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效课堂;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72—01
探究性学习更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题,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比记住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要有价值的多。以下是学习课文《给女儿的信》时的一段课例,我们来研究一下是怎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
师:这一段是我们主要学的。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一边看一边拿着笔,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你最欣赏的语句画出来,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时,谈谈你的体会,你最满意的地方,让你读到最能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地方,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生:“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一抔黄土,但爱情却称为人类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很好。因为我觉得的确每个人都会死,但他们再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是生命的延续。
师:××同学对这段话,感悟比较深。就是第24自然段。那么你就是说,人虽然有一死,但爱情是依然的。对这句话你还有怎样的理解?
生:有了爱情为了延续后代,它也是生命的继承。
师:对,这点非常重要。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情感,但同时它也是人类延续的一个条件。说得非常准确,爱情不完全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也包括了人的自然结合,而且人类由此生生不息。但是,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但他们化作了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这就是精神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教师是从两个点切入的,一个是感触最深的,一个是不懂的问题。他这样问,学生就比较放松,可以放开谈对《给女儿的信》这篇文章的理解,课堂交流的氛围非常融洽。
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很好的经验,他教课文都是让学生先预习,预习完了把不懂的问题都写在纸上。他先收上来看,有时候一篇课文能收集到几百个问题,他会联系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把最主要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实际上这就是老师筛选后的提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之外,有时候也要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比如下面两个题目:1.以“我的2011”为题,用一周时间来做一份作业,这个作业可以做成PPT幻灯片,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或随笔,甚至可以做一个小制作,来表达个人对2011年的总结。2.“我的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上初二正是初中的一半,这种计划由于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会主动地去思考、去反思这一年半来的生活。这样的日常作业,让学生改变被动的、相对较窄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获得的东西会更多。
为了保证学生有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相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比如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或合作把问题给解决了,改变了过去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状态,对学生的锻炼也是很大的。
至于探究学习的范围就更广了,一个词语、一句话和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都可研究,整册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整合起来探究,如把从小学开始涉及鲁迅的课文都搜集起来,小学的《三味书屋》,初中的《百草园》、《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都整合起来,再扩展到其他的资源,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去研究,这都是很好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做小课题的研究。比如学了《桃花源记》,有学生会提出来:陶渊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是不是太消极了?诸如此类。好多问题都可以深入下去,关键是老师有没有意识去引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另外,也不要把探究性学习理解的太窄,局限在语文的一个学科里。比如学生要研究垃圾的分类处理,或者是研究黄河的污染。做这样一项研究,涉及很多语言文字应用,如要写出计划,要去调查,设计问题,总结报告这些都很重要。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环保意识,在活动当中学生又要有合作意识,所以探究活动在新课堂当中的广泛价值不能太窄化,不能只限于语文这一个学科,它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72—01
探究性学习更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题,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比记住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要有价值的多。以下是学习课文《给女儿的信》时的一段课例,我们来研究一下是怎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
师:这一段是我们主要学的。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一边看一边拿着笔,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你最欣赏的语句画出来,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时,谈谈你的体会,你最满意的地方,让你读到最能怦然心动的地方,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地方,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生:“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一抔黄土,但爱情却称为人类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很好。因为我觉得的确每个人都会死,但他们再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是生命的延续。
师:××同学对这段话,感悟比较深。就是第24自然段。那么你就是说,人虽然有一死,但爱情是依然的。对这句话你还有怎样的理解?
生:有了爱情为了延续后代,它也是生命的继承。
师:对,这点非常重要。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情感,但同时它也是人类延续的一个条件。说得非常准确,爱情不完全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也包括了人的自然结合,而且人类由此生生不息。但是,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但他们化作了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这就是精神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教师是从两个点切入的,一个是感触最深的,一个是不懂的问题。他这样问,学生就比较放松,可以放开谈对《给女儿的信》这篇文章的理解,课堂交流的氛围非常融洽。
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有很好的经验,他教课文都是让学生先预习,预习完了把不懂的问题都写在纸上。他先收上来看,有时候一篇课文能收集到几百个问题,他会联系教学目标,在上课时把最主要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实际上这就是老师筛选后的提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之外,有时候也要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完成,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继续。比如下面两个题目:1.以“我的2011”为题,用一周时间来做一份作业,这个作业可以做成PPT幻灯片,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或随笔,甚至可以做一个小制作,来表达个人对2011年的总结。2.“我的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上初二正是初中的一半,这种计划由于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会主动地去思考、去反思这一年半来的生活。这样的日常作业,让学生改变被动的、相对较窄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思考,获得的东西会更多。
为了保证学生有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相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比如学习一篇课文,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或合作把问题给解决了,改变了过去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状态,对学生的锻炼也是很大的。
至于探究学习的范围就更广了,一个词语、一句话和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都可研究,整册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整合起来探究,如把从小学开始涉及鲁迅的课文都搜集起来,小学的《三味书屋》,初中的《百草园》、《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都整合起来,再扩展到其他的资源,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去研究,这都是很好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做小课题的研究。比如学了《桃花源记》,有学生会提出来:陶渊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是不是太消极了?诸如此类。好多问题都可以深入下去,关键是老师有没有意识去引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另外,也不要把探究性学习理解的太窄,局限在语文的一个学科里。比如学生要研究垃圾的分类处理,或者是研究黄河的污染。做这样一项研究,涉及很多语言文字应用,如要写出计划,要去调查,设计问题,总结报告这些都很重要。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环保意识,在活动当中学生又要有合作意识,所以探究活动在新课堂当中的广泛价值不能太窄化,不能只限于语文这一个学科,它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