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先秦儒家管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先秦儒家管理思想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仁爱为本的管理精神、明分使群的管理方法、举贤用能的管理内容、隆礼重法的管理手段、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这一系列思想精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时至今天,仍不失其现实价值,为当代管理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关键词:先秦儒家;管理思想;当代价值
  管理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概念,先秦时期并没有“管理”一词,但古文献中可训为管理的概念有很多,如治、官、材、听等,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儒家里没有管理概念而断定其缺乏管理思想,恰恰相反,儒学里的管理思想是很丰富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1]中国古代各家哲学虽多有分歧,但思想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治理国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一点在儒家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先秦儒家管理思想探析
  (一)仁爱为本的管理精神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而在这多重机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它的根本精神就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以人为本。在传统儒学中,“仁”是其核心范畴、内在精髓。《说文解字》中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仁”是表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孔子儒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其含义非常宽泛,但最重要的就是“爱人”。孔子曾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仁”的核心内涵就是尊重人、爱护人、以人为本,所以马厩着火,孔子问人不问马。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民是国之本,政权的更迭、君主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国君应该“进贤”,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应该“民悦之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孟子·尽心下》),只有这样才可“保民而王”。
  (二)明分使群的管理方法
  管理学家麦克考勒把“恰当地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作为管理中首要的原则,[1]“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科层制”则严格地把职责与权限等级化,规定每个人都只能在 他的权责范围内行事。[3]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是对分工合作的最好诠释。孟子认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思想,认为整个组织的运行需要各部分的分工与合作,且更强调合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人能“群”,而人之所以能在社会中结成群体,是因为人们之间存在着差别,“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荀子·王制》),在他看来,正因为人们之间有恰当的分工,所以相互依靠而结成集体,依靠群体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同时他也认为,组织要能运转协调,更需要各部分的合作,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所以在荀子看来,一次任务的真正完成,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大家协力合作,可以说,荀子对先秦儒家思想中这一分工合作的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三)举贤用能的管理内容
  先秦儒家认为,人才在整个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政之存亡,所以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才的选用问题。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荀子在回答如何行政的问题时说:“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王制》)认为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才能使组织之政兴旺。在先秦儒家看来,能否使用贤才是组织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使管理者求得最佳人才呢?
  孔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选择任用贤才是一件慎重的事情,要多方考察,认真了解。正确的做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除此之外,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通过考察做事的动机,考察发展过程,考察内心的追求,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总之就是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尚贤使能的选拔标准和奖惩标准。在人才的选拔标准上,荀子主张“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荀子·君道》),“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并举用周文王用姜尚的例子加以说明。在人才的奖惩标准上,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子·富国》),官吏的品德、俸禄和作用一定要相称。统治者要做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须带而废”(《荀子·王制》),对于称职者奖赏必须做到“赏重者强,赏轻者弱”(《荀子·议兵》),对于不合格者必须要“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奖惩必须遵守一定的度,即“赏不欲僣,罚不欲滥”(《荀子·致仕》),这就是我们今天管理论中所说的奖惩有度原则。
  (四)隆礼重法的管理手段
  先秦诸子形成了以儒法两家为代表的礼治和法治思想。荀子援法入礼,开拓性的提出“隆礼重法”的管理思想。隆礼重法是荀子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最大的历史贡献。在《荀子·君道》篇中,荀子对于礼法结合有一个总的概括,叫做“隆禮至法则国有常”,在《成相》篇也重申了这个思想:“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在《天论》篇中规劝君主要想称霸诸侯,统一天下,就得礼法两手并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荀子把礼和法看作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两种根本手段。在荀子看来,如果说礼治是一种着重于用礼义教化使人民就范的温和手段,那么,法治就是一种着重于用法制刑赏使人民就范的强制手段。荀子认为礼治的优越性在于“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荀子·君道》)。但是,礼义的教化又是有局限性的,社会上总有礼义所不能教化的人,对于不能用礼义教化的所谓“嵬琐”之辈,就只能待之以法治。荀子既反对“不教而诛”,也反对“教而不诛”,又反对“诛而不赏”。荀子引法入礼,使礼、法都成为治理国家的方略,儒家的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礼法并举的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风雨桥是侗族的特色建筑之一,结构精巧,美观实用,具有极高的建筑水平和艺术价值。其形成受到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影响,体现着侗族的风水观念、信仰观念,更与侗族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是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关键词:风雨桥;侗族;建筑水平;社会与文化  在我国湘、桂、黔等省份的边境地带,分布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在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的子女,我从小就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中长大,耳濡目染于父亲甘于奉献、尽心尽职为学生、为学校公而忘私的生活,也曾腹诽过父亲对学生的爱甚至超越了我们姐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对于父亲、对于教师的职业,我更多的是向往和追求,正是这份向往和追求,让我长大后也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转眼间,我已在教育一线工作了12年,其中11年都是班主任,我的青春、我的热血都奉献给了我的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中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中医教学的意义,分析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为我国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思路。  關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医;教学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医学理论和诊疗特点。我国中医教学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中医教学效果。现如
期刊
摘要:侦查从某种层面上讲是一个完整诉讼程序的开始,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根基,侦查环节法治化的阻塞势必影响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法治化进程。如何对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至今仍是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一大难题。维护与尊重人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是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在侦查活动中,由于无法杜绝侦查机关违法侵犯嫌疑人合法利益的现象,因此赋予侦查行为一定的可诉性,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刑事侦查;可
期刊
摘要:Living Library活动自2000年产生以来迅速传到大洋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各类图书馆也相继举办了Living Library的活动,与普通图书馆相比,Living Library在借阅、编目、咨询服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阅读率呈现世界范围内大幅下降的同时,Living Library活动的出现为扩大图书馆内涵和社会功能,激发读者的热情,挖掘图书馆无形信息资源,
期刊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区域文化生态,加速文化变迁。与京津等大城市相比,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社会发展水平极为落后,文化涵化速度较快,规模较大,不利于区域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河北省中小城市视角,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其区域文化特点及区域文化发展制因,探索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中小城市;区域文化;发展路径  京津冀一体
期刊
摘要: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文化宝库中有大量的宝贵遗产。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每个民族也都沿袭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形式内涵。作为文化的一种,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建筑的装饰更是独具特色。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装饰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文章从传统建筑装饰的特征出发,探讨装饰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的巨大影响,以及为现今城市建
期刊
摘要:“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的形态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博登海姆这句对正义的描述无疑是生动又耐人寻味的。可以说正义的发展演变与哲人们对正义问题的探究一同前行,而正义本身的复杂性,更是让哲人们思竭力尽的存在。而本文立足于多维度视角,对正义的性质与内涵进行剖析,从而探索正义的内在本质与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正义;历史性;相对性;具体性  对正义的理解,可以追溯到亚里
期刊
北京的羊肉胡同很知名,我们所在的学习地点就在羊肉胡同甲。甲是一特定的标志,还会有乙或者丙。那天晚上,我回到宾馆。请服务员开门后,发现柜台上摆放着很多书。(我们都是两人共一间房的,那天我是最先报到的,安排我同房的那一位还没来,所以我先住了进去。之后,我接到临时通知,说与我同房的那位不来了,要我与隔壁的一名叫张仲秋的并住一块。房间都只有一张卡,我请服务开了门。)这家伙真了不得,居然带了这么多书来。拿起
期刊
摘要:古希腊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源头,古典主义作为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也可追溯到希腊时期。本文结合希腊文艺传统,试从模仿自然、思想至善与崇尚理性等希腊传统文艺观入手,推究古典主义自然原则、道德原则和理性原则在西方文艺实践中的创新与承袭,探寻古典主义的守成之路。  关键词:古典主义;希腊传统;文艺观;三大原则  一、模仿自然——流传的文艺典范  “模仿说”是希腊人对艺术最为重要的规定,这个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