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in implies Growth,这句话出自电影《欲望都市》,意思是痛苦意味着成长。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言辞中一再提及和他同甘共苦三年的“小伙伴们”,他们和刘文一样,科班出身,与纪录片结下不解之缘,而纪录片也承载着他们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创作纪录片,还是运营一个从无到有的纪录频道,抑或思考如何为纪录片产业铺路,这中间都“充满挑战和痛苦”,但他们也享受痛苦过后获得成就的快乐,因为这是他们的事业。
三年,本是刘文定下达到“收支平衡”的期限,但纪录频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他的设想。第一年频道建构初成,第二年频道已然盈利。2013年是纪录频道开播的第三年,撬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这支“杠杆”基本上完成其在国际和国内的“原始积累”,正打开中国纪录片发展和传播价值的多边通道。
目前,央视纪录频道管理并运营着以中文播出的CCTV-9纪录频道、以英文播出的CCTV-9 Documentary纪录国际频道和CCTV-1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它们组成的“2+1”纪录片传播格局,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片传播、制作、合作、营销平台。频道的收视份额年增长率达55%,观众规模达8亿,广告额连续两年翻番已突破4亿元,原创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1%。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纪录片广泛传播,但终极目标是让纪录片中的人文、自然、科技、环保等文化观去影响人们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目标明确了,就需转化成具体的“流程、计划、执行力”。
“亚洲一极”
今年,有几件大事让刘文颇有成就感,这也许能稍减他近几日一边挂吊瓶一边还要为工作到处奔波的苦楚。
今年4月的戛纳电视节上,纪录频道携《京剧》《园林》《茶》《瓷路》等10部原创纪录片亮相,真正从看客变成主角。“全部进入国际市场,推动央视海外销售额比2012年增长248%。”刘文表示,纪录频道肩负着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纪录片通过国际市场交易,进入国外主流播放平台,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
而“国际纪录片主流力量”也被央视纪录频道三年来的高速发展所吸引。今年9月,“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组委会与央视纪录频道在北京正式签订协议,经外交部和国务院批准,2014年国际纪录片界最高规格的“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将由中央电视台与该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并由央视纪录频道承办。
“这些说明刚刚起步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中国的原创纪录片,得到了国际纪录片界的认可,央视纪录频道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纪录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中成为代表中国、代表亚洲的重要一极。”
纪录频道在国际上声誉日隆并非刘文追求的全部目标,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发挥央视纪录频道对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头雁”作用。
“频道的成功并不等于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在社会制作力量之外,他看到了地方台尤其是城市台的潜力,“接地气的人文题材是他们的最大优势,而他们对纪录片的坚守和热爱也非常纯粹。”
2013年7月,筹备多时的中国纪录片制作和播出两大联盟正式成立,并以《纪录中国》栏目为开端构建起“中国纪录片联播网”。“央视拿出自己的资源在一年时间内为各地市台培育观众和市场。”联盟的成立践行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关于凝聚全国力量,走创新型纪录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涵纳了全国100多家电视台、150多家制作机构以及上千位制作人。
2013年11月11日,每天30分钟的《纪录中国》栏目在中国70家省市级电视台播出。这是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会盟中原之后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战略行动。明年,播出该栏目的省市级电视台将增至200家。
这项创举是中国纪录片变革中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个开放体系,《纪录中国》将推动纪录片行业标准建设,改善地方电视传播的媒介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品质,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刘文称其为“文化共同体”,并经过产业化运作后,逐步向“经济共同体”转型。“我们计划到明年年底,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台开始,试水广告分成模式,广告所得也将投入到纪录片制作中。”
对刘文来说,市场已经铺开,现在的问题是节目质量,而质量的本源在于人才。“掌握‘国际表达’能力的人才尤其稀缺。”
11月,央视纪录频道在第12届四川电视节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刘文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纪录片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步。“提案,即文案创意,是国际市场纪录片生产的第一步。国外在提案阶段就有投资介入。”
刘文把这次提案大会视为中国纪录片人进行国际纪录片制作模式培训的一次实操演练。一方面,帮助国内纪录片人厘清题材与提案的差别,熟悉国际化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成熟提案可从源头控制纪录片项目的质量和风险。
打造高大上“专营店”
创新源于对“先进者”的模仿,同时也是对惯性思维和既定模式的突破。
成为一个纪录片人,就是走上了“杂家”的修炼之路。刘文对纪录片的热爱出自职业本能。他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电视摄影专业,1991年调入央视后,相继参与和创作了《远在北方的家》《往事歌谣》《香港沧桑》《再说长江》等纪录片,并创办《中华医药》《走遍中国》等栏目,也是从这时起,刘文开始参与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管理工作。2009年他成功竞聘该频道副总监,直到2011年被任命为央视纪录频道总监。
对纪录片创作流程的熟稔,以及频道管理的经验,让刘文对纪录频道总监的工作并不陌生。然而,这一重任也让他必须面对全新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走进国际市场?如何通过委托制作加速市场化?如何通过频道包装展现品牌气质?如何进行全媒体宣介管理?如何凝聚全行业力量?
“我对频道的发展有既定目标,但规划一直在提前做。”三年来,刘文在各方面强化央视纪录频道的高端气质,“纪录片是相对高端的电视产品,我们做‘专营店’,品牌的标识性不能杂乱。”所以央视纪录频道的核心创作团队倾向于制作《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投入大、规格高的纪录大片。 央视纪录频道倡导创新。其出品的原创纪录片突破了中国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创作模式,从传统的人文历史题材为主,转向现实类题材为主;从中长期创作,转向同时尝试中短期迅速反应;更强调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央视也第一次尝试委托制作管理的纪录片创作模式,逐步纳入市场化概念。
而通过国际市场“走出去”的策略也颠覆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方式和路径。对外合作,不仅塑造了央视纪录频道高效、务实、国际化的形象,也增强了中国纪录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时段化的频道编播方式、频道及节目包装上的创新等都印刻着央视纪录频道每一次转变。
刘文认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走向是年轻化、类型化、全媒体。“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将纪录片从传统媒体引向全媒体。”
今年3月,纪录频道推出的《美丽中国》大型纪录片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未来还将举办全国巡演。7月,纪录频道启动“一城一味”大型整合传播活动,推出一个全媒体、全流程的纪录片整合传播品牌。
这一系列品牌衍生活动的主要操盘手是今年刚成立的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央视纪录频道的运营公司和市场主体,刘文兼任该公司董事长。“公司的成立打通了频道市场化的通道。通过这个公司可以更多地凝聚社会团队,制作类型化节目,加强国际化合作和品牌化营销。这个公司未来将成为纪录片产业的旗舰公司。”
据刘文透露,央视纪录频道已经与英国BBC签订协议,将在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内成立“中国纪录片选题研发中心”,双方共同运营,“这意味着在创意、选题阶段,我们就与国际市场接轨。”
培育纪录片沃土
与国际顶尖纪录片制作机构如BBC、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等合作,刘文想达到的目标是锻造中国本土的自然、环境、人文类纪录片品牌。
“理想和职业可以兼而有之。我们非常珍惜这样一个中央重视、行业重视、资本也开始重视的机会。”刘文表示。
业内朋友说,刘文这三年变化很大,委托制作、设定标准、成立联盟、对外合作等,“每年都有新思路”;他的同事说,他们的脚步都有点追不上他的思想了。狮子座的刘文却有一颗处女座的内核,追求完美,对工作精益求精。这三年,刘文和他的团队可以说是三步并作两步走,今日权作明日想。
“我们的事业是拿命搏的,发展机会稍纵即逝。迫于产业和频道发展压力,创意必须要迅速转变成执行力。”刘文对自己团队的执行力很有信心,“我们人员不多,但执行力强,实行科组联动机制,三五个科组有时都要服务一个项目。”
刘文也有“淡定”的一面,“我允许失败。”他并没有因为发展的紧迫与压力,而失去“培育土壤”的耐心。相反,他思考的是如何为中国纪录产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长远来看,优秀的纪录片制片人比好导演更难得。”
好的制作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控周期、预算、进度、成本、团队建设等,“优秀的制片人会让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我们现在会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刘文的处事风格,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应对环境的智慧。“我们希望实实在在把事业做好。低调为人可以把纪录频道发展的阻力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央视纪录频道的成就也给刘文带来业内一些优质奖项,对此,刘文认为这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公众对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关注和认可。
三年,本是刘文定下达到“收支平衡”的期限,但纪录频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他的设想。第一年频道建构初成,第二年频道已然盈利。2013年是纪录频道开播的第三年,撬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这支“杠杆”基本上完成其在国际和国内的“原始积累”,正打开中国纪录片发展和传播价值的多边通道。
目前,央视纪录频道管理并运营着以中文播出的CCTV-9纪录频道、以英文播出的CCTV-9 Documentary纪录国际频道和CCTV-1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它们组成的“2+1”纪录片传播格局,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片传播、制作、合作、营销平台。频道的收视份额年增长率达55%,观众规模达8亿,广告额连续两年翻番已突破4亿元,原创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1%。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纪录片广泛传播,但终极目标是让纪录片中的人文、自然、科技、环保等文化观去影响人们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目标明确了,就需转化成具体的“流程、计划、执行力”。
“亚洲一极”
今年,有几件大事让刘文颇有成就感,这也许能稍减他近几日一边挂吊瓶一边还要为工作到处奔波的苦楚。
今年4月的戛纳电视节上,纪录频道携《京剧》《园林》《茶》《瓷路》等10部原创纪录片亮相,真正从看客变成主角。“全部进入国际市场,推动央视海外销售额比2012年增长248%。”刘文表示,纪录频道肩负着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中国纪录片通过国际市场交易,进入国外主流播放平台,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影响力。
而“国际纪录片主流力量”也被央视纪录频道三年来的高速发展所吸引。今年9月,“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组委会与央视纪录频道在北京正式签订协议,经外交部和国务院批准,2014年国际纪录片界最高规格的“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将由中央电视台与该大会组委会联合主办,并由央视纪录频道承办。
“这些说明刚刚起步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中国的原创纪录片,得到了国际纪录片界的认可,央视纪录频道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纪录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中成为代表中国、代表亚洲的重要一极。”
纪录频道在国际上声誉日隆并非刘文追求的全部目标,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发挥央视纪录频道对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头雁”作用。
“频道的成功并不等于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在社会制作力量之外,他看到了地方台尤其是城市台的潜力,“接地气的人文题材是他们的最大优势,而他们对纪录片的坚守和热爱也非常纯粹。”
2013年7月,筹备多时的中国纪录片制作和播出两大联盟正式成立,并以《纪录中国》栏目为开端构建起“中国纪录片联播网”。“央视拿出自己的资源在一年时间内为各地市台培育观众和市场。”联盟的成立践行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关于凝聚全国力量,走创新型纪录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涵纳了全国100多家电视台、150多家制作机构以及上千位制作人。
2013年11月11日,每天30分钟的《纪录中国》栏目在中国70家省市级电视台播出。这是中国纪录片播出联盟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会盟中原之后中国纪录片的一次战略行动。明年,播出该栏目的省市级电视台将增至200家。
这项创举是中国纪录片变革中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一个开放体系,《纪录中国》将推动纪录片行业标准建设,改善地方电视传播的媒介文化生态,提升文化品质,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刘文称其为“文化共同体”,并经过产业化运作后,逐步向“经济共同体”转型。“我们计划到明年年底,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台开始,试水广告分成模式,广告所得也将投入到纪录片制作中。”
对刘文来说,市场已经铺开,现在的问题是节目质量,而质量的本源在于人才。“掌握‘国际表达’能力的人才尤其稀缺。”
11月,央视纪录频道在第12届四川电视节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刘文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纪录片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步。“提案,即文案创意,是国际市场纪录片生产的第一步。国外在提案阶段就有投资介入。”
刘文把这次提案大会视为中国纪录片人进行国际纪录片制作模式培训的一次实操演练。一方面,帮助国内纪录片人厘清题材与提案的差别,熟悉国际化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成熟提案可从源头控制纪录片项目的质量和风险。
打造高大上“专营店”
创新源于对“先进者”的模仿,同时也是对惯性思维和既定模式的突破。
成为一个纪录片人,就是走上了“杂家”的修炼之路。刘文对纪录片的热爱出自职业本能。他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电视摄影专业,1991年调入央视后,相继参与和创作了《远在北方的家》《往事歌谣》《香港沧桑》《再说长江》等纪录片,并创办《中华医药》《走遍中国》等栏目,也是从这时起,刘文开始参与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管理工作。2009年他成功竞聘该频道副总监,直到2011年被任命为央视纪录频道总监。
对纪录片创作流程的熟稔,以及频道管理的经验,让刘文对纪录频道总监的工作并不陌生。然而,这一重任也让他必须面对全新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走进国际市场?如何通过委托制作加速市场化?如何通过频道包装展现品牌气质?如何进行全媒体宣介管理?如何凝聚全行业力量?
“我对频道的发展有既定目标,但规划一直在提前做。”三年来,刘文在各方面强化央视纪录频道的高端气质,“纪录片是相对高端的电视产品,我们做‘专营店’,品牌的标识性不能杂乱。”所以央视纪录频道的核心创作团队倾向于制作《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投入大、规格高的纪录大片。 央视纪录频道倡导创新。其出品的原创纪录片突破了中国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创作模式,从传统的人文历史题材为主,转向现实类题材为主;从中长期创作,转向同时尝试中短期迅速反应;更强调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央视也第一次尝试委托制作管理的纪录片创作模式,逐步纳入市场化概念。
而通过国际市场“走出去”的策略也颠覆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方式和路径。对外合作,不仅塑造了央视纪录频道高效、务实、国际化的形象,也增强了中国纪录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时段化的频道编播方式、频道及节目包装上的创新等都印刻着央视纪录频道每一次转变。
刘文认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走向是年轻化、类型化、全媒体。“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将纪录片从传统媒体引向全媒体。”
今年3月,纪录频道推出的《美丽中国》大型纪录片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未来还将举办全国巡演。7月,纪录频道启动“一城一味”大型整合传播活动,推出一个全媒体、全流程的纪录片整合传播品牌。
这一系列品牌衍生活动的主要操盘手是今年刚成立的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央视纪录频道的运营公司和市场主体,刘文兼任该公司董事长。“公司的成立打通了频道市场化的通道。通过这个公司可以更多地凝聚社会团队,制作类型化节目,加强国际化合作和品牌化营销。这个公司未来将成为纪录片产业的旗舰公司。”
据刘文透露,央视纪录频道已经与英国BBC签订协议,将在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内成立“中国纪录片选题研发中心”,双方共同运营,“这意味着在创意、选题阶段,我们就与国际市场接轨。”
培育纪录片沃土
与国际顶尖纪录片制作机构如BBC、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等合作,刘文想达到的目标是锻造中国本土的自然、环境、人文类纪录片品牌。
“理想和职业可以兼而有之。我们非常珍惜这样一个中央重视、行业重视、资本也开始重视的机会。”刘文表示。
业内朋友说,刘文这三年变化很大,委托制作、设定标准、成立联盟、对外合作等,“每年都有新思路”;他的同事说,他们的脚步都有点追不上他的思想了。狮子座的刘文却有一颗处女座的内核,追求完美,对工作精益求精。这三年,刘文和他的团队可以说是三步并作两步走,今日权作明日想。
“我们的事业是拿命搏的,发展机会稍纵即逝。迫于产业和频道发展压力,创意必须要迅速转变成执行力。”刘文对自己团队的执行力很有信心,“我们人员不多,但执行力强,实行科组联动机制,三五个科组有时都要服务一个项目。”
刘文也有“淡定”的一面,“我允许失败。”他并没有因为发展的紧迫与压力,而失去“培育土壤”的耐心。相反,他思考的是如何为中国纪录产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长远来看,优秀的纪录片制片人比好导演更难得。”
好的制作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控周期、预算、进度、成本、团队建设等,“优秀的制片人会让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我们现在会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刘文的处事风格,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应对环境的智慧。“我们希望实实在在把事业做好。低调为人可以把纪录频道发展的阻力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央视纪录频道的成就也给刘文带来业内一些优质奖项,对此,刘文认为这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公众对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