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中华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孝文化,孝成了最根本?最核心的道德内容?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在高速发展,而公民道德却不如人意,很多社会现象都促使我们反思?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挖掘孝文化的内涵,兴利除弊,让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为建设有和谐社会服务?
1.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孝为基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的?
1.1 孝文化蕴涵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突出群体意识与和谐相处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
孝是讲求仁?义?礼的?而"仁爱"是 以亲者为基础,孝是行仁的根本和起点,人人都应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如果人不爱自己的父母,那更谈上爱他人,仁爱之心应于亲情的自然天性之中先产生?由此,自然的人性善端必然将向外推广,如我们随处可见的:对痛苦的人富有同情心,相互信任?彼此照顾?周贫济困?相互帮助等?同时,由于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种守礼之行使中国人恪守中庸之道,为人做事恰到好处;讲求淡泊明利?宁静致远;追求和谐的人生价值观?
1.2 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要求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同时,更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孝对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等会发生积极影响?孝应该从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中逐步提升到爱人民,爱国家?因此,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行孝的过程中,养成隆重的祖先崇拜和对故乡土地的情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也有忧国爱民,慷慨赴国难的精神力量?
2.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孝文化的精华
2.1 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在近现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它并没有被毁灭?社会各阶层人士认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的体现?因此,当今社会孝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土壤?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物质十分丰富,而公民道德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下滑的现象?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反映出道德文明出现了危机,尤其是青少年对长辈们的孝敬状况令人担忧,随处可见的拜金主义?不讲诚信,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又与教学息息相关,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而人的现代化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历史是门综合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精髓,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2.2 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和宗法关系而极力推宗伦理道德,但不能说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传统孝道德教育,通过对优良道德传统的吸收?改造,促进现代化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对现代化建设将产生强大推动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传统孝文化要有取舍
也就是我们既不能对孝文化全盘照收,生搬硬套,也不可认为它是封建残余,把它一棍子打死;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抛弃其宣扬愚昧落后的东西,提倡其宣扬的"仁爱"之义?再如,我们在讲述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但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采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另外,还要历史的看待传统道德的发展变化?有些道德准则在当时的社会提出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进行改造,结果成了糟粕,因此要区别对待?如"三纲",孔子只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提倡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中我们可以肯 定,他们的言论是包含有积极意义的?但董仲舒把他们的言论发挥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就成了封建糟粕?这其中的政权?族权?夫权代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我们当今大加批判的?
2.2.2 我们弘扬孝文化精华
不是要复古,而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提高公民素质,促使公民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有关孝的内容,并将其合理转化,为现代社会所用?如汉文帝为赡养生母,在他母亲生病的三年里,时常衣不解带,天天为母亲尝药等,还有古人常有的割股为父母疗伤?而今天我们就应该合理继承这种为精神,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多关心他们,及时给他们求医问药?再如古人在清明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以这种方式祭祀祖先,而我们今天为祖先扫墓,就应该做到,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以此光耀门庭?在弘扬中华传统孝道德上,要努力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不断赋予中华传统孝道德新的内容,真正达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2.2.3 在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
如西方人对父母的孝敬主要表现为感恩,而中国社会普遍认同"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但是许多赶"时髦"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理解西方人感恩的内涵,又不履行中国社会认同的赡养父母的义务, 时常有遗弃老人的现象? 甚至有的人大搞社会资助,却不过问父母的疾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孝教育? 如在感恩节的时候,讲述西方"感恩"的实际意义,认清"感恩" 与"孝"的共同之处?同时,要求我们把历史书本中的德育内容讲解得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礼貌?礼仪?感恩与理解,并随处感受到爱与孝的存在?
2.2.4 将孝教育升华的原则
对亲者的爱是一种私爱,孟子提倡在这种私爱的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推及到孝敬天下父母,慈爱天下子女?人人敬老?爱幼,这种博大之爱,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在爱父母的基础上去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让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将爱转移到社会各种不同的层次,如政府官员把孝敬父母之心,用于服务天下百姓?
孝文化能够使一个家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维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孝道的凝聚力就会显示出更大威力,它必将天下的炎黄子孙维系在一起,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1.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孝为基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的?
1.1 孝文化蕴涵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突出群体意识与和谐相处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
孝是讲求仁?义?礼的?而"仁爱"是 以亲者为基础,孝是行仁的根本和起点,人人都应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如果人不爱自己的父母,那更谈上爱他人,仁爱之心应于亲情的自然天性之中先产生?由此,自然的人性善端必然将向外推广,如我们随处可见的:对痛苦的人富有同情心,相互信任?彼此照顾?周贫济困?相互帮助等?同时,由于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这种守礼之行使中国人恪守中庸之道,为人做事恰到好处;讲求淡泊明利?宁静致远;追求和谐的人生价值观?
1.2 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价值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要求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同时,更要求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孝对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等会发生积极影响?孝应该从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中逐步提升到爱人民,爱国家?因此,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行孝的过程中,养成隆重的祖先崇拜和对故乡土地的情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也有忧国爱民,慷慨赴国难的精神力量?
2.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孝文化的精华
2.1 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在近现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它并没有被毁灭?社会各阶层人士认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的体现?因此,当今社会孝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土壤?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物质十分丰富,而公民道德却没有与之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下滑的现象?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反映出道德文明出现了危机,尤其是青少年对长辈们的孝敬状况令人担忧,随处可见的拜金主义?不讲诚信,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又与教学息息相关,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而人的现代化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历史是门综合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精髓,从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2.2 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虽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和宗法关系而极力推宗伦理道德,但不能说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传统孝道德教育,通过对优良道德传统的吸收?改造,促进现代化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对现代化建设将产生强大推动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传统孝文化要有取舍
也就是我们既不能对孝文化全盘照收,生搬硬套,也不可认为它是封建残余,把它一棍子打死;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抛弃其宣扬愚昧落后的东西,提倡其宣扬的"仁爱"之义?再如,我们在讲述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但他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采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另外,还要历史的看待传统道德的发展变化?有些道德准则在当时的社会提出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进行改造,结果成了糟粕,因此要区别对待?如"三纲",孔子只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提倡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中我们可以肯 定,他们的言论是包含有积极意义的?但董仲舒把他们的言论发挥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就成了封建糟粕?这其中的政权?族权?夫权代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我们当今大加批判的?
2.2.2 我们弘扬孝文化精华
不是要复古,而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提高公民素质,促使公民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有关孝的内容,并将其合理转化,为现代社会所用?如汉文帝为赡养生母,在他母亲生病的三年里,时常衣不解带,天天为母亲尝药等,还有古人常有的割股为父母疗伤?而今天我们就应该合理继承这种为精神,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多关心他们,及时给他们求医问药?再如古人在清明时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以这种方式祭祀祖先,而我们今天为祖先扫墓,就应该做到,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以此光耀门庭?在弘扬中华传统孝道德上,要努力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不断赋予中华传统孝道德新的内容,真正达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2.2.3 在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
如西方人对父母的孝敬主要表现为感恩,而中国社会普遍认同"幼有所教,老有所养",但是许多赶"时髦"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理解西方人感恩的内涵,又不履行中国社会认同的赡养父母的义务, 时常有遗弃老人的现象? 甚至有的人大搞社会资助,却不过问父母的疾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孝教育? 如在感恩节的时候,讲述西方"感恩"的实际意义,认清"感恩" 与"孝"的共同之处?同时,要求我们把历史书本中的德育内容讲解得贴近生活,让学生懂得礼貌?礼仪?感恩与理解,并随处感受到爱与孝的存在?
2.2.4 将孝教育升华的原则
对亲者的爱是一种私爱,孟子提倡在这种私爱的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推及到孝敬天下父母,慈爱天下子女?人人敬老?爱幼,这种博大之爱,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在爱父母的基础上去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让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将爱转移到社会各种不同的层次,如政府官员把孝敬父母之心,用于服务天下百姓?
孝文化能够使一个家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维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孝道的凝聚力就会显示出更大威力,它必将天下的炎黄子孙维系在一起,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