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作为一种价值指向,更是树立民族自信,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鉴于家国情怀素养与历史学科人文性的高度契合,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落实到历史课堂中十分必要。
关键词: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教育技术;实物教学
家国情怀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的绵延。学校教育中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各國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驱动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上,这足以说明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及其基础性地位。如今中国,台独势力猖獗、精日分子涌动,因此学校必须承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任。只有将家国情怀内化成学生的自身情感才能实现国家的稳步向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着巨大作用,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提高国家认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典型素材 ,感知家国意识
典型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是学生感知家国意识到重要载体,而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这样的素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陆游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战士们的豪迈气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将身许国的赤诚。孙中山为革命事业耗费毕生精力,最终为推翻帝制让出大总统职位。邓稼先谢绝了美国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消失28年不见妻儿,奔赴大漠深处进行核研究。焦裕禄立下诺言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教材、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都是教师挖掘典型素材的渠道,教师通过精选与整合,最终在课堂上呈现出最有助于家国情怀形成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由此震撼学生心灵,打开学生情感防线。
二、创设体验情境,体悟家国情怀
历史课呈现的是过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成为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的一种障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进而体悟家国情怀。
首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照片、视频、音乐等视听素材对创设历史体悟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在帮助学生理解张学良为何要扣押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时,我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张学良晚年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的音频文件。当声音响起时,学生皆凝吸屏气,神色凝重。在学生的思维中,张学良定格在了35岁,而如今老人的声音就萦绕耳畔,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加深了学生对事件的体悟,有助于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情感的形成。
其次,开展实地体验与实物教学
开展实地教学是指挖掘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历史遗迹、遗址, 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组织学生参观, 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形成对国家历史文化、政治、情感的认同,进而体悟家国情怀。
实物教学是指借助历史文物、文物仿制品,如历史遗址、重大建筑模型、古代、近代生产工具、科学仪器、交通工具模型等道具,为学生生成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提供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介绍雷锋时,我拿出了雷锋日记的影印版,供学生们传阅,制作了一比一比例的木箱,让学生猜这个被雷锋视线为百宝箱的箱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事物教学的引用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雷锋精神,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阵地,内化家国情怀
在课程实施上,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感。
如时事政治讨论,在讲抗日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引入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记者会结束后,有一名记者大喊: "外长,对近来‘精日’分子不断挑衅民族底线的行为您怎么看?"王毅外长听清问题后,怒斥到:"中国人的败类!"由此引发讨论:“精日”分子指哪些人,你如何看待精日分子的行为?学生讨论得出:精日分子的行为极大的伤害了民族感情,是道德的败坏和价值观的扭曲。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起到了正确的引导。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辩论、学生朗诵、历史剧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的情境,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朗诵、角色扮演等重归历史,把自己的角色切换成了历史人物,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判断问题、慧悟历史。客观辩证地分析形势,进而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萌生出对家对国的责任感与使命。一个人的家国情怀的丰富与提高需要在开放的环境 、开放的观念、开放的方式中反复感知、理解、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课堂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复体会理解与判断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进而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最终达成家国情怀培养的目标。
中国的崛起振奋人心,中国梦的的宏伟蓝图让国人充满希望,而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变化未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而塑造出一种坚实的力量,为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助力。
参考文献:
[1] 丁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J]. 新校园(中旬刊),2016(01).
[2] 韩秀英.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教育技术;实物教学
家国情怀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飘摇而屹立不倒,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的绵延。学校教育中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各國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驱动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上,这足以说明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及其基础性地位。如今中国,台独势力猖獗、精日分子涌动,因此学校必须承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任。只有将家国情怀内化成学生的自身情感才能实现国家的稳步向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发挥着巨大作用,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提高国家认同。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典型素材 ,感知家国意识
典型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是学生感知家国意识到重要载体,而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乏这样的素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无数英雄志士就是在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上下求索,慷慨以赴,“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陆游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战士们的豪迈气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将身许国的赤诚。孙中山为革命事业耗费毕生精力,最终为推翻帝制让出大总统职位。邓稼先谢绝了美国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消失28年不见妻儿,奔赴大漠深处进行核研究。焦裕禄立下诺言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教材、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都是教师挖掘典型素材的渠道,教师通过精选与整合,最终在课堂上呈现出最有助于家国情怀形成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由此震撼学生心灵,打开学生情感防线。
二、创设体验情境,体悟家国情怀
历史课呈现的是过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成为学生感知历史、感悟历史的一种障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进而体悟家国情怀。
首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照片、视频、音乐等视听素材对创设历史体悟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为例,在帮助学生理解张学良为何要扣押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时,我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张学良晚年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的音频文件。当声音响起时,学生皆凝吸屏气,神色凝重。在学生的思维中,张学良定格在了35岁,而如今老人的声音就萦绕耳畔,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加深了学生对事件的体悟,有助于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情感的形成。
其次,开展实地体验与实物教学
开展实地教学是指挖掘学校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历史遗迹、遗址, 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组织学生参观, 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形成对国家历史文化、政治、情感的认同,进而体悟家国情怀。
实物教学是指借助历史文物、文物仿制品,如历史遗址、重大建筑模型、古代、近代生产工具、科学仪器、交通工具模型等道具,为学生生成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提供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介绍雷锋时,我拿出了雷锋日记的影印版,供学生们传阅,制作了一比一比例的木箱,让学生猜这个被雷锋视线为百宝箱的箱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事物教学的引用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雷锋精神,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阵地,内化家国情怀
在课程实施上,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感。
如时事政治讨论,在讲抗日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引入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记者会结束后,有一名记者大喊: "外长,对近来‘精日’分子不断挑衅民族底线的行为您怎么看?"王毅外长听清问题后,怒斥到:"中国人的败类!"由此引发讨论:“精日”分子指哪些人,你如何看待精日分子的行为?学生讨论得出:精日分子的行为极大的伤害了民族感情,是道德的败坏和价值观的扭曲。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起到了正确的引导。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辩论、学生朗诵、历史剧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的情境,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朗诵、角色扮演等重归历史,把自己的角色切换成了历史人物,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判断问题、慧悟历史。客观辩证地分析形势,进而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萌生出对家对国的责任感与使命。一个人的家国情怀的丰富与提高需要在开放的环境 、开放的观念、开放的方式中反复感知、理解、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课堂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复体会理解与判断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进而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最终达成家国情怀培养的目标。
中国的崛起振奋人心,中国梦的的宏伟蓝图让国人充满希望,而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变化未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而塑造出一种坚实的力量,为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助力。
参考文献:
[1] 丁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J]. 新校园(中旬刊),2016(01).
[2] 韩秀英.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