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就是中华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有言:“精英文化是一种‘父亲文化’,给我们精神和思想;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然而,父亲也是奶奶养育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此话非常生动地表述了两大文化组成之间的血脉关系。2003年,我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此,民间文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约定俗成而稳定下来的文化行为、文化思维模式和文化社会团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没有长官意志,几乎完全体现了民众思想意识的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化习惯。它,有独特的幼儿教育价值、功能与意义,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是幼儿未来精神世界的“根基”。
我们幼儿园地处世界名镇——同里,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近五年来,我们以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重点立项课题《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为引领,站在幼儿立场上,用“幼教”视野,对本镇所拥有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线对幼儿园物化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有效的建设,如: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馆,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长廊、民俗文化特色班级区角等等;在预设与生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动态化构建本园的主题式民俗文化特色课程……从中,幼儿不仅得到了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更是让幼小的心灵扎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为一生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融入了民俗文化的角色游戏“喜闻乐见”“乐此不疲”“乐不思归”。
一、融入古镇饮食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交往与合作”
同里地处水乡泽国,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气息浓郁,自古就有吃在同里的说法。特色小吃是同里古镇一大亮点,糕点店铺遍布古镇的大街小巷,且全部是真正的自产自销。退思饼、袜底酥、绕绕糖……一说到这些就会让孩子们大流口水、津津乐道。我们教师每次带领孩子们到古镇上游玩,各色各样、香气扑鼻的同里糕点,总能让孩子们驻足良久。而在幼儿园的午点中,我们也经常能品尝到同里糕点的美味。小朋友们经常是边吃边讨论着有关这些糕点的话题。在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对家乡的特色小吃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它们的形状、颜色、口味、制作方法等已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这些都为孩子快乐参与融入古镇饮食文化的角色游戏作好了社会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铺垫。
记得笔者在一次班级角色游戏中,发现一位小朋友对超市的营业员说:“有没有退思饼啊?”营业员说:“没有。”“那么袜底酥呢?”“也没有。”“怎么都没有,那我买什么送给客人呢?”……于是,在班级区角中“同里特色‘小吃店’”也就应运而生了。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相互协商中进行小吃店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如:小店老板、点心师、小店伙计、推销员、收银员等等。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经验与自主想象,把小吃店红红火火地运营了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顾客”,并与“顾客”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自然而然,孩子们的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提高。
二、融入古镇工艺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探索与创作”
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繁多,有衣食住行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语言文学民俗、民间游乐民俗、民间艺术民俗等等。而我们同里的民间工艺的内容与形式很多,我们幼儿对此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如:“瓶内画”“江南剪纸”“刺绣”“稻草(或麦秆、竹篾等)工艺”……我们教师就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班级区角中成功创设以下具有鲜明民俗文化特色的游戏区角,孩子们在这些区域中快乐地变化角色,自主、自由地对区角中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进行探索与创作。
1.“瓶子工艺坊”,幼儿是快乐的“小小艺术家”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们教师带领着孩子走入古镇,去欣赏“春到江南”的美景。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家“瓶内画”店,孩子们看到店铺里的民间艺人用毛笔在玻璃小瓶内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很是神奇,一个个惊叹不已,都觉得她的本领真大。通过与那位民间艺人交谈,大家知道了所谓的瓶内画,是一种用特制小笔从小仅容豆的壶(瓶)口进入壶内,用反手画法,在透明的壶壁上绘以人物、禽兽、花卉以及书法等在瓶内部的绘画艺术。听了以后,孩子们啧啧称奇,纷纷也想尝试一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告诉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提议:是否在班级的角色区开设一个“瓶子工艺坊”,小朋友们也来尝试用笔在瓶子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呢?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的积极响应,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几天,“瓶子装饰工艺坊”就开张了!当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瓶内画的工艺特点,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方式及采用的材料适当做了调整:用不易碎的塑料瓶替代易碎的玻璃瓶,把在瓶内绘画改成瓶外绘画与装饰。孩子们在其间的投入劲与创作劲别提有多高了!
2.“巧手绣坊”,幼儿是耐心的“小小苏绣师”
苏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是体现我们苏州吴文化的载体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我们同里古镇大街小巷遍布着许多的苏绣店铺,琳琅满目的苏绣作品,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也引起了大班孩子的关注。于是,老师特地带孩子们去苏绣店铺参观,寻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刺绣工艺品,供幼儿观看与欣赏,并将刺绣工艺引进了幼儿园,在大班开设了“巧手绣坊”。当然,我们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让孩子认知与体验刺绣的各种基础性技巧和工艺,而是因为大班的孩子动手协调能力强了,通过这个区域可让孩子进一步培养手部的精细动作,做事有始有终的意识,做事时耐心与细致的品质,遭遇问题及障碍时的耐挫能力,同伴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与习惯等。 3.“小小剪纸坊”,幼儿是灵巧的“小小剪艺师”
在同里,有一位被誉为“江南剪纸第一人”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计建明。他用一把妙剪,让江南的美景跃然纸上;用自己独特的技艺把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我园结合这独有资源开展有关“剪纸”的主题课程活动时,就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首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剪纸的资料,通过欣赏名师的作品,孩子们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到了计建明老师的剪纸工作室,让他们零距离领略剪纸艺术的巨大魅力。计老师对孩子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他不仅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剪纸文化的源远流长,还现场进行剪纸演示。通过他手把手的教学,孩子们对剪纸工艺有了初步的尝试,兴趣更是高涨。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纷纷表示也想在幼儿园内开设一个和计老师一样的“剪纸工作室”。于是,在特色工艺区里“小小剪纸坊”就成功开张了!幼儿们在里面“玩中学”“学中玩”,一双小手变得越来越灵活。天长日久,这群灵巧的“小小剪艺师”手尖绽放出了智慧的火花——各种各样富有童趣的剪纸作品。
(四)“‘稻草DIY’制作区”,幼儿是自豪的“民间小艺人”
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稻草、麦秆、竹子等乡土材料充足、易得。而在古镇街头也有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运用稻草、麦秆、竹篾这类自然材料编织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青蛙、螳螂、知了、鸡、鸭、鹅……民间工艺品店铺中也有各种好玩、好看、乡土气息浓厚的工艺品:稻草人、蓑衣、草帽、竹篮、竹匾、稻草垫子……
在秋收的季节里,农田一片金黄,我们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秋游、拾稻穗。田野边一捆捆的稻草吸引了孩子们的眼光,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这是稻草啊!我妈妈告诉过我的。”“我看到过明清街有的店里就有用这种稻草做的小人啊。”“是的,我还在店里看到过用它做的垫子呢。”“还有用它做的戴帽子的圆圆的桶呢,奶奶说煮好饭的电饭煲可以放在里面保温呢。”……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们教师便征得农民同意后带了几捆稻草回幼儿园继续研究——开展了“稻草可以做什么?”的主题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纷纷回忆起小时候用稻草制作各种物品的经历,这下引起了孩子们更大的兴趣,他们也想亲手来试试“稻草制作”。在老师、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稻草DIY’制作区”在游戏区诞生了!现如今,孩子们在这个游戏区中,大胆地运用稻草这种主要制作材料,有时还会辅以野花、野草、树叶、葫芦、种子等各种乡土材料,进行创意制作。课间、来园、离园等环节,我们教师也时而会听到有的孩子正在对同伴,或家长自豪地介绍自己的“稻草DIY”作品。这成了幼儿园一道农味十足的亮丽风景。
三、融入古镇节日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体验与扮演”
《指南》中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同里的民俗节日很多,除了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外,还有三月廿八朱天会、四月十四神仙会、五月端午竞龙舟、六月廿三闸水龙、庙会等节庆日。每到这些热闹的民俗节日来到之际,串马灯、串花篮、舞狮子、踩高跷、荡河船、蚌壳精……一系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就一定是少不了的。喜庆的服饰,鲜艳的道具,丰富的表演内容……这一切,无不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因此,每当古镇街区中进行重大节庆活动,园内的孩子们也在表演区忙开了。他们中有的自发地带了一些民俗服饰与道具到表演区,有的相互合作,制作连厢、小腰鼓、舞龙舞狮用的球等道具,还尝试着进行打连厢、打鼓、舞龙、舞狮等一些简单动作的模仿表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然孩子对节庆日中的民俗表演产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那么老师就要适时地成为孩子兴趣的追随者,尊重幼儿个性,为幼儿搭建舞台,给予幼儿更多表演机会。于是,我们把班级原有的“小舞台”进行了重新装修,变成了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水乡小舞台”;并联合家长力量和孩子一起制作了龙、狮、连厢、花轿等民俗道具,供孩子表演使用。同时,幼儿园也在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馆中开辟出一个“大舞台”,供孩子们进行比较正规而隆重的民俗表演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表演也是精彩纷呈,有:打连厢、舞龙、打腰鼓、挑花篮、地方童谣等等。凡是到我们幼儿园参观的领导与老师,都对我们孩子们的民俗表演游戏赞不绝口。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而我园教师以上的做法,实则是对“角色游戏”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独创性、实践性的丰富与扩充,从幼儿的表现与发展来看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与意义的。
哲学学者汤一介曾说过:一个文明的新的飞跃常常要回到原点,然后燃起光辉的火焰。而故乡就是这个原点。当我们把家乡特有的古镇民俗文化与角色游戏进行有效融合后,就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不仅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想象与创新,而且更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味,更是给幼儿创造了一份沉甸甸的、扎根“中华文化”的“童年记忆”!
(钱利琴、陈雯,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幼儿园,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约定俗成而稳定下来的文化行为、文化思维模式和文化社会团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没有长官意志,几乎完全体现了民众思想意识的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化习惯。它,有独特的幼儿教育价值、功能与意义,是幼儿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是幼儿未来精神世界的“根基”。
我们幼儿园地处世界名镇——同里,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近五年来,我们以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重点立项课题《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为引领,站在幼儿立场上,用“幼教”视野,对本镇所拥有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线对幼儿园物化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有效的建设,如: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馆,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长廊、民俗文化特色班级区角等等;在预设与生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动态化构建本园的主题式民俗文化特色课程……从中,幼儿不仅得到了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更是让幼小的心灵扎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为一生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融入了民俗文化的角色游戏“喜闻乐见”“乐此不疲”“乐不思归”。
一、融入古镇饮食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交往与合作”
同里地处水乡泽国,物产丰富,饮食文化气息浓郁,自古就有吃在同里的说法。特色小吃是同里古镇一大亮点,糕点店铺遍布古镇的大街小巷,且全部是真正的自产自销。退思饼、袜底酥、绕绕糖……一说到这些就会让孩子们大流口水、津津乐道。我们教师每次带领孩子们到古镇上游玩,各色各样、香气扑鼻的同里糕点,总能让孩子们驻足良久。而在幼儿园的午点中,我们也经常能品尝到同里糕点的美味。小朋友们经常是边吃边讨论着有关这些糕点的话题。在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对家乡的特色小吃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它们的形状、颜色、口味、制作方法等已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这些都为孩子快乐参与融入古镇饮食文化的角色游戏作好了社会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铺垫。
记得笔者在一次班级角色游戏中,发现一位小朋友对超市的营业员说:“有没有退思饼啊?”营业员说:“没有。”“那么袜底酥呢?”“也没有。”“怎么都没有,那我买什么送给客人呢?”……于是,在班级区角中“同里特色‘小吃店’”也就应运而生了。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相互协商中进行小吃店中的角色分工与合作,如:小店老板、点心师、小店伙计、推销员、收银员等等。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经验与自主想象,把小吃店红红火火地运营了起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顾客”,并与“顾客”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自然而然,孩子们的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提高。
二、融入古镇工艺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探索与创作”
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繁多,有衣食住行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语言文学民俗、民间游乐民俗、民间艺术民俗等等。而我们同里的民间工艺的内容与形式很多,我们幼儿对此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如:“瓶内画”“江南剪纸”“刺绣”“稻草(或麦秆、竹篾等)工艺”……我们教师就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班级区角中成功创设以下具有鲜明民俗文化特色的游戏区角,孩子们在这些区域中快乐地变化角色,自主、自由地对区角中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进行探索与创作。
1.“瓶子工艺坊”,幼儿是快乐的“小小艺术家”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们教师带领着孩子走入古镇,去欣赏“春到江南”的美景。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家“瓶内画”店,孩子们看到店铺里的民间艺人用毛笔在玻璃小瓶内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很是神奇,一个个惊叹不已,都觉得她的本领真大。通过与那位民间艺人交谈,大家知道了所谓的瓶内画,是一种用特制小笔从小仅容豆的壶(瓶)口进入壶内,用反手画法,在透明的壶壁上绘以人物、禽兽、花卉以及书法等在瓶内部的绘画艺术。听了以后,孩子们啧啧称奇,纷纷也想尝试一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告诉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提议:是否在班级的角色区开设一个“瓶子工艺坊”,小朋友们也来尝试用笔在瓶子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呢?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的积极响应,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没过几天,“瓶子装饰工艺坊”就开张了!当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瓶内画的工艺特点,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方式及采用的材料适当做了调整:用不易碎的塑料瓶替代易碎的玻璃瓶,把在瓶内绘画改成瓶外绘画与装饰。孩子们在其间的投入劲与创作劲别提有多高了!
2.“巧手绣坊”,幼儿是耐心的“小小苏绣师”
苏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是体现我们苏州吴文化的载体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我们同里古镇大街小巷遍布着许多的苏绣店铺,琳琅满目的苏绣作品,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也引起了大班孩子的关注。于是,老师特地带孩子们去苏绣店铺参观,寻找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刺绣工艺品,供幼儿观看与欣赏,并将刺绣工艺引进了幼儿园,在大班开设了“巧手绣坊”。当然,我们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让孩子认知与体验刺绣的各种基础性技巧和工艺,而是因为大班的孩子动手协调能力强了,通过这个区域可让孩子进一步培养手部的精细动作,做事有始有终的意识,做事时耐心与细致的品质,遭遇问题及障碍时的耐挫能力,同伴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与习惯等。 3.“小小剪纸坊”,幼儿是灵巧的“小小剪艺师”
在同里,有一位被誉为“江南剪纸第一人”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计建明。他用一把妙剪,让江南的美景跃然纸上;用自己独特的技艺把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我园结合这独有资源开展有关“剪纸”的主题课程活动时,就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首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剪纸的资料,通过欣赏名师的作品,孩子们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到了计建明老师的剪纸工作室,让他们零距离领略剪纸艺术的巨大魅力。计老师对孩子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他不仅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剪纸文化的源远流长,还现场进行剪纸演示。通过他手把手的教学,孩子们对剪纸工艺有了初步的尝试,兴趣更是高涨。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纷纷表示也想在幼儿园内开设一个和计老师一样的“剪纸工作室”。于是,在特色工艺区里“小小剪纸坊”就成功开张了!幼儿们在里面“玩中学”“学中玩”,一双小手变得越来越灵活。天长日久,这群灵巧的“小小剪艺师”手尖绽放出了智慧的火花——各种各样富有童趣的剪纸作品。
(四)“‘稻草DIY’制作区”,幼儿是自豪的“民间小艺人”
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稻草、麦秆、竹子等乡土材料充足、易得。而在古镇街头也有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运用稻草、麦秆、竹篾这类自然材料编织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青蛙、螳螂、知了、鸡、鸭、鹅……民间工艺品店铺中也有各种好玩、好看、乡土气息浓厚的工艺品:稻草人、蓑衣、草帽、竹篮、竹匾、稻草垫子……
在秋收的季节里,农田一片金黄,我们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秋游、拾稻穗。田野边一捆捆的稻草吸引了孩子们的眼光,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这是稻草啊!我妈妈告诉过我的。”“我看到过明清街有的店里就有用这种稻草做的小人啊。”“是的,我还在店里看到过用它做的垫子呢。”“还有用它做的戴帽子的圆圆的桶呢,奶奶说煮好饭的电饭煲可以放在里面保温呢。”……看到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们教师便征得农民同意后带了几捆稻草回幼儿园继续研究——开展了“稻草可以做什么?”的主题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纷纷回忆起小时候用稻草制作各种物品的经历,这下引起了孩子们更大的兴趣,他们也想亲手来试试“稻草制作”。在老师、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下,“‘稻草DIY’制作区”在游戏区诞生了!现如今,孩子们在这个游戏区中,大胆地运用稻草这种主要制作材料,有时还会辅以野花、野草、树叶、葫芦、种子等各种乡土材料,进行创意制作。课间、来园、离园等环节,我们教师也时而会听到有的孩子正在对同伴,或家长自豪地介绍自己的“稻草DIY”作品。这成了幼儿园一道农味十足的亮丽风景。
三、融入古镇节日文化的角色游戏,幼儿“乐于体验与扮演”
《指南》中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同里的民俗节日很多,除了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外,还有三月廿八朱天会、四月十四神仙会、五月端午竞龙舟、六月廿三闸水龙、庙会等节庆日。每到这些热闹的民俗节日来到之际,串马灯、串花篮、舞狮子、踩高跷、荡河船、蚌壳精……一系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就一定是少不了的。喜庆的服饰,鲜艳的道具,丰富的表演内容……这一切,无不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因此,每当古镇街区中进行重大节庆活动,园内的孩子们也在表演区忙开了。他们中有的自发地带了一些民俗服饰与道具到表演区,有的相互合作,制作连厢、小腰鼓、舞龙舞狮用的球等道具,还尝试着进行打连厢、打鼓、舞龙、舞狮等一些简单动作的模仿表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既然孩子对节庆日中的民俗表演产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那么老师就要适时地成为孩子兴趣的追随者,尊重幼儿个性,为幼儿搭建舞台,给予幼儿更多表演机会。于是,我们把班级原有的“小舞台”进行了重新装修,变成了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水乡小舞台”;并联合家长力量和孩子一起制作了龙、狮、连厢、花轿等民俗道具,供孩子表演使用。同时,幼儿园也在民俗文化特色主题馆中开辟出一个“大舞台”,供孩子们进行比较正规而隆重的民俗表演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表演也是精彩纷呈,有:打连厢、舞龙、打腰鼓、挑花篮、地方童谣等等。凡是到我们幼儿园参观的领导与老师,都对我们孩子们的民俗表演游戏赞不绝口。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而我园教师以上的做法,实则是对“角色游戏”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独创性、实践性的丰富与扩充,从幼儿的表现与发展来看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与意义的。
哲学学者汤一介曾说过:一个文明的新的飞跃常常要回到原点,然后燃起光辉的火焰。而故乡就是这个原点。当我们把家乡特有的古镇民俗文化与角色游戏进行有效融合后,就使得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不仅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想象与创新,而且更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味,更是给幼儿创造了一份沉甸甸的、扎根“中华文化”的“童年记忆”!
(钱利琴、陈雯,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幼儿园,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