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庆道家始祖老子之绝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传统石雕的一朵奇葩,它作为可供欣赏、珍藏的手工艺品,要求从艺者能以“工”求“艺”、“工”“艺”结合,即在材质美的基础上,达到手工美和造型美的完美结合。
  黄宝庆的《道家始祖——老子》,便属此类寿山石雕之经典。它仅高11.5厘米,通体为灰冻石,而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作者凭藉石材顶端居中呈玉质透明的暖黄色与大面积的冷灰色构成对比而相映成趣,把一位大智者的奇人奇相演绎得满目生辉。
  这件人物石雕的创作并非易事,因为石料原本就貌不惊人,何况其上还残留裂纹,已大大超过如何因材施艺利用俏色的难度。但经作者相石的深思熟虑与反复推敲,不惜一反常规,采取以方带圆、刚柔相济的表现手法,将“象由心生”之构思,化为“顺天应人、独辟蹊径”之举——我们看到,伴随作者的手起刀落,材料天生的裂纹与瑕疵顿时转化为贴体到位、恰如身披的宽袖大袍所自然展现的衣纹组织,这里表现出了作者去芜存菁的刀下功夫,却又不见刻意而宛若天成;而这些处理与人物头部所精雕的形象有机整合,不失分寸又干净利落,加之作品对整个人物立姿造型的把握,包括对于作品在主次、虚实、粗细和明暗等多种关系上保持的协调统一,为作品造就了“兼工带写”、一气呵成的视觉审美效果,这是十分高明的。
  


  相比那些习惯于堆积繁缛细节的模拟自然之作,或者是墨守陈法的模式化、脸谱化的传统石雕,《道家始祖——老子》的与众不同,缘起于作者突出运用高度概括、洗练的“言简意赅”手法——所谓“大璞藏巧”,由此为作品赢得了个性鲜明的造型,也带来了现代感。其实作品之“简”,往往有助于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令人对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形象及其满腹经纶的大家风范所撼,从而深化作品的内涵。在此,若仅仅沿用一句“耳目一新”的评语置评,怕是远远不够的。至于作品在体现寿山石雕那种讲究可亲近、可摩挲、可玩味的特点等方面,《道家始祖——老子》也一概不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其外形呈团块构造,宜掌控于指掌间,享受手感温润光滑的透心之爽;而细作打量,又可从其人物面额上发现类似“老人斑”的石材肌理,以及所雕胡须的寥寥几刀与不雕部分的融和一体,均堪称有“妙造自然”之绝。
  《道家始祖——老子》于2007年1 1月2日首次亮相第九届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膺第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圈内行家推崇此作的理由,除了看好作者的“手雕”功夫之外,更是认准其通过“心雕”取胜之高妙。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该作酝酿日久,真正赋工雕琢只花了两天时间。”真所谓“四两拨千斤”,其“花工少”却“效果好”正好说明,一件石雕佳作的面世,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单纯的雕刻技术,关键在于创新理念的确定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否对头对路,是否“与时俱进”——而那种见“工”不见“艺”的作品,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吃力不讨好”而难以奏效。显然,凡是推陈出新的高品位创作,无不有赖于作者积累丰富的学识并达到一定的境界,《道家始祖——老子》自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指望“瞎猫碰上死老鼠”地靠“运气”,都于事无补。
  作者黄宝庆,早年入学科班雕塑专业,毕业后进厂从事寿山石雕,开始投身工艺美术行业;曾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法人代表、及兼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闽江学院客座教授等。近年他又创立了福建东方工艺美术研究所。无论担任什么具体职务,他都一直坚持对工艺美术史论和寿山石文化的研究,曾发表多篇有关中国四大名石的论文,并先后任《福建大观·工艺美术》画册、《福建工艺美术史》专著的主编或主笔。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挂钩,无疑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创作也每每由此受惠得益——从他的新作《道家始祖——老子》上,我们再次见识了他释放的“宝刀不老”的风采。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22日著名美术评论家、花鸟画家谢海的花鸟作品在上海朵云轩画廊隆重举行,展出的近百幅新作引起了沪上和众多各地书画爱好者以及收藏者的极大关注。这次画展的主旨定为“小画大世界”,即小幅作品有大的意蕴,或者说以小中见大的理念来诠译中国画内力因素。“小画大世界”里的“小”,是小在其形制上,而作品其魅力、其神韵、其意味、其气息、其思想、其笔墨、其笔式、其浓淡、其干湿、其虚实、其物语、其连断、其宏
期刊
创意要有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基淀,创意是知识的厚积薄发,是智慧的灵光闪现,是创作时的忘静我心。    一、江山永固镇    近似方形完整的和田玉籽料,外面满裹金黄皮色。根据它的方形作者联想到天圆地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源于远古神话,指金木水火分四方之象,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的标志,寓意四方安定,四灵兽的雕刻活灵活现、首尾相随,一气呵成。中间做成圆形
期刊
灯具是人类使用火、保存火的技术之延续。在远古时期,当人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火并能够将其长期保存,火的功用便逐渐得到发挥和拓展;其最早照明的用途,随着灯具的发展而逐步地发展成为兼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文化,由此,灯具成为专门的器物门类。  自古以来,灯具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器物,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灯具登堂入室,成为居室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人们在发挥其照明功能的同时,对灯具的材质、造型、装饰、工艺等有着越来
期刊
记者:您家有几个孩子?  丰一吟(以下简称丰):我们兄弟姊妹七个。去年去世两个,一个是我大哥,一个是我弟弟。  记者:您大哥有多大?  丰:去年82;我弟弟是68。  记者:您都不像?70多岁的人。  丰:但毕竟刚生过病,要不然会好一些;现在出去都很吃力,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联谊会搞活动我都没有夫,吃药也吃不好,刚打了点滴以后才好些。不过三月初到现在恢复得挺好的。  记者:您也画画,也搞创作吧? 
期刊
绝大多数古瓷收藏爱好者往往只是通过一大堆的古瓷鉴定书籍和接触有限的实物,来了解古瓷的外观特征,并依此进行判断真伪,但对其特征的成因却知之甚少。古瓷特征的成因均来自于其制作过程,可以说,古瓷最重要的鉴定要点就是其制作痕迹,可是,绝大多数收藏者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这对于提高鉴藏水平是十分不利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知道青花瓷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他又怎么可能准确鉴定青花瓷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
期刊
定烧的粉彩祝寿盘    定烧的粉彩祝寿盘,请先生释疑这个盘子本人看应到乾隆时的作品,但很多朋友看清未请先生释疑?  抱才:图片我看了。    咱们就先从图中文字说起。此盘正面黄花锦地,四开光矾红双勾“万寿无疆”填金彩,中心“团寿纹。周沿回纹,有蓝料。外壁不同写法的矾红”寿字。“盘底中心矾红方款”“陆义经堂”“周一圈文字”陆母汪太夫人六轶正庆。可知是陆家汪太夫人六十正寿庆典时定烧的。以中国封建社会之
期刊
巢湖石,产于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银屏山)、半汤(力峙山)以及散兵等地,因其具有太湖石的特点,早期曾被称作“银屏太湖石”。    巢湖石是碳酸盐岩受地质作用形成的多种造型石的总称。从外观上看,与太湖石极为相似,但它除具有太湖石的造型奇巧和“瘦、皱、透、漏”等共性外,还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其一、化石附着极为丰富。在巢湖石上常附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精美的化石本身也是一种观赏石,与玲珑剔透的巢湖石融为一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铸制技术,自战国至唐代始终采用的是传统范铸法技术。所谓范铸法,是指用模制范、在范腔中铸器的方法。其模是用泥料制成,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模;其范亦是用泥料在陶模上夯制出的泥范,需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范。古代的青铜,一般是Cu-Sn-Pb三元合金。因铜镜合金的含锡量大多在20%以上,因此这种合金被称为高锡青铜。  采用古代青铜范铸技术铸制高锡青铜镜,其工艺流程为制模、夯制泥
期刊
藏品简介:高44.5cm口径25.6cm底径26直口微内敛,丰肩,鼓腹下收,足底露胎,底心一圈凹入,内釉白釉,上书“大明嘉靖年制”双圈楷书款。器外壁满绘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青花蓝中含紫, 鲜艳夺目。
期刊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其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或亲自捉刀镌刻,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紫砂壶能够摆脱民间惯用器皿而独立成为紫砂文化,其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