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央行;内审质量;控制体系
央行内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内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即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标准清晰的控制体系
(一)审计管理质量标准
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用审计人员和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为衡量审计管理质量的标准,必须反映这些内容的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遵循具体审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体现审计组织的现实,即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
(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审计业务质量内容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规定性。审计业务质量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审计管理质量直接作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其的规定性,也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
(三)职业道德规范检查标准
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审计人员完成,质量标准最终执行者只能是审计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反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通用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审计操作规范,在审计人员行为与思想各个层面加强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考核选拔,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二、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一)夯实审前调查工作基础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首先审计人员必须首先熟悉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风险控制对应措施,同时还要对所收集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审计安排的随意性。
(二)夯实审计方案拟订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制定优良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的牛鼻子。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计划,通过细致步骤的统筹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二,实施方案是严格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对照标准。依照实施方案,审计督导人员可以全面考察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其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方案的路线图开展审计,当然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三)夯实审计实施管理基础
在审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项审计风险,以及内审人员素质的差异性,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合理保证审计质量。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应督促建立审计日记制度,以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规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四)夯实审计成果利用基础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作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防止差异性出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
三、结语
总之,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琰等.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机制基于制度与案例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天理财系列图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12.
[4]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出版社,2012.
关键词:央行;内审质量;控制体系
央行内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内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即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标准清晰的控制体系
(一)审计管理质量标准
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用审计人员和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为衡量审计管理质量的标准,必须反映这些内容的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遵循具体审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体现审计组织的现实,即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
(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审计业务质量内容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规定性。审计业务质量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审计管理质量直接作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其的规定性,也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
(三)职业道德规范检查标准
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审计人员完成,质量标准最终执行者只能是审计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反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通用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审计操作规范,在审计人员行为与思想各个层面加强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考核选拔,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二、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一)夯实审前调查工作基础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首先审计人员必须首先熟悉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风险控制对应措施,同时还要对所收集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审计安排的随意性。
(二)夯实审计方案拟订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一,制定优良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的牛鼻子。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计划,通过细致步骤的统筹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二,实施方案是严格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对照标准。依照实施方案,审计督导人员可以全面考察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其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方案的路线图开展审计,当然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三)夯实审计实施管理基础
在审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项审计风险,以及内审人员素质的差异性,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合理保证审计质量。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应督促建立审计日记制度,以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规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四)夯实审计成果利用基础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作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防止差异性出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
三、结语
总之,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琰等.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机制基于制度与案例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天理财系列图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12.
[4]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