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传统石雕的一朵奇葩,它作为可供欣赏、珍藏的手工艺品,要求从艺者能以“工”求“艺”、“工”“艺”结合,即在材质美的基础上,达到手工美和造型美的完美结合。
黄宝庆的《道家始祖——老子》,便属此类寿山石雕之经典。它仅高11.5厘米,通体为灰冻石,而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作者凭藉石材顶端居中呈玉质透明的暖黄色与大面积的冷灰色构成对比而相映成趣,把一位大智者的奇人奇相演绎得满目生辉。
这件人物石雕的创作并非易事,因为石料原本就貌不惊人,何况其上还残留裂纹,已大大超过如何因材施艺利用俏色的难度。但经作者相石的深思熟虑与反复推敲,不惜一反常规,采取以方带圆、刚柔相济的表现手法,将“象由心生”之构思,化为“顺天应人、独辟蹊径”之举——我们看到,伴随作者的手起刀落,材料天生的裂纹与瑕疵顿时转化为贴体到位、恰如身披的宽袖大袍所自然展现的衣纹组织,这里表现出了作者去芜存菁的刀下功夫,却又不见刻意而宛若天成;而这些处理与人物头部所精雕的形象有机整合,不失分寸又干净利落,加之作品对整个人物立姿造型的把握,包括对于作品在主次、虚实、粗细和明暗等多种关系上保持的协调统一,为作品造就了“兼工带写”、一气呵成的视觉审美效果,这是十分高明的。
相比那些习惯于堆积繁缛细节的模拟自然之作,或者是墨守陈法的模式化、脸谱化的传统石雕,《道家始祖——老子》的与众不同,缘起于作者突出运用高度概括、洗练的“言简意赅”手法——所谓“大璞藏巧”,由此为作品赢得了个性鲜明的造型,也带来了现代感。其实作品之“简”,往往有助于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令人对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形象及其满腹经纶的大家风范所撼,从而深化作品的内涵。在此,若仅仅沿用一句“耳目一新”的评语置评,怕是远远不够的。至于作品在体现寿山石雕那种讲究可亲近、可摩挲、可玩味的特点等方面,《道家始祖——老子》也一概不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其外形呈团块构造,宜掌控于指掌间,享受手感温润光滑的透心之爽;而细作打量,又可从其人物面额上发现类似“老人斑”的石材肌理,以及所雕胡须的寥寥几刀与不雕部分的融和一体,均堪称有“妙造自然”之绝。
《道家始祖——老子》于2007年1 1月2日首次亮相第九届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膺第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圈内行家推崇此作的理由,除了看好作者的“手雕”功夫之外,更是认准其通过“心雕”取胜之高妙。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该作酝酿日久,真正赋工雕琢只花了两天时间。”真所谓“四两拨千斤”,其“花工少”却“效果好”正好说明,一件石雕佳作的面世,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单纯的雕刻技术,关键在于创新理念的确定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否对头对路,是否“与时俱进”——而那种见“工”不见“艺”的作品,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吃力不讨好”而难以奏效。显然,凡是推陈出新的高品位创作,无不有赖于作者积累丰富的学识并达到一定的境界,《道家始祖——老子》自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指望“瞎猫碰上死老鼠”地靠“运气”,都于事无补。
作者黄宝庆,早年入学科班雕塑专业,毕业后进厂从事寿山石雕,开始投身工艺美术行业;曾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法人代表、及兼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闽江学院客座教授等。近年他又创立了福建东方工艺美术研究所。无论担任什么具体职务,他都一直坚持对工艺美术史论和寿山石文化的研究,曾发表多篇有关中国四大名石的论文,并先后任《福建大观·工艺美术》画册、《福建工艺美术史》专著的主编或主笔。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挂钩,无疑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创作也每每由此受惠得益——从他的新作《道家始祖——老子》上,我们再次见识了他释放的“宝刀不老”的风采。
黄宝庆的《道家始祖——老子》,便属此类寿山石雕之经典。它仅高11.5厘米,通体为灰冻石,而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作者凭藉石材顶端居中呈玉质透明的暖黄色与大面积的冷灰色构成对比而相映成趣,把一位大智者的奇人奇相演绎得满目生辉。
这件人物石雕的创作并非易事,因为石料原本就貌不惊人,何况其上还残留裂纹,已大大超过如何因材施艺利用俏色的难度。但经作者相石的深思熟虑与反复推敲,不惜一反常规,采取以方带圆、刚柔相济的表现手法,将“象由心生”之构思,化为“顺天应人、独辟蹊径”之举——我们看到,伴随作者的手起刀落,材料天生的裂纹与瑕疵顿时转化为贴体到位、恰如身披的宽袖大袍所自然展现的衣纹组织,这里表现出了作者去芜存菁的刀下功夫,却又不见刻意而宛若天成;而这些处理与人物头部所精雕的形象有机整合,不失分寸又干净利落,加之作品对整个人物立姿造型的把握,包括对于作品在主次、虚实、粗细和明暗等多种关系上保持的协调统一,为作品造就了“兼工带写”、一气呵成的视觉审美效果,这是十分高明的。
相比那些习惯于堆积繁缛细节的模拟自然之作,或者是墨守陈法的模式化、脸谱化的传统石雕,《道家始祖——老子》的与众不同,缘起于作者突出运用高度概括、洗练的“言简意赅”手法——所谓“大璞藏巧”,由此为作品赢得了个性鲜明的造型,也带来了现代感。其实作品之“简”,往往有助于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令人对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形象及其满腹经纶的大家风范所撼,从而深化作品的内涵。在此,若仅仅沿用一句“耳目一新”的评语置评,怕是远远不够的。至于作品在体现寿山石雕那种讲究可亲近、可摩挲、可玩味的特点等方面,《道家始祖——老子》也一概不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其外形呈团块构造,宜掌控于指掌间,享受手感温润光滑的透心之爽;而细作打量,又可从其人物面额上发现类似“老人斑”的石材肌理,以及所雕胡须的寥寥几刀与不雕部分的融和一体,均堪称有“妙造自然”之绝。
《道家始祖——老子》于2007年1 1月2日首次亮相第九届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膺第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圈内行家推崇此作的理由,除了看好作者的“手雕”功夫之外,更是认准其通过“心雕”取胜之高妙。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该作酝酿日久,真正赋工雕琢只花了两天时间。”真所谓“四两拨千斤”,其“花工少”却“效果好”正好说明,一件石雕佳作的面世,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单纯的雕刻技术,关键在于创新理念的确定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否对头对路,是否“与时俱进”——而那种见“工”不见“艺”的作品,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吃力不讨好”而难以奏效。显然,凡是推陈出新的高品位创作,无不有赖于作者积累丰富的学识并达到一定的境界,《道家始祖——老子》自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指望“瞎猫碰上死老鼠”地靠“运气”,都于事无补。
作者黄宝庆,早年入学科班雕塑专业,毕业后进厂从事寿山石雕,开始投身工艺美术行业;曾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法人代表、及兼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闽江学院客座教授等。近年他又创立了福建东方工艺美术研究所。无论担任什么具体职务,他都一直坚持对工艺美术史论和寿山石文化的研究,曾发表多篇有关中国四大名石的论文,并先后任《福建大观·工艺美术》画册、《福建工艺美术史》专著的主编或主笔。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挂钩,无疑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创作也每每由此受惠得益——从他的新作《道家始祖——老子》上,我们再次见识了他释放的“宝刀不老”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