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自由?天平两端的权衡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同居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正发生在每个高校中,而且呈越来越强的趋势,大学周围的"同居村",大学周围的"鸳鸯楼"中栖息着不少爱侣,他们已成为一个亚群体,一个与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一个群体。很多专家探讨过大学生同居的利与弊,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个群体的存在与扩大。大学生同居已成为一种值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关键字:大学生同居;性行为;社会控制。
  
  正文:
  2004年暑假前一场浩浩荡荡"禁止大学生在外租住房子"的行动在一定时期内铲除了一批"同居村"与"鸳鸯楼"。但风声过后,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出台,又一场关于大学生恋爱、同居、结婚的争议开始了。新版《规定》并没有做出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的硬性规定,从200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只要符合有关婚姻法规的条件,在校大学生也可以结婚了。
  “谈恋爱”、“结婚”似乎都是正常的,人生会经历的阶段,而"同居"这个并没有被很多人认同的行为成为最大的争议点。根据最近的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如今,学生校外同居现象并不鲜见。在接受我访谈的同居者坦言有过性行为。大家都同意只要是和相爱的人,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并且他们认为,已经发生性关系的男女不一定非得结婚。这对传统从一而终的观念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对待校园里的学生同居现象,各方的反应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原因。作为"同居"的主体,学生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的同学听见"同居"两个字就直摇头,表示不敢想象。很多同学认为同居是校园里的出格行为,恋爱可谈但不可出格。也有同学直言不讳地说,大学生是成年人,完全有同居的权利。只要自己愿意,就不应受到指责。对同居带来的失身和贞操问题,看法也不相同。传统派认为,东方女性的特点就是温柔含蓄、忠贞不二,大学生应懂得保持婚前贞洁,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而现代派认为,"贞操 "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早已过时,现代人的贞操不应当指失不失身,而应当是指情感投资是否专一。作为"同居"的承担方校方也并不否认高校里的学生同居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口径,总体上是"内外有别",校内一旦发现同居,定会严肃处理。而在校外,则基本是无人问津,大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社会上的反应则主要因为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看法,年轻人一般认为,大学生如果不读大学也到了正常的婚嫁年龄,所以同居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而上点年纪,特别是父母一辈的则认为,父母出钱供子女上大学是为了教育他们,并非是让他们去体验成人生活的,而且这种行为是违背社会伦理的。
  面对旁人的眼光和议论,很多"同居"的当事人倒也显得从容。有的认为同居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没有必要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爱情是光明正大、不需回避的。有一些同居者说:"我们以后准备在一起结婚的,现在只是提前体会一下,并没碍着别人。"除此之外,有些同居双方早就有言在先:"毕业后互不牵绊,各奔东西。"
  两个同居者会选择同居,首先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只有当两个人恋爱到达一定程度以后才会提出"搬出去住",但这也需要一个契机。作者访问的在外租住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这样说:"由于现在要出去实习,起得早、回来的又晚,很不方便,所以就想到出来住。"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说辞。大学生"同居"现象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同居者自身的原因。
  代偿心理。部分青年人认为同居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传统家庭生活的烦扰,同时又可以避免孤独和寂寞,补偿内心的失落,尤其是对于那些不习惯学校集体生活的人而言,同居可以起到代偿作用。我访问的其中一个被访者就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离家比较远,一个人生活又比较累,和男友同居后就有了家的温暖,而且还有人帮她减轻生活负担。这是当下一种普遍的男女交往现象,找一个比自己大,最好是赚钱的能够负担自己,这也许是是一种歪曲的价值观,但却对很多条件不好的学生却是一种补偿。这种现象还不仅仅出现在女生中,有些男生也会跟比自己大的女生交往,或许是寻求所谓的母爱代偿心理。
  安全心理。对于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选择同居是因为独自在外租房很不安全,出于安全考虑,就容易选择与男友同居。有些想考研的学生,由于学校不能提供方便的条件,所以就想出去住,最好是和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顺便也有个相互照应。这类现象在我采访的人中也有。
  情感需求心理。有些大学生选择同居纯粹是因为爱情,当热恋到一定程度,觉得谁也离不开谁就搬到一起住。认为住在一起,更容易磨合两人之间的感情,更了解对方,爱他,所以愿意和他住在一起,共话朝夕,共度风雨。大学生渴望爱情、追求爱情应该得到肯定,但过于夸大、过于崇拜爱情,无视甚至藐视社会公认的婚恋道德,不知道约束甚至放纵自己的情欲,必将使甜蜜的爱情结出酸涩的苦果,犯爱情至上主义的错误。这种心理是所有出去同居的大学生必备的,正因为互相的情感需要才会一起出去住,这是前提。
  其次是社会的原因。大学附近的村、居民屋是大学生选择同居的主要地点,而这些房东在大学生来询问房子的时候只是简单登记一下姓名、人数,即使是男女合租也不会过多询问。这样就给了同居者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有外在的束缚,大学生就会很少顾虑到社会压力。
  大学生同居也是同居的一样,他们同样面对着一般同居者会遇到的问题。虽然同居常被看成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享受结婚的一切乐趣却又摆脱了它的限制。同居伙伴比已婚者更容易吵架、打架。因为双方没有承诺,没有约束,所以一旦有一方有越轨行为就会引起暴力行为,发展严重会导致分手,这种随意的行为对当事人双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我采访的几对同居者中,有同居失败的例子,当事人并没有直言理由,只是模糊的说正因为了解才分开,其实,当真的住在一起,矛盾就会产生,也许不至于发生打架,但争吵是难免的。
  其实同居者最普遍的动机是"性"。他们追求实际而非形式的两性关系。这种无畏的两性关系会造成女方未婚先孕,此时社会的压力,男女双方自身的压力使得生育是不可能的,堕胎是唯一的选择,而堕胎对女方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家庭生活。大学生会选择同居来释放这种"性压力",这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的。在中国传统的 "讳性"作风下,青年人并非完全不接触性知识,相反他们正在通过多种非正式渠道偷偷摸摸学到一些零散片面甚至偏颇错误的性知识,因而对于青年学生重要的不是一味抑制, 而是通过正式的性教育,将性知识及性道德系统性、全面性地传授给青年学生,使之学会在婚前如何正当的与异性交往,懂得兼顾两性生活中的生物性事实和心理性事实。在寻访过程中有一个女生直言不讳的说"性关系"是出去同居者在所难免的,我相信她说的是实话,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发生两性关系似乎在情理之中。我不知道在我们周围有多少同居者因没有做出正确的避孕措施而意外怀孕,但大学生堕胎的事例却比比皆是。希望女生不再是受伤者。
  在寻访过程中,我问了所有被访者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们的父母知道你们同居吗?"答案出乎一致的相同"不知道"。而他们的解释却很有意思,"我不想让父母担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父母都是反对子女在上大学期间同居的,但隐瞒父母就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吗?我相信这样只会让父母更担心。有一个女孩说:"同居是自己的事,没必要让父母知道。"父母出钱让孩子来读书,即使出去同居用的也是父母的钱,父母连知道的权利也没有。
  如今大学生同居现象如此之盛是与社会控制的减弱不无相关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影响、限制和规定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利用奖励和惩罚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协调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藉以保证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社会控制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对共同关心的某一事物、某些人或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换言之,就是公众对某个问题所持的意见和态度。正是这些评论、意见和态度的广泛传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造成一种社会心理压力,从而约束人们的言行。舆论的承担者是大众,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关心"--大众对某些人和事的关心。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就可视为是"社会舆论",但这些学生都是个体,他们对众多事物,特别是那些不关自己功利的事物表现出一种"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无责任化倾向来。很多人采取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同居这种现象,人们懒得去关心,懒得去议论,懒得去评价。正是这些人的熟视无睹造成了这些同居者的不备心理。但走出这个学校小圈子,社会的态度却是尖锐的。如今,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高,很多人认为这是"垮掉的一代",很多大学生生活、工作的能力很差,放任、骄纵,而大学生同居给人一种不负责的形象。
  时代在进步,但并不说丧失掉人性的本源。当个人自由意识与社会传统观念出现偏差时,我们应当用现实的天平去衡量。并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个人之勇而跨出了社会这个规矩。
  
  参考文献:
  [1][英]罗素:《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
  [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其他文献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
期刊
摘 要: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着重阐述了技工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方法,使技工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技工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技工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技工学校实施
期刊
看图说话是低年级说话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我感受看图说话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图画。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教学中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琐,选择图画应该注意这一点。如果画面内容过于复杂,或者和他们的知识水平相距太大,孩子们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看起来还有兴趣,而说起话来就很感到困难,即使教师费大力气启发,也不一定能说好。我觉得、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潜力。课本的基础
期刊
若干年来我们大多数教师都缘于老掉了牙的教学进行作文方面的施教,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过度,又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拿腔拿调一层不变地作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样如法炮制地进行作文教法和学法的演练。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像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渉事不深,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上的升华,写出的作文就少了真情实感,少了灵气和活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城市的公示语成了外国友人了解这个城市的一扇窗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公示语有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语用特点。本文对公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从语言、社交和跨文化交际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避免语用失误的策略以指导公示语的翻译。  关键词:公示语;语用失误;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入世,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加强军队工程建设前期及准备阶段投资控制的措施:谨慎决策分析,编好项目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做出高质量的投资估算;优选初步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概算准确性;作好设计阶段准备工作,准确编制施工图预算;开展完善工程施工招投标,有效控制招投标价格。  关键词:军队;工程;建设;准备;阶段;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投资控制的重点和效果是完全不
期刊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注意细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从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来探讨如何开展政治课的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等五个方面。笔者力图阐释必须做到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才能收到政治课合作学习的实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课;合作学习。   
期刊
摘 要:学习策略是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热点,而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则对此具有借鉴作用。通过对本校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实证客观分析,总结了其特点,归纳出成功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外语学习成功者;调控策略;认知策略。     1、引言  我国医学院的英语教学目前仍以课堂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提供的大量可理解语
期刊
摘 要: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其宣传效果并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笔者尝试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探讨英译与英语旅游资料的差异和英美读者对旅游资料英译文的期待,进而揭示旅游资料英译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旅游宣传资料;预期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饱览中国的秀美山
期刊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历来都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制图教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要想教好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学、想、看、练"四字做起,抓住关键,掌握规律,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勤学    《机械制图》既然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那么,它与其他专业理论课及基础理论课之间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