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层教学法概述、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体育课分层教学弊端的反思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运用
一、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式教学是一线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认真领会和刻苦钻研的积极实践。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借助教师的个人展现,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众所周知,教学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会导致分层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和生成。分层式教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效果,是对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重新组合和实际运用。
分层式教学区别于一般传统教学的最大地方在于其不注重中心与环节的关系。在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都会比较强调各个设计的教学环节要契合主题,围绕着主题的中心位置,从多维度或呈现递进式、或呈现多方向,总之都是围绕着一个课堂核心而展开;但是分层式教学就有所区别和不同,其强调的是只要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可以多维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不要求每个环节都得紧扣中心,这样的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利于课堂的有效组织和实践。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意义
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学生之间由于先天素质、后天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而毋庸置疑,这些个体差异,肯定会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层次教学法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能够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和发展过程上,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最终成绩,能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因体育任课教师会事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相应的进步和成绩。而这样就能够有助于学生积累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另外,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体育任课教师在分层的情况下,指导起每个层次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就会更有针对性,不但解决起问题来更有成效,还能够避免时间浪费,增加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练习时间。
3.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而言,分层次教学法对体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据此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来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所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体育任课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起到有效的锻炼,并能促进其不断的得以提升。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1.调查摸底,制定方案,按各自实际情况将全体学生对号入座,按层次分组
教师要通过测试、评估或调查等手段,准确、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特长、兴趣、动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获取可靠、有效的信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要研究分析场地、器材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运动水平和技能上的差异性,把学生编排成基础层次组和提高层次组。基础层次组由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学习、训练的学生组成,提高层次组由按高于大纲基本要求进行学习、训练的学生组成。按照这样的标准将学生分组,有利于教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自身学习、训练目标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潜能,扬长避短。
2.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各个教学小组中,教学项目是确定的。教师必须在疏理出教学主线,重新设计教学、训练大纲及其实施计划的基础上,分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讨论的问题和学习、训练要求,使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与相对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衔接,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和训练。在训练环节,教师要分层次引导、组织学生按大纲、计划所规定的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环节的任务,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训练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
3.实行分层考核办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开展分层教学后,要按分层教学的要求调整内容和标准进行考核,不能"一刀切"地采用统一标准和内容。原因在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训练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考核内容上,对于基础层次组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对于提高层次组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在考核标准上,应视考核项目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灵活处理。
五、体育课分层教学弊端的反思
尽管有许多相关研究者对体育课分层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体育课分层教学有很多优点,值得大范围推广。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近些年体育课教学中经常被人提及的分层教学存在的弊端并非在人们的一片肯定声中消失,相反,随着教学实践以及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不乏原则性错误和至今没有结论的问题:
1.分层方式随意性大且缺乏科学依据。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原来一个班级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理想状态的各层(比如实践中把学生按运动技术水平或身体素质分成初学组和提高组,当然还有其他分法)。就分层教学的目的而言是无可厚非的,期望通过分层,使同一层次的学生接受相对适合而集中的教学指导。但是关于分层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众多研究没能给出明确答案。
2.分层教学与教育公平理念的悖逆。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一直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从宏观上讲,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当前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积极倡导的理念。当前比较关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发达地区学生能享受到比偏远农村地区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并造成学生非主观意愿上的差距与不公平。
3.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不存在必然对应关系。因材施教主要是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组织形式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单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不会、也不可能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六、结束语
加强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同时对其弊端进行反思,这样使该方法在应用时更具有合理性,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涛.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3):166-168.
[2]盛文仲.浅谈分层次教学法[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3):16-18.
[3]王文鹏.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情.2013(6):66-69.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体育教学;运用
一、前言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式教学是一线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认真领会和刻苦钻研的积极实践。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借助教师的个人展现,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众所周知,教学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会导致分层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和生成。分层式教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效果,是对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重新组合和实际运用。
分层式教学区别于一般传统教学的最大地方在于其不注重中心与环节的关系。在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都会比较强调各个设计的教学环节要契合主题,围绕着主题的中心位置,从多维度或呈现递进式、或呈现多方向,总之都是围绕着一个课堂核心而展开;但是分层式教学就有所区别和不同,其强调的是只要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可以多维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并不要求每个环节都得紧扣中心,这样的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利于课堂的有效组织和实践。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意义
1.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
学生之间由于先天素质、后天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的不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而毋庸置疑,这些个体差异,肯定会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分层次教学法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能够将教学的着眼点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和发展过程上,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最终成绩,能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因体育任课教师会事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相应的进步和成绩。而这样就能够有助于学生积累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另外,在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时,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体育任课教师在分层的情况下,指导起每个层次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就会更有针对性,不但解决起问题来更有成效,还能够避免时间浪费,增加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练习时间。
3.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法,有利于任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而言,分层次教学法对体育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在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必须要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据此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来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所以,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体育任课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执教能力起到有效的锻炼,并能促进其不断的得以提升。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1.调查摸底,制定方案,按各自实际情况将全体学生对号入座,按层次分组
教师要通过测试、评估或调查等手段,准确、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特长、兴趣、动机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获取可靠、有效的信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要研究分析场地、器材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运动水平和技能上的差异性,把学生编排成基础层次组和提高层次组。基础层次组由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学习、训练的学生组成,提高层次组由按高于大纲基本要求进行学习、训练的学生组成。按照这样的标准将学生分组,有利于教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自身学习、训练目标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潜能,扬长避短。
2.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各个教学小组中,教学项目是确定的。教师必须在疏理出教学主线,重新设计教学、训练大纲及其实施计划的基础上,分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讨论的问题和学习、训练要求,使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与相对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衔接,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和训练。在训练环节,教师要分层次引导、组织学生按大纲、计划所规定的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环节的任务,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训练项目的知识、技术、技能。
3.实行分层考核办法。为调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开展分层教学后,要按分层教学的要求调整内容和标准进行考核,不能"一刀切"地采用统一标准和内容。原因在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训练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考核内容上,对于基础层次组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对于提高层次组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在考核标准上,应视考核项目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灵活处理。
五、体育课分层教学弊端的反思
尽管有许多相关研究者对体育课分层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体育课分层教学有很多优点,值得大范围推广。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近些年体育课教学中经常被人提及的分层教学存在的弊端并非在人们的一片肯定声中消失,相反,随着教学实践以及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不乏原则性错误和至今没有结论的问题:
1.分层方式随意性大且缺乏科学依据。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原来一个班级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理想状态的各层(比如实践中把学生按运动技术水平或身体素质分成初学组和提高组,当然还有其他分法)。就分层教学的目的而言是无可厚非的,期望通过分层,使同一层次的学生接受相对适合而集中的教学指导。但是关于分层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众多研究没能给出明确答案。
2.分层教学与教育公平理念的悖逆。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一直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从宏观上讲,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当前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积极倡导的理念。当前比较关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发达地区学生能享受到比偏远农村地区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并造成学生非主观意愿上的差距与不公平。
3.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不存在必然对应关系。因材施教主要是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组织形式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单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不会、也不可能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六、结束语
加强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同时对其弊端进行反思,这样使该方法在应用时更具有合理性,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涛.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3):166-168.
[2]盛文仲.浅谈分层次教学法[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3):16-18.
[3]王文鹏.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商情.2013(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