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人们进行广泛、多方面合作的特点。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里的表现。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组建设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在小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搭建学生愉快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要科学,避免形式单一和随意分组。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学习小组是一个协调共事的团队,为避免团队之间的悬殊,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例如将善于组织的、会表达的、爱动手的、比较安静的等各种类型的孩子进行搭配。当然,除了异质分组外,根据学习的需要,也可以临时同质分组,例如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关心同一问题的学生分成一组,为了展开辩论形成思想交锋,同一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
二、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時候运用才会收到效果,教师不能随意的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1、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当学习任务较多时,自然就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变成剧本并且表演,这就需要分组合作,因为这个任务的完成涉及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导演、场景解说等内容,需要多个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无法独立完成时,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教学时,有一些学习的任务比较复杂,而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所以仅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或根本无法完成。在遇到这样的学习任务时,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分工、共同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进行分工协作,由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监督员等共同合作,学生能够很快完成任务并总结出结论。
3、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合作学习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学生遇到某些疑难问题和学习重点内容时,如果只是靠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形成方式就仅是依靠外界输入,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合作,通过组员间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则是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得到的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的完成,合作学习的时间少,甚至小组成员不能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草草收场。因此,我认为教师不要吝啬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交流时间充足了,才能使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在教学《匆匆》一课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充分。首先,让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感受“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优美的语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理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深刻体会这篇散文的作者用这些优美句子写出燕子还会再来,杨柳还会再青,桃花还会再开,描绘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四、教师要适时引导,善于发现。
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其操作的难度也较大。教师如果不做好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加以监控和介入,就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1]。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
1、及时引导。当发现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或交流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启发,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2、耐心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发言,并及时给予反馈与建议,或鼓励学生参与评论与辨析,同时在倾听中,还要努力去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表扬。
总之,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具备一定前概念的基础下进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新的思考。合理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玉红;小学语文合作探究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9期
[2]赵玉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3]申彩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之我见[J];神州;2013年第9期4
[5]马登亮;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之我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07期
[6]李安平;如何使合作学习扎实有效[J];贵州教育;2011年12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组建设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在小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搭建学生愉快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要科学,避免形式单一和随意分组。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学习小组是一个协调共事的团队,为避免团队之间的悬殊,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例如将善于组织的、会表达的、爱动手的、比较安静的等各种类型的孩子进行搭配。当然,除了异质分组外,根据学习的需要,也可以临时同质分组,例如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将关心同一问题的学生分成一组,为了展开辩论形成思想交锋,同一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
二、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不能滥用,只有在适宜的時候运用才会收到效果,教师不能随意的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1、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当学习任务较多时,自然就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文改变成剧本并且表演,这就需要分组合作,因为这个任务的完成涉及编写剧本、角色扮演、导演、场景解说等内容,需要多个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无法独立完成时,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教学时,有一些学习的任务比较复杂,而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所以仅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或根本无法完成。在遇到这样的学习任务时,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分工、共同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进行分工协作,由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监督员等共同合作,学生能够很快完成任务并总结出结论。
3、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合作学习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学生遇到某些疑难问题和学习重点内容时,如果只是靠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形成方式就仅是依靠外界输入,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合作,通过组员间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则是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得到的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的完成,合作学习的时间少,甚至小组成员不能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草草收场。因此,我认为教师不要吝啬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交流时间充足了,才能使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在教学《匆匆》一课时,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充分。首先,让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感受“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优美的语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理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深刻体会这篇散文的作者用这些优美句子写出燕子还会再来,杨柳还会再青,桃花还会再开,描绘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四、教师要适时引导,善于发现。
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其操作的难度也较大。教师如果不做好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加以监控和介入,就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1]。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
1、及时引导。当发现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或交流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启发,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2、耐心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时,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发言,并及时给予反馈与建议,或鼓励学生参与评论与辨析,同时在倾听中,还要努力去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表扬。
总之,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具备一定前概念的基础下进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新的思考。合理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玉红;小学语文合作探究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9期
[2]赵玉宝;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初探[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3]申彩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之我见[J];神州;2013年第9期4
[5]马登亮;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之我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07期
[6]李安平;如何使合作学习扎实有效[J];贵州教育;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