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转变错误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本文在说明正确理解就业观的含义、明确其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七种错误就业观,论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含义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本科在校生,其就业涉及面极广,既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又牵涉到用人单位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既牵涉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又牵涉到大学生的实际经济及事业发展。而我国包括高职在内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突出。国家、学校、企业和学生应各自努力形成合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以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作出理性选择,积极主动地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干、实现人生价值的位置。
  
  一、正确理解就业观的含义及其作用
  
  1.就业观的含义。
  就业,就是找到工作或有了职业。广义的就业包括创业,是指求职者为从事劳动,找到或创造合适的劳动岗位。就业观是指对求职就业所涉及的职业与职业选择等问题的根本观念和基本看法,是个体在一定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及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观、劳动观等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2.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作用。
  在实践中形成的就业观作用巨大,它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影响着大学生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进而影响其学习和工作。正確的就业观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它能够指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积极就业。就业不仅对大学生个人、家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深刻理解这一点,大学生就会积极就业。第二,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了解自己。正确地理解了就业的意义,明白了顺利就业的要求,大学生就会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了解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对择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合理选择,以顺利就业。第三,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充分的准备,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奉献社会的工作,实现就业。第四,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行为,保障就业择业工作有序进行,调节就业择业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而错误的就业观将使大学生对择业目标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不利于发挥潜力,消极就业;会影响择业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难以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影响顺利就业;会降低择业行动的效果,容易扰乱就业秩序,进而影响就业,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大学生要自觉地与错误的就业观作斗争,努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转变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的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让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WTO全面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应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转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狭义就业观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当高薪白领,到大城市,能解决户口等才算就业,所以,许多大学生一心想找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其实,考虑到高职的实际及新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高职大学毕业生必须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不管工作单位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是就业还是创业,地点是国内还是国外、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在某种岗位上能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即应就业。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非公有制(不包括港澳台)注册企业3100多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比重95.7%;从业人员2.3亿多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重84%。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固执己见,认为只有到公有制单位工作才算就业,非公有制单位不去,他将会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和发展良机。
  2.转变“消极等待”的就业观,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
  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工作就稳当了。他们或者认为学校、社会、国家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殊不知,形势已经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学校虽会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做出各自的努力,但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必须由就业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从进入大学起,大学生就应关心就业,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提高就业能力;在毕业期间积极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实现就业或积极自主创业。
  3.转变静态的“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具有极大的风险。首先,社会在发展,职业也在不断分化组合,有的还会消失;其次,现有工作岗位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最后,由于劳动者自身经验、能力、性格等原因,工作岗位也可能变化。因此,大学生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已成为常见现象,由于职业流动使就业者能够结合社会需要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对自由地发展,因而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其结果是“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
  4.转变“专业一定要对口”的观念,树立“发展适应”的就业观念。
  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求职者的愿望,然而,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岗位群相对狭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高职大学生不应该被专业束缚选择职业的空间,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转移专业兴趣,自觉培养新的爱好,锻炼多方面能力,“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近年来社会上以综合素质为主要考察重点来进行招聘的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思维方式、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推进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大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一专多能,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学几年的学习不过是入门教育,重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爱”,真正的专业还有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再学习和从业经验的积累,逐渐清晰而最终形成。
  5.转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当前社会还存在着很多合理合法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或者还没有某种职业,需要学生有眼光去发现,有勇气、有智慧去创造新的职业满足人民的需要;或者虽有某种职业,但相关单位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或价格等尚不能令消费者满意,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创办实体进而改善改进的。高职院校学生富有创造力、善于实践动手并指导实际操作,完全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积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就业者提供机会。而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去找一个工作,“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为依然甚少。目前,我国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转变“职业理想化”择业观,树立“胸怀理想、立足现实”择业观。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种类及所要达到的职业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合理恰当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内在精神动力。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的心愿,但这个心愿必须具有现实可能性,不能过于理想化。学生不能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不现实地要求社会,把自己的职业前途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否则不但会影响学生及时就业,而且会导致已就业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最终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以后,可能会经过一定的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社会又能提供什么工作,做到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在职业选择及职业活动中既形成合理恰当的职业理想,又脚踏实地地根据现实情况,一步一步努力,在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7.转变“贪图安逸享乐、只顾眼前利益”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着眼长远求发展”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就业结构不合理除了受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外,一部分学生贪图安逸享乐的观念是背后的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不合理有关,有些毕业生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愿意到生产建设第一线,不愿意到边远农村,怕到基層,怕就业环境差,怕缺乏发展空间,一心只求舒服的环境和丰厚的待遇。仅从就业去向而言,毕业生就业过分集中在东部和大中城市,人满为患;而求贤若渴的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城市社区缺乏人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实践经验少,社会阅历浅,极少有机会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个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大学生,都要有到艰苦环境中锻炼的勇气和精神准备,都应着眼于长远求发展。
  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祖国的需要作为无悔的选择,自觉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匡志盈主编.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薛立华,沈巧明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中有大量含有动物形象的习语,它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动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直露,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本文翻译批评角度分析了英汉动物习语翻译过程中的误译问题。  关键词: 翻译批评动物习语英汉翻译误译问题    要研究翻译过程
我做师范班主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做小学班主任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个别学生打架、旷课、夜不归宿,与老师顶撞态度恶劣,等等。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由于方法错误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敌对的情绪。一年下来,班级成绩落后,常规倒数,班主任测评比同轨老师低很多。回过头去看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不比别人少多少,但为什么得到的回报却没有别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Seeing a Doctor”是Unit 6阅读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1.让学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持健康,在生病的时候如何看医生。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交流看法和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相关
摘要: 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部分。是否组织好精读课课堂教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作者通过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鼓励引导、联系生活和开展小组活动在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鼓励引导联系生活小组活动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山工业集聚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和对比分析,掌握工業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摘要: 本文将复习课作为一个项目课程,分为“复习技巧、思维训练、考试技巧、心理疏导、课后管理、考后分析”六大模块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 复习课六大模块教学实践    复习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多,时间短,是进行“题海战术”还是“老调重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将繁多的知识点拼成一幅完整优美的图画呢?我认为可将复习课作为一个项目课程,分模块实施课改,拟分为六大模块:复习技巧,思维训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影响英语学困生转化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而这些很多时候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配合,合力完成。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英语学困生转化    非智力因素常常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焦虑等因素。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动机的力量。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智能的
摘要: 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关键词: 白居易《长恨歌》感情生活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摘要: 营造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当前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公共图书馆起步晚,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肩负起建设书香社会的重任,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为社会服务。  关键字: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书香社会    书籍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基因。营造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在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城市,阅读成为人们的奢望,而地方高校图书馆大多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的主要训练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的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英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能够通过阅读来刺激自身的大脑进行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