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对语文课程改革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他贯穿于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对于在小学生童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数传统的语文课堂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教师讲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势在必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必须转变师生观,由原来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学生的朋友,教学中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不受压抑的愉悦情感,才能为他们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双方主体意识的唤起,确保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合作,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预习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子,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淘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2.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以至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1.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2.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边的严肃起来。”一句后,问:看到这种表情有疑问吗?又如,读了《白杨》的最后一自然段后,让学生针对这个自然段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想什么呢?“几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脸上为什么又浮起微笑?
3.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乌塔》时,提出这些问题:乌塔14 岁还小,一个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人外出旅游,不危险吗?乌塔那么小就开始挣钱,学习怎么办?……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改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探索,在完善。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们都拥有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我们同万千教育工作者坚守着课改的沃土,用心做有良心的教育。相信我校的课改之路會越走越宽。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他贯穿于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对于在小学生童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多数传统的语文课堂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教师讲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势在必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必须转变师生观,由原来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学生的朋友,教学中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不受压抑的愉悦情感,才能为他们个性释放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双方主体意识的唤起,确保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合作,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预习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子,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淘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2.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以至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1.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2.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边的严肃起来。”一句后,问:看到这种表情有疑问吗?又如,读了《白杨》的最后一自然段后,让学生针对这个自然段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想什么呢?“几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爸爸脸上为什么又浮起微笑?
3.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乌塔》时,提出这些问题:乌塔14 岁还小,一个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人外出旅游,不危险吗?乌塔那么小就开始挣钱,学习怎么办?……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改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在探索,在完善。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们都拥有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我们同万千教育工作者坚守着课改的沃土,用心做有良心的教育。相信我校的课改之路會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