家才开始使用的,但是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当代艺术的特征。在西方当代生态批评思潮视野下的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出现有多重视觉主题,例如批判环境异化、尊重动物权利、克服无限发展欲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事实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现代文明唯一可能的未来,也是前现代人类生命的体验。天地与人类共生,万物与人类同在,中国当代生态美术视觉的终极主题在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不再疏离,人与大地相亲相和,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交融互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构需要生态学家、艺术家等思想先驱的加入,更需要全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觉醒与行动。
三、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生态意识反应
现代文明以后,人与“乡土”“大地”“自然”的关系日显紧张局势。“中国当代乡土美术思潮研究”和“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研究”等生态美术课题在美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热点。中国当代乡土美术创作主题在跟随中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下出现“生态转向”现象,图像叙事中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方面都表现得具有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例如屠宏涛创作的《或成都或东京或深圳》,是艺术家屠宏涛敏锐的观察到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后的美术创作生态反应,作品中能感受到城市充满全球化时空的综合意味;占山的《远去的河流》系列,采用令人深思沉静的色调严肃的构图来描绘占山心中远去的河流。他的作品也都以一贯的“回归家园”本心创作出家园的筑造、回归、栖居的独特精神脉络;雕塑家曹晖的《揭开你》系列,通过对动物是超级写实性描写来精细而逼真的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作品惊悚而触动人心,给人以紧张的情绪。其中曹晖的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渗透着人与动物的反思与重构;综合材料艺术家朱进的生态意识反应见于他在岩彩画上开拓的属于他独特的朱进材料生态主义美术道路中,虽没有那么强烈、直接,却也是饱含这份真切的意识将当代生态美术中的环境生态意识蕴含于作品之中。常以“粗糙”的语言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以作品情绪来展现对生命的迷恋。
结语:
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几乎与时代同步,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绘画敏感度和灵敏的社会感知,将面对生态危机的反应与对环境问题的批判通过创作来呈现。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的感悟体现与实践程度,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与地球圈的相互联系性使得“生態”环境将是人类离不开的问题。同时在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自然神圣性与多样性的实践漫途中少不了艺术家的加盟。
关键词:生态意识;美术;艺术家;作品
一、生态艺术思潮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
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主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艺术思潮在科普上的解释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域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创作潮流,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
艺术思潮在人类世界中,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生活的反映又高于生活,在人类世界中有着思想行为的引领作用。在艺术世界总是以打破常规般的存在,是活跃、自由、思想的象征。
在全球化下,人们在感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面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危机已经无法逃避。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Heackel)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近代生态学形成,60年代后,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备受关注,70年代后,西方社会兴起“深层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晚期,“生态批评理论”正式产生,90年代已经有部分具有观念性的艺术家的作品多涉及生态环境问题,而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全面兴起的生态艺术。
二、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发展历程
生态美术在中国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智慧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生态伦理。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是画家以高超妙造技法将自然山水与珍禽异兽等生物跃然于画轴长卷之上的,其中的生态之美体现于中国山水画家秉承“师法自然”的美学原则中。一幅幅自然山水意象图景是画家们妙造自然,于俯于仰天地间悉心体味大自然生命的结果,也是山水画家将自己的情感熔铸于万千山水之中,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的合化为一,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境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生态思想与环保运动的持续生化,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想和生态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在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支持下日益高涨。其中“当代艺术”一词在中国虽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艺术批评家才开始使用的,但是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当代艺术的特征。在西方当代生态批评思潮视野下的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出现有多重视觉主题,例如批判环境异化、尊重动物权利、克服无限发展欲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事实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现代文明唯一可能的未来,也是前现代人类生命的体验。天地与人类共生,万物与人类同在,中国当代生态美术视觉的终极主题在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不再疏离,人与大地相亲相和,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交融互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构需要生态学家、艺术家等思想先驱的加入,更需要全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觉醒与行动。
三、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生态意识反应
现代文明以后,人与“乡土”“大地”“自然”的关系日显紧张局势。“中国当代乡土美术思潮研究”和“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研究”等生态美术课题在美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热点。中国当代乡土美术创作主题在跟随中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下出现“生态转向”现象,图像叙事中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方面都表现得具有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例如屠宏涛创作的《或成都或东京或深圳》,是艺术家屠宏涛敏锐的观察到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后的美术创作生态反应,作品中能感受到城市充满全球化时空的综合意味;占山的《远去的河流》系列,采用令人深思沉静的色调严肃的构图来描绘占山心中远去的河流。他的作品也都以一贯的“回归家园”本心创作出家园的筑造、回归、栖居的独特精神脉络;雕塑家曹晖的《揭开你》系列,通过对动物是超级写实性描写来精细而逼真的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作品惊悚而触动人心,给人以紧张的情绪。其中曹晖的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渗透着人与动物的反思与重构;综合材料艺术家朱进的生态意识反应见于他在岩彩画上开拓的属于他独特的朱进材料生态主义美术道路中,虽没有那么强烈、直接,却也是饱含这份真切的意识将当代生态美术中的环境生态意识蕴含于作品之中。常以“粗糙”的语言来强化画面的张力,以作品情绪来展现对生命的迷恋。
结语:
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几乎与时代同步,艺术家通过自己独特的绘画敏感度和灵敏的社会感知,将面对生态危机的反应与对环境问题的批判通过创作来呈现。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的感悟体现与实践程度,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与地球圈的相互联系性使得“生態”环境将是人类离不开的问题。同时在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自然神圣性与多样性的实践漫途中少不了艺术家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