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学生由于形象思维能力不足,对于很多数学知识不能够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模型的运用,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进行具体的总结归纳与理解,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明确的认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趣味,有效开拓数学学习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模型进行运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进行全面深入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运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0-0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追求形象性与创造性。而模型能够通过具体物质的组合,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与理解,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感受。在运用模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模型进行前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总结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模型,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寻找出有效的解答思路。本文就主要从这些方面谈一谈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只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背诵与抄袭,造成学生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学习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情景导入,让学生对有趣的问题激发出自主思考的欲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用积木拼接成的六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等图形的模型。然后与学生交流“大家能够尝试对这些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吗?”学生能够发现,可以运用直尺对这些图形的边长进行测量,但不能够直接对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将积木模型拆分成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再次思考,学生能够产生出分别计算每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求出总面積的意识,从而对本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模型营造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对有趣的问题做出思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二、具体观察,进行自主探究
在很多数学课堂中,学生要记忆以及理解大量的数学概念。由此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压力,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相应的模型,对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的呈现,并通过具体的观察,对相应的数学概念与定理进行体会,以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具体观察,展开独立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浏览教材,了解与圆柱和圆锥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制作圆柱与圆锥模型展开具体的理解。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两张圆形的纸片,以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用胶水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学生在手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生动地体会到圆柱体由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长方形的侧面组成。又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一张圆形的纸片,以及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学生在用胶水粘贴的过程中,能够具体的了解到圆锥体是由一个圆形的底面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侧面组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对模型进行观察,学生能够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面半径、高分别进行标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具体的观察模型,对相应的数学知识作出全面深入的理解,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灵活变换,获得深刻理解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数学问题形式十分灵活,要素十分复杂。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能够及时整理出明确的思路。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模型对数学问题的情景进行模拟,以此寻找到有效的解答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模型解答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0厘米,20厘米和10厘米;一个正方体的边长是15厘米。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哪个更大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分别运用纸片粘贴出相应边长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然后在两个几何体中装满沙粒。之后可以将砂粒倒入两个体积相等的水杯之中,比较水杯中莎莉的高度,从而能够迅速地比较出两个几何体体积的大小关系。之后,教师又可以让学生按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对相应的数据进行运算,对模型所求取的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模型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运用模型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纲. 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张明.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运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0-0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追求形象性与创造性。而模型能够通过具体物质的组合,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与理解,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感受。在运用模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模型进行前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总结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模型,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模拟,寻找出有效的解答思路。本文就主要从这些方面谈一谈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只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背诵与抄袭,造成学生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学习已经存在着严重的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情景导入,让学生对有趣的问题激发出自主思考的欲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模型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用积木拼接成的六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等图形的模型。然后与学生交流“大家能够尝试对这些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吗?”学生能够发现,可以运用直尺对这些图形的边长进行测量,但不能够直接对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将积木模型拆分成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再次思考,学生能够产生出分别计算每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求出总面積的意识,从而对本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模型营造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对有趣的问题做出思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二、具体观察,进行自主探究
在很多数学课堂中,学生要记忆以及理解大量的数学概念。由此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压力,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相应的模型,对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的呈现,并通过具体的观察,对相应的数学概念与定理进行体会,以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具体观察,展开独立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浏览教材,了解与圆柱和圆锥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制作圆柱与圆锥模型展开具体的理解。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两张圆形的纸片,以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用胶水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学生在手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生动地体会到圆柱体由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长方形的侧面组成。又比如,可以分发给学生一张圆形的纸片,以及一张三角形的纸片。学生在用胶水粘贴的过程中,能够具体的了解到圆锥体是由一个圆形的底面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侧面组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对模型进行观察,学生能够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底面半径、高分别进行标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具体的观察模型,对相应的数学知识作出全面深入的理解,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灵活变换,获得深刻理解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数学问题形式十分灵活,要素十分复杂。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能够及时整理出明确的思路。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模型对数学问题的情景进行模拟,以此寻找到有效的解答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模型解答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如下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0厘米,20厘米和10厘米;一个正方体的边长是15厘米。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哪个更大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分别运用纸片粘贴出相应边长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然后在两个几何体中装满沙粒。之后可以将砂粒倒入两个体积相等的水杯之中,比较水杯中莎莉的高度,从而能够迅速地比较出两个几何体体积的大小关系。之后,教师又可以让学生按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对相应的数据进行运算,对模型所求取的结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模型展开实验探究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运用模型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纲. 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张明.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