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达标训练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1—4题。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无限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饮食讲求五味调和,音乐讲求和谐之关,买卖讲求公平,故有“和售”一词……
  从历史文献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体会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和谐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关系。
  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亲密无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正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而决不可任意摧残自然,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粗暴索取,人为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状态。唯其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不被破坏,自然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因此,“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世格言。推而广之。对朋友、对他人也要讲求和谐、和睦。再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当今中国推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以注重伦理文化为特点的中华文明,特别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理想境界就是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即宋明理学家所宣扬的“孔颜乐处”。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而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后来,儒家以孔颜为榜样,特别注重内心和谐愉悦的精神享受。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孔颜乐处是一种精神境界。其集中表现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达到身心内外无所窒碍的和谐状态。
  上述种种表明,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正在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认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识。两位巴西学者说得好:“在新世界的建设中,儒学无疑要起很大的作用。这一说法于1988年在巴黎得到了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支持,瑞典的阿尔文博士声明,‘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
  1 下列对于“和谐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就已经产生了和谐观念的萌芽,并对其给予了崇高评价。
  B和谐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举止到国家行为,从产品交换到文学艺术,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无不追求和谐。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D追求和谐这一传统观念经过批判继承,并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对于当代和后代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会日益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和贯穿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等不同层次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对朋友、对他人应要讲求和谐、和睦。社会个各成员、各阶层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B.家庭和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齐家”,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C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关键、最重要,人和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战斗力。
  D国与国之间更要以和为贵,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人。当今中国提倡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合乎规律的继承和发扬。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讲求五味调和,音乐讲求和谐之美,买卖讲求公平,……这些都是和谐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表现。
  B“孝悌和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家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等传世格言都表明和谐观念在中国早已是深入人心。
  C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调。人就应当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按照人类需要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
  D孔子称赞贤弟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是因为颜回身处困境而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使身心内外达到和谐状态。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层层推进、全面展开,这意味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努力过程。
  B宋明理学家所扬“孔颜乐处”,儒家注重内心和谐愉悦的精神享受,这种观念对于物质生活贫困者应该是一种获得平和心态的途径。
  C注重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中心环节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先哲认为,人和最关键、最重要,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矛盾,必须时刻忍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所谓书法,是指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规律。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把汉字书写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即真正 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书法”的形成,与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有很大的关系。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至今都还留存着一定的象形性,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极为罕见。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造型载体的,而汉字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而用兽毛制成的柔软的毛笔,伸缩性强,吸墨多,无能表现线条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
  对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同源可比性的“书法”,古人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表达了“书法”这种造型艺术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和追求。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书法”强调用笔,力求把每一点画写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立体的质感,从而产生节奏感、韵律感;重视结字即笔画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书法”还特别讲究章法。章法包括处理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布局、全幅作品的黑白(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也包括正文外的作者题款和印章的使用。除了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形”外,“书法”的美更在于其神采意味。“书法”的神采是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其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最高境界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知识修养、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才能及其融入。
  如果说。“书去”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刻苦练笔)功力,那么,凸显书法家的创造才能和个性气质的神采则更多有赖于其背后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即通常所说的“字外功夫”。
  5 下列不能说明“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以世界各民族文字中极为罕见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可以组合成为无数不同形体的汉字为载体。
  B“书法”是以柔软、伸缩性强、吸墨多、尤其适合表现线条浓淡干枯效果的用兽毛制成的毛笔为书写工具。
  C“书法”是一种充分融入作者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和艺术创造才能的汉字书写和造型艺术。
  D“书法”不仅需要书法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更需要多关心生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6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法则,它在书写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上自有要求。
  B“书法”的形成意味着汉字发展到了一种融入作者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读者审美情感的审美阶段。
  C章法要求处理好笔画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关系,全幅作品的黑白关系,正文外的题款和印章。
  D“书法”的审美价值指的是书法作品中包括的作者审美情趣、个人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
  7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书法”不同,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要求把字写正确,写清楚,写整齐,以便认读。
  B在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即形成“书法”以前,汉字的书写虽没有艺术性,但起到了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作用。
  C了解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以及创作目的等对于欣赏“书法”作品大有裨益。
  D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犹如一对姊妹,它们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对于“什么是国学”,目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国学”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了其界定的复杂性,更直接影响到当前复兴国学、弘扬国学应当采取的态度以及应做的取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质上就是一种人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两重性格。在群体的理论中来关照个体生命的本质、价值及其实现,在肯定人的基础上以仁爱、义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并将其提高到实现人的本质的高度来加以强调,为儒家的入世精神提供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础。老庄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在“道法自然”的理论框架内,道家的着眼点依然没有离开人,只是在对人性的看法及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道家注重人的自然性,强调个人的自主、独立和自由,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道家以其观察宇宙人生的独特眼光和视角。从天人一体的哲学思考中提炼出适性逍遥的人生哲学,其影响也在中国文化中绵延不绝。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但注重出世、否定人生的印度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买人生的人文精神影响下,日益铸就了入世化、人生化的品格,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倡导的人间佛教,即以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出世不离入世”的大乘精神在中国佛教不但得到了理论上的充分论证和肯定,而且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具体实践。
  社会的需要最终决定了对传统文化应做怎样的取舍。从理论层面来说,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乃至宗教,其盛衰兴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需求程度,传统国学的复兴毋庸置疑也应当建立在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决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或者说中国文化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物质与精神。当今之世,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的物质欲望都在同步迅速地增长,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了人们心灵间的隔阂和族群之间的纷争,道德失范、人生理想淡化的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民族精神世界的构建问题予以更多的关应。
  其二,传统与现代。国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如何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继承与超越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五四”之后的中国。只不过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所遭逢的巨变,才使这一问题特别地凸显出来。历史证明。毫无原则地复古或打压都不是正确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应有态度。只有如实客观地认识到新旧无法截然分开的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把握其中的精髓,加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合理阐释。
  其三。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特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中国文化应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世界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参与解决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寄予着厚望。认清社会的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客观地说,当前的“国学热”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需求,说明了国学当中的确蕴含着对现 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也为中华文化在多元背景下的世界创立良性典范,承担全球责任提供了良好契机。
  (摘自2008年2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8 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其最根本的特点是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儒释道思想都属于其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是“人”,儒家学说强调群体人伦,而压抑规范个体生命。
  C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强调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其影响也在中国文化中绵延不绝。
  D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影响,日益铸就了人世化、人生化的品格,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的内容丰富,对其进行界定十分复杂,我们在当前复兴国学、弘扬国学时应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决定应当采取的态度以及应做的取舍。
  B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往往忘却了自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的生活,种种现实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民族精神世界的构建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
  C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继承与超越的问题,在“五四”之后的中国,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所遭逢的巨变,使这一问题特别地凸显出来。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张力,但新旧又无法截然分开,我们应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原则合理阐释传统文化。
  10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需求程度是一种思想文化乃至宗教盛衰兴亡的根本原因,当前的“国学热”本身就表明了国学当中的确蕴含着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B近现代以来倡导的人间佛教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具体实践,是因为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C道家和儒家在对人性的看法及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因此在具体人物身上不可能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结合起来。
  D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世界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寄予着厚望,这是中华文化在多元背景下承担全球责任的良好契机。
其他文献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光是万物的主宰,阳光是生命的本源。在阳光的沐浴下,万物孕育滋长,昼夜分明,四季更替,风云雨雪。阳光润泽了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茁壮而健康,它还用七色光透射我们的心灵,将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也许你因没有朋友,生活黯然失色,正忍受孤单;也许你与父母存在代沟,欠缺沟通,面临着冷战;也许老师对你期望过高,你却举步维艰;也许一场接一场的考试,你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你感到四面八方都是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
期刊
文言词汇主要以单音节为主,我们往往把对文言虚词的关注放在单音节虚词上面,而忽略了复音虚词,其实一些常见的文言复音虚词对于理解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以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为例,谈谈文言复音虚词的学习。    一、知其源流    语言的发展、演变是其基本规律之一。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观察,有一些双音节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短语结构;反过来说,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短语结构由于语义的相宜,又经常同时
期刊
同学们都知道审题是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环节。黄老师审题妙招在于:一是切分材料要点,选择切入角度;二是判断题眼的6种表现形式;三是6种实用可行的操作方法。相信同学们学会这三招,则审题关隘,轻松而过!  高考就一般情况而言,审题一旦过关,且有自己的独到发现,这就为获得一个高分迈出了一大步。如何快速审题,稳操胜券呢?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面落实命题要点,快速捕捉命题文眼,掌握几种审题方法。    一、全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这本是较为容易的得分点,可考生得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案拟制时没有标准、缺乏规范。依据多年教学教研经验,笔者认为,给诗歌鉴赏题拟制答案有四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描述对象原则。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词语品味、语句赏析、手法分析等,归根结底是品赏诗歌的词语和句子,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描述对象。所以,在拟制答案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试题要求品赏的词语
期刊
编者语:高考是人生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戏,每一位考生都希望演得尽善尽美。你当然不希望因意外而演砸。然而,当作文时间不够了,交卷时间迫在眉睫,或者写到一半的时候,感觉不大好,发生偏题、跑题……别着急,只要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就能写出一篇出乎意外的好作文。    考场上常常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处变不惊,稳操胜券?对此有一个心理和措施上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针对考场作文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形,提供一些方法帮
期刊
分析高考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阅读材料的命题特点,可以发现:该类题型相当稳定,一般是选择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或题干要求)的选项。这样,解答科技文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人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必须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命题者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推理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答非所问    指选项表述与题
期刊
落第长安  唐·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杂诗  唐·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赏析】  考场失意,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常建的《落第长安》和无名氏的《杂诗》就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
期刊
高考现代文阅读多为散文和小小说,其中又以散文的考查占大多数。选文的体裁是散文还是小说并不重要,它们都只不过是能力考查的载体,关键在于掌握答题方法。下面是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的出题角度和答题方法进行一些分析总结。    一、常见命题角度    从最近五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文学作品阅读一般设计为4—5个题目,分值在17—22分之间。其常见考查角度通常为以下几类:  1. 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考对“正确使用词语”考查的深入,各种新生词、新题型层出不穷。现就“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谈谈自己的浅见。    1.适应新的高考题型    将传统的选择题型改头换面,来达到对“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查目标的考查。其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下面我们就结合一道题目来说:  【例1】(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