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64),对照组术后不应用任何激素药物,观察组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子宫体积明显增大,且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E2、P水平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能有效加快术后子宫创面修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子宫肌瘤复发风险,且对卵巢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腹腔镜;卵巢功能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疾病,同时还是一种卵巢激素依赖性肿瘤。近期有研究发现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孕激素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多行手术治疗,我院对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应用了米非司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8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的子宫肌瘤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术前行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黏膜下肌瘤者,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年龄27~55岁,平均(43.6±4.5)岁,肿瘤平均直径(6.0±1.4)cm。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6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术后第1d开始,观察组应用米非司酮片(湖北葛店人福藥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51,25mg/片),口服,剂量为12.5mg/次,每日1次,持续用药2个月。对照组术后不应用任何激素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在术后2个月和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红细胞计数)、E2(血清雌二醇)、P(孕酮)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子宫体积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表示,数据比较分别进行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子宫体积变化
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子宫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子宫体积明显增大,且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性激素、ALT、Hb变化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b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L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2水平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观察组有2例(3.13%)发生潮热症状,不良反应较轻微,未做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常用的微创手段,其具有术野清晰、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灶清除彻底等优点。然而,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特别是黏膜下肌瘤患者,剔除术后会在子宫上形成较大面积的创面,阴道流血时间较长,感染风险较高,子宫创面愈合缓慢,同时还容易复发[2]。有调查资料显示[3],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这可能与多发性子宫肌瘤术后,肌层的小肌瘤容易遗留有关。
子宫肌瘤的生长有赖于雌激素,故抑制雌激素分泌,阻断其对肌瘤的刺激与支持,有助于降低术后肌瘤复发风险,同时也能抑制异位内膜病灶进展。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其会刺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卵巢功能加以抑制,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之维持在早期滤泡水平,抑制肌瘤组织受体水平和表皮生长因子作用,并且米非司酮还能减少子宫动脉血流[4]。目前,临床多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其能提高盆腔解剖结构的清晰度,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但对于大的肌瘤,因其会影响子宫血流而导致肌瘤变性,不宜长时间应用[5]。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不仅有助于创面止血,缩短阴道出血时间,还能通过延长闭经时间来加快子宫创面愈合[6]。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Hb水平有轻度升高,ALT有所降低,两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维持在卵泡期水平。表明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正常,不会导致绝经期提前。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能有效加快术后子宫创面修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子宫肌瘤复发风险,且对卵巢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永晴.不同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57-58.
[2] 陈华萍,郭芸.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3):50-52.
[3] 王荣英,梁珊,张莹等.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减少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出血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2):3448-3449.
[4] 李刚,李佳黛,范玉兰等.两种减少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出血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978-979.
[5] 江辉.米非司酮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8):33-34.
[6] 杨素云.不同方法干预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121-122.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64),对照组术后不应用任何激素药物,观察组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子宫体积明显增大,且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E2、P水平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能有效加快术后子宫创面修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子宫肌瘤复发风险,且对卵巢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腹腔镜;卵巢功能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疾病,同时还是一种卵巢激素依赖性肿瘤。近期有研究发现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孕激素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多行手术治疗,我院对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应用了米非司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8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的子宫肌瘤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术前行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黏膜下肌瘤者,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年龄27~55岁,平均(43.6±4.5)岁,肿瘤平均直径(6.0±1.4)cm。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6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术后第1d开始,观察组应用米非司酮片(湖北葛店人福藥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51,25mg/片),口服,剂量为12.5mg/次,每日1次,持续用药2个月。对照组术后不应用任何激素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在术后2个月和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红细胞计数)、E2(血清雌二醇)、P(孕酮)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的子宫体积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表示,数据比较分别进行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月经恢复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阴道流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子宫体积变化
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子宫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子宫体积明显增大,且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性激素、ALT、Hb变化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b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AL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2水平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观察组有2例(3.13%)发生潮热症状,不良反应较轻微,未做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常用的微创手段,其具有术野清晰、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病灶清除彻底等优点。然而,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特别是黏膜下肌瘤患者,剔除术后会在子宫上形成较大面积的创面,阴道流血时间较长,感染风险较高,子宫创面愈合缓慢,同时还容易复发[2]。有调查资料显示[3],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这可能与多发性子宫肌瘤术后,肌层的小肌瘤容易遗留有关。
子宫肌瘤的生长有赖于雌激素,故抑制雌激素分泌,阻断其对肌瘤的刺激与支持,有助于降低术后肌瘤复发风险,同时也能抑制异位内膜病灶进展。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其会刺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卵巢功能加以抑制,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之维持在早期滤泡水平,抑制肌瘤组织受体水平和表皮生长因子作用,并且米非司酮还能减少子宫动脉血流[4]。目前,临床多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其能提高盆腔解剖结构的清晰度,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但对于大的肌瘤,因其会影响子宫血流而导致肌瘤变性,不宜长时间应用[5]。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不仅有助于创面止血,缩短阴道出血时间,还能通过延长闭经时间来加快子宫创面愈合[6]。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Hb水平有轻度升高,ALT有所降低,两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维持在卵泡期水平。表明患者的卵巢功能恢复正常,不会导致绝经期提前。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能有效加快术后子宫创面修复,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子宫肌瘤复发风险,且对卵巢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永晴.不同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57-58.
[2] 陈华萍,郭芸.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3):50-52.
[3] 王荣英,梁珊,张莹等.术前应用米非司酮减少腹腔镜较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出血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2):3448-3449.
[4] 李刚,李佳黛,范玉兰等.两种减少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出血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978-979.
[5] 江辉.米非司酮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8):33-34.
[6] 杨素云.不同方法干预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