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学好数学,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地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改革;活用教材;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儿童的天性又贪玩、好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每周开设的数学课少了,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中练习的安排也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熟悉的事物能让学生倍感亲切,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比如对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总复习的教学,我以创设生活情景为主线,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在复习“常见的量”时,我在练习设计时力求将数学习题生活化,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度量课桌的长度、计算教室的面积、学校跑道的周长与面积、填写杨利伟遨游太空的时间、判断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避免了机械枯燥的训练。为进一步保持学生学习状态的兴奋点,上课结束时,我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把学生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在这句话中也有计量单位,你能找到吗?”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到交流探讨中。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听过哪些书本上没有的计量单位?使学生在回忆、检索的过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时时处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方式将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落实。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个性、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提高。但同时我也发现,上到六年级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似乎不如从前了。比如书写作业的习惯,学习过程中认真审题、严谨完成的习惯,交流中认真倾听、善于交流的习惯都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多加关注。
我班曾有个学生,一到写作业,就拖沓得不行,坐在那里发呆。提醒他一下,拿笔作写字状。过一会再看,又不知在干什么,好半天才写一点点。明明十几分钟可以写完的作业,他一节课都完不成。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找出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与家长交流时发现他平时做事就比较拖拉,加上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他这种拖拉、懒散的习惯。于是我经常找他谈话,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告诉他学习对人生的意义。然后在做作业时给他一个明确完成作业的期限,培养他的紧迫感,慢慢让他形成学习规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与锻炼,他的学习速度提高了,以前那种拖拉的坏毛病大有改善。
在课堂上,学会倾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也是学好数学知识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耐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一次上总复习课时,我提问: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小灵回答“1×6=6平方厘米。”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哄笑声。有的同学还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够笨的!”我没有责怪小灵,对大家说:“也许小灵还没有说完,我们听他说完,好吗?”然后让小灵说说是怎么想的。“一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6个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嘛。”其他同学听到这里知道刚才错怪小灵了。我趁机提醒学生,课堂上要专心倾听他人发言、而且要有听别人把话说完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虚心辩证地倾听,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启发,吸取经验教训。这样,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2]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关键词】课堂改革;活用教材;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儿童的天性又贪玩、好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每周开设的数学课少了,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中练习的安排也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熟悉的事物能让学生倍感亲切,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比如对六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总复习的教学,我以创设生活情景为主线,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在复习“常见的量”时,我在练习设计时力求将数学习题生活化,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度量课桌的长度、计算教室的面积、学校跑道的周长与面积、填写杨利伟遨游太空的时间、判断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避免了机械枯燥的训练。为进一步保持学生学习状态的兴奋点,上课结束时,我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把学生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在这句话中也有计量单位,你能找到吗?”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到交流探讨中。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听过哪些书本上没有的计量单位?使学生在回忆、检索的过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时时处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方式将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落实。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个性、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提高。但同时我也发现,上到六年级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似乎不如从前了。比如书写作业的习惯,学习过程中认真审题、严谨完成的习惯,交流中认真倾听、善于交流的习惯都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多加关注。
我班曾有个学生,一到写作业,就拖沓得不行,坐在那里发呆。提醒他一下,拿笔作写字状。过一会再看,又不知在干什么,好半天才写一点点。明明十几分钟可以写完的作业,他一节课都完不成。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找出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与家长交流时发现他平时做事就比较拖拉,加上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他这种拖拉、懒散的习惯。于是我经常找他谈话,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告诉他学习对人生的意义。然后在做作业时给他一个明确完成作业的期限,培养他的紧迫感,慢慢让他形成学习规律。通过一学期的培养与锻炼,他的学习速度提高了,以前那种拖拉的坏毛病大有改善。
在课堂上,学会倾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也是学好数学知识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耐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一次上总复习课时,我提问: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小灵回答“1×6=6平方厘米。”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哄笑声。有的同学还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够笨的!”我没有责怪小灵,对大家说:“也许小灵还没有说完,我们听他说完,好吗?”然后让小灵说说是怎么想的。“一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6个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嘛。”其他同学听到这里知道刚才错怪小灵了。我趁机提醒学生,课堂上要专心倾听他人发言、而且要有听别人把话说完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虚心辩证地倾听,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启发,吸取经验教训。这样,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2]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