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文学家米哈尔科夫在《一切从童年开始》一书中写道:“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灯,确定他终生的理想。”可见,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的有效性,让孩子在“读”中悟出人生味,是我一直思考并探究的问题。
一、 捕捉空白,激发探索欲望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阅读是一种‘聚会’,是读者被作者相约或召唤入场……”多么真切又含义深远的话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面、画面来驱动,即入境才能入情。如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什么叫船长?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在危难面前船长是怎么做的……”而后通过阅读讨论,学生对船长的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老师抓住这一片段: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简短有力、思路清晰,这些简洁快速的短句式言语,一方面渲染了当时情况的紧急与不容拖沓;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为文本主人公哈威尔船长在危急关头的临危不乱与沉着应战,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群体首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
最后抓住“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此时学生纷纷利用文章的空白处提问:“此时船长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不舍弃轮船而获得生机?”通过交流最后学生领悟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船长,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会对文本提出质疑,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事物摆出自己的观点,有的似乎与学生关系不够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与课文所要阐述的观点“背道而驰”,但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的时候,是他们智慧火花迸发的时候,是他们决心从课外书本探寻知识乐趣的时候,也是他们渴望与书本亲近的萌芽时候。因此我们教师若是善于倾听,并及时加以引导、启发,在“愤”、“悱”的状态下适时点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 观察生活,寻找情感共鸣
教室小课堂,生活大课堂。在实际生活中,我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班上有两位学生,她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跳舞,同在舞蹈兴趣班学习舞蹈。有一天,要演出了,可是周陈丹的舞蹈鞋不小心被窦玲慧踩了一个脏印,于是她们闹得不可开交,相互不理睬谁。知道这件事后,我很为她们着急,怎么才能使她们言归于好?我灵机一动,想到了她们崇拜的舞蹈大家杨丽萍,于是给她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演出时,由于后台工作人员的疏忽,把杨丽萍的演出服装搞错了,此时杨丽萍并没有责怪后台工作人员,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观众是来看我的舞蹈的,不是来看我的服装的,只要我跳出舞蹈之魂,那就是对观众最大的回报……”听完故事,她们互相望了望彼此,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从那以后,她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则名家的故事成为她们相互宽容的金钥匙,也激发了她们对名人生活的好奇。周陈丹主动向我借书:“陆老师,您讲的故事真有趣,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可以借我看看吗?”我当然十分高兴,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竟变成了一个“趣味”读书的契机,在书中孩子找到伟人与自己生活的雷同点,激起了孩子情感的共鸣。
三、 开展活动,体味多彩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课堂中,学习和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吸引着每个儿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为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悄然无声地感受多彩的人生。
(1) 师生赛读名著。(2) 手抄报比赛。(3) 课本剧表演。(4) 讲故事比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越来越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毫无疑问,他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有效地引导孩子读好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事情。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让孩子在书中体味百味人生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 捕捉空白,激发探索欲望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阅读是一种‘聚会’,是读者被作者相约或召唤入场……”多么真切又含义深远的话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情感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面、画面来驱动,即入境才能入情。如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什么叫船长?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在危难面前船长是怎么做的……”而后通过阅读讨论,学生对船长的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老师抓住这一片段: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简短有力、思路清晰,这些简洁快速的短句式言语,一方面渲染了当时情况的紧急与不容拖沓;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为文本主人公哈威尔船长在危急关头的临危不乱与沉着应战,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群体首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
最后抓住“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此时学生纷纷利用文章的空白处提问:“此时船长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不舍弃轮船而获得生机?”通过交流最后学生领悟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船长,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会对文本提出质疑,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事物摆出自己的观点,有的似乎与学生关系不够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与课文所要阐述的观点“背道而驰”,但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的时候,是他们智慧火花迸发的时候,是他们决心从课外书本探寻知识乐趣的时候,也是他们渴望与书本亲近的萌芽时候。因此我们教师若是善于倾听,并及时加以引导、启发,在“愤”、“悱”的状态下适时点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 观察生活,寻找情感共鸣
教室小课堂,生活大课堂。在实际生活中,我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班上有两位学生,她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跳舞,同在舞蹈兴趣班学习舞蹈。有一天,要演出了,可是周陈丹的舞蹈鞋不小心被窦玲慧踩了一个脏印,于是她们闹得不可开交,相互不理睬谁。知道这件事后,我很为她们着急,怎么才能使她们言归于好?我灵机一动,想到了她们崇拜的舞蹈大家杨丽萍,于是给她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演出时,由于后台工作人员的疏忽,把杨丽萍的演出服装搞错了,此时杨丽萍并没有责怪后台工作人员,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观众是来看我的舞蹈的,不是来看我的服装的,只要我跳出舞蹈之魂,那就是对观众最大的回报……”听完故事,她们互相望了望彼此,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从那以后,她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则名家的故事成为她们相互宽容的金钥匙,也激发了她们对名人生活的好奇。周陈丹主动向我借书:“陆老师,您讲的故事真有趣,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可以借我看看吗?”我当然十分高兴,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竟变成了一个“趣味”读书的契机,在书中孩子找到伟人与自己生活的雷同点,激起了孩子情感的共鸣。
三、 开展活动,体味多彩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课堂中,学习和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吸引着每个儿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为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悄然无声地感受多彩的人生。
(1) 师生赛读名著。(2) 手抄报比赛。(3) 课本剧表演。(4) 讲故事比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越来越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毫无疑问,他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有效地引导孩子读好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事情。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让孩子在书中体味百味人生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