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板书尤其重要。有效的板书能够用只言片语把整篇内容的中心概括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效的板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从板书设计的要求出发,从小学语文课文最常见的文章内部联系入手、结合不同的常用教法选择不同的板书以及结合教学对象设计板书这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板书设计的要求
  教学是板书的“根”,任何板书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以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基准来设计的。板书是点睛之笔,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板书要简明扼要,切不可繁杂冗长。板书的设计要简洁美观,文字要工整、准确、优美,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应该更形象、更直观。在板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对症下药,要尽可能地把板书设计得科学、优美。
  二、板书设计的技巧
  1.从文章的内部联系入手
  (1)从人物的情感变化上入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是以人物的情感为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情感的梳理上,通过点与点的连接,让学生恍然大悟。例如《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们可以板书“我”和“爸爸”在钓鱼和放鱼时候的各自的情感变化,将文章的线索勾画出来,通过短短的几行板书,把整篇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2)从文章的结构形态上入手。文章的结构有很多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就是总分形式。这一类课文,“总”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可实可虚。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它的文眼就是虚的,也就是采用了立意性的文眼。对于这类文章,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这篇文章的“分—总”结构来进行。“说水浒”那是“关心下一代”,“谈碰壁”那是“憎恨旧社会”,“救车夫”和“对女佣的关心”那是“关怀穷苦人”。又从这几个方面得出中心思想,也就是本文的文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的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明晰,对划分文章段落也有很大帮助。
  2.结合不同的教法选择不同的板书
  (1)“一点突破法”与板书设计。所谓“一点突破法”,就是找到一个关键点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关键点应该是一个牵一发以动全身的点。找到了这一关键点,也就找到了教学的一个最佳角度。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板书也就不能再像平时那样自上而下几行,从左到右几列了。它只需几个关键词便能概括全文。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它最核心的句子是“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然……错误”,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抓住这一关键点,一点突破,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伽利略——胆大妄为?”就成为这篇文章的板书了。
  (2)图文并茂演示法与设计板书。在小学语文中,有一些课文,它记叙的是某一个人物的创造性思想,说明的是一个科学的常识。针对这一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图文并茂演示法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真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教学对象设计板书
  教材是不变的,但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分析学生的需求,要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学方法以及板书设计也应具有与学生个性特点相对应的特征。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由于小学教师一般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板书。比如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且写作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又比如另一个班的学生水平要好些,那么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层次脉络的理清上,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
  总之,板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不仅要尊重课文的主要特点,更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把板书设计好。
  板书是一份微缩教案,它是学生的指南针;板书是教师的一张名片,它向他人展示着教师的风采;板书是一门学问,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开文,赵可华.浅谈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板书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2]游锡剑.“创新板书设计”优秀作品评析[J].广西教育,200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尊敬的各位读者: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于2011年全部修订完毕,其修订后的单行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及时给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修订好的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学习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原课标修订的各专家组长联合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本套教材由编写者、出版者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经评审专家严格把关,按
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而这一系列的能力都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在本文中,笔者结阿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了几点有效发挥学生实验主体作用的措施,希望能够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物理实验;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  随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纵观我国历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题,大多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写作。以广东高考作文为例:2009年《与你为邻》,要求:“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2010年《与你为邻》,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2011年《回到原点》,要求“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2012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题目中的材料也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在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中阶段,德育对学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无可厚非,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教育培养,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将其贯穿于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
夏丏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经典的一句话,教育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有谁曾思考过:“爱到底是什么?”  小鹏,笔者班上的一个孩子,他长得比同龄的孩子高,瘦瘦的,像一根竹竿,有点驼背,远远地从后面看就像个小老头。开学的第一天,他就低着头坐在了课室的最后一排再也不愿挪动他的位置。下课后,同学们都像鸟儿一样飞出了教室,只有他还孤零零地坐在他的位置上,谁也不愿搭理。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是一个
尽管教育界不乏幼小衔接研究的案例与成果,但总体来说对象为城市中心幼儿园者居多,教材亦带有城市特点。隆回县地处山区,绝大部分幼儿园均设在农村。一线教师们在长期教学中发现,市面上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大多笼统言之,农村幼儿园只能移植城市幼儿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习惯,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也与农村儿童生存的现实环境严重脱节。鉴于此,我们三阁司中心学校在刘渡桥、张建魁等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以课题负责人刘兰珍老师
摘 要:“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以学生兴趣为本,创设有效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能创设出自主、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与课外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
“教书育人”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  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既要讲授学科知识,又要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辩证地统一起来。对此,目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就
初中数学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所以学生不但要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应用数学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把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遗忘率反而更高,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应该践行新课改理念,切实为学生减轻负担。  一、实施减负教育,坚持以本为本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这种教学方式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无疑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凡是朗读水平高的孩子一般都语感好,对语言的理解领悟能力强,甚至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较一般学生出色。可是进入高年级段,常听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不爱读书了,每次问谁愿意来读读课文,举手的寥寥无几。    一、高年级学生不再热爱朗读的原因    随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