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2.5mg三烯酮。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联合术后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子宫内膜异位症;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子宫间质细胞与内膜腺体未于子宫体腔部位生长,属于生育期妇女一种较为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病症,多呈现为良性病变,但伴有浸润、转移与复发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近几年,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于腹腔镜下可将EMs病灶直接去除,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可控制症状,预防复发。为了深入探究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术后护理措施,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有关临床诊断标准[1],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在(31.82±2.37)岁之间。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米非司酮治疗,并施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联合疗法,并推行临床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批号H10950202)治疗,每次12.5mg,每日1次,持续治疗3个月,并予以入院指导、常规处理(包括测体温、量血压等)、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2.5mg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批号H19980020),每周2次,持续治疗3个月。同时,推行临床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情易反复,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应予以心理疏导,做好病情解释工作,协助其树立治愈信心;②病情监测:重视生命体征监测,观察体温、神志、血压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管医生予以针对性处理;③环境与休息护理:维持病房通气流通,定期监测空气污染,确保休息时间充足;④饮食护理:麻醉6h后开始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⑤卧床护理:术后选择屈膝仰卧位。每间隔4h进行1次翻身,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次日,择取半卧位,缓解腹壁伤口张力;术后3d,适当进行下床活动,提高食欲;⑥并发症护理:术后,尽早开展床上活动,预防粘连,诱导腹腔残留气体经肠系膜、腹膜吸收;注意切口护理,术后次日进行外科换药,分析切口是否存在渗液、渗血等情况,维持局部敷料干燥,对弹力绷带进行及时更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未出现盆腔包块;好转: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8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在临床上,针对该病治疗而言,多进行腹腔镜手术,可彻底清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考虑到术后受激素等影响下易再次增殖而复发,故术后往往进行药物治疗,维持3-6个月,可诱导无法切除的病灶坏死,控制该病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对体内孕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减少肌瘤中的孕激素受体,诱导雌激素受体数量下降,从而降低肌瘤组织中的雌孕激素效应,抑制靶器官水平孕酮作用,最终引起异位内膜退化,实现治疗目的。而孕三烯酮具有抗雌激素、抗孕激素、抗促性腺激素作用,能有效阻断PR、ER作用,诱导FSH、LH峰值下降,促使体内呈低雌激素状态,便于异位内膜持续萎缩与吸收。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保证其生存质量[2]。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强化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联合治疗与系统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在本文研究中,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施以临床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卧床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可消除器心理顾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联合术后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臨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川萍.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4(08):192-193.
[2]孙淑文.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04):26-27.
关键词: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子宫内膜异位症;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子宫间质细胞与内膜腺体未于子宫体腔部位生长,属于生育期妇女一种较为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病症,多呈现为良性病变,但伴有浸润、转移与复发等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近几年,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于腹腔镜下可将EMs病灶直接去除,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可控制症状,预防复发。为了深入探究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术后护理措施,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有关临床诊断标准[1],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在(31.82±2.37)岁之间。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米非司酮治疗,并施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联合疗法,并推行临床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应用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批号H10950202)治疗,每次12.5mg,每日1次,持续治疗3个月,并予以入院指导、常规处理(包括测体温、量血压等)、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2.5mg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批号H19980020),每周2次,持续治疗3个月。同时,推行临床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情易反复,患者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故护理人员应予以心理疏导,做好病情解释工作,协助其树立治愈信心;②病情监测:重视生命体征监测,观察体温、神志、血压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管医生予以针对性处理;③环境与休息护理:维持病房通气流通,定期监测空气污染,确保休息时间充足;④饮食护理:麻醉6h后开始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⑤卧床护理:术后选择屈膝仰卧位。每间隔4h进行1次翻身,并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次日,择取半卧位,缓解腹壁伤口张力;术后3d,适当进行下床活动,提高食欲;⑥并发症护理:术后,尽早开展床上活动,预防粘连,诱导腹腔残留气体经肠系膜、腹膜吸收;注意切口护理,术后次日进行外科换药,分析切口是否存在渗液、渗血等情况,维持局部敷料干燥,对弹力绷带进行及时更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未出现盆腔包块;好转: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8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在临床上,针对该病治疗而言,多进行腹腔镜手术,可彻底清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考虑到术后受激素等影响下易再次增殖而复发,故术后往往进行药物治疗,维持3-6个月,可诱导无法切除的病灶坏死,控制该病复发。
现代医学认为,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对体内孕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减少肌瘤中的孕激素受体,诱导雌激素受体数量下降,从而降低肌瘤组织中的雌孕激素效应,抑制靶器官水平孕酮作用,最终引起异位内膜退化,实现治疗目的。而孕三烯酮具有抗雌激素、抗孕激素、抗促性腺激素作用,能有效阻断PR、ER作用,诱导FSH、LH峰值下降,促使体内呈低雌激素状态,便于异位内膜持续萎缩与吸收。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保证其生存质量[2]。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强化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米非司酮+孕三烯酮联合治疗与系统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这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在本文研究中,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施以临床护理干预,强化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卧床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可消除器心理顾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联合术后临床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臨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川萍.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4(08):192-193.
[2]孙淑文.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