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如何克服学生的情绪性逆反心理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不让听的报告却千方百计地挤进去,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地偷读。诸如此类,都是青少年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呢?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
  
  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就在学校造成的逆反心理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换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识谱教学,长期以来,识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会不会识谱,是衡量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教学生识谱,甚至搞集中识谱训练。结果是,不仅学生的识谱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了逆反性情绪。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识谱教学虽然是音乐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内容,但它只是一种学习音乐的工具和辅助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为此应避免把识谱教学变成理论说教、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其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识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谱能力。识谱教学的时间也不要过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逆反。如果将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就会提高学生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境,设计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经常给学生调换口味,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能被克服。
  
  二、利用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兴趣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对传统的从老师讲解示范到学生练习、由学生练习到考核再到老师讲解示范的程式化的循环式课堂教学常常感到厌烦。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就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展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组织音乐第二活动兴趣小组、校乐队、校合唱队等,还举行了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五四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汇演、合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获取技能和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为终身音乐打好了基础。
  
  三、正确处理好少数尖子生和多数中、下等生的关系
  
  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每个班都有,而音乐教学目标是不仅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而且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样对教师来说,决不能把眼睛盯在几个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否则,就会伤害中、下等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信心,从而造成两极分化,形成逆反心理。为此,要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有“吃不饱”之感,要给他们定出更高的标准,适当提高音乐水平要求,鼓励他们自我超越。音乐素质较差的学生也同样希望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教师应查明他们素质差的原因,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素质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音乐活动的成功感。
  
  四、树立师表,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较高的素质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也会抑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音乐教师不能只教音乐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当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会做人的向导,确立音乐教学做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音乐教师如能做到这一点,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其一,通过对学生心理和生活指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树立音乐教师的崭新形象:音乐教师不仅懂音乐,而且懂生活;不仅会技术,而且会做人。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性格,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不识真、善、美和假、丑、恶。如有的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甚至不健康的音乐,而不喜爱古典的高雅的,这时作为教师就必须循循善诱。如果某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强,能感化学生吗?只有教师的威信建立起来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人不热爱音乐教学,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难免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功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博大的“教育爱”的基础上的,以满足爱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中,师生双方应作为真实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积极对话,敞开心扉,形成师生的互动和心灵无拘无束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有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疏远学习差的学生的心理行为。对学习差的学生应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主动接近他们、关怀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增强学好音乐的信心。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的。    一、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预设,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又要树立一种课程开发的意识,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鲜活的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期刊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对在自学中提出幼稚问题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格外慎重,善于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思维的活动,是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变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它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概念指引下,以数学
期刊
现在,人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班主任发出工作越来越难干、学生越来越难管之类的抱怨。我认为不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而是我们的班主任管理方式落后,没能与时俱进。班主任不妨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另辟蹊径,做一个另类的“老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007年3月,我接任了初二一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一个因为成绩倒数第一、打架正数第一而全校闻名的班级。一些老师给我建议,新班主任一定要先抓几个典
期刊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然有好的班风、学风,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与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四个方面既是班集体存在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力量之源。    一、良好班风是建立积极向上班集体的首要条件    首先,倡导班风,培养骨干。  班主任向全班成员提出班风要求,一部分先进成员接受了班风要求。这一时期,班风对全体班级成员来讲是外在的。多数人对班风要求尚不十分理解,一批骨干为
期刊
【目标定位】  1、在诵读《醉花阴》、《声声慢》中,理解李清照南渡前和南渡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醉花阴》、《声声慢》中的意境,解读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感悟。  3、能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程度等某一方面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感知李清照。  【教学重点】感知李清照。  【教学难点】品味李清照的国愁、家愁、情愁。  导学创意设计:  1、激情导入;  2、感知李清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把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孝敬父母、立志成才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美德,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具体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期刊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下面就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