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 感激有你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后,本刊每年一次的读者调查,是主编最爱看的内容,也是最值得阅读的稿件。曾记得2002年初从法国结束驻外记者任期加盟《摄影世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读者来函,摘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自从当年3月初被选为本刊主编以来的9年间,每每辞旧迎新,心里老牵挂着读者,想着如何回报读者,感谢读者。10年前开展的“读者幸运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2006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读者迎新联谊会”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在感激读者的同时,岁末年初我和同事们也盼着多看看读者来信,多听听读者声音。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本年度的读者调查已经收到2000多份来函。这里所摘编的每一篇,不仅凝聚拳拳之心,充满殷殷之情,而且为我们办好杂志群策群力,苦口婆心地提出了许许多多鞭策本刊改进工作的良计。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听进去了,有的马上改正了,有的将列入有待改进的议事日程中。比如,北京读者徐晓辉提出“多举办好讲座”,上海读者沈焕明建议“像以前那样,搞一些有影响力的摄影比赛”,北京读者翟冬生倡议“能否搞一两次读者见面会”,福建读者王志丹建议“增加交流互动,与读者联合创作采风”,北京王诚培希望“每年出一本精选集”……上述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也很有操作性,值得我们尽快改进和落实。此外,对改进选题、改进文风、提高编校质量的呼声,我们也将认真对待,积极改进,尽快落实。
  记得我曾在2007年新年感言中对自己和我们的团队提出“常怀感恩之心,常尽责任之职”的要求,回眸望去,我们基本做到了,也请读者朋友继续相信我们,以后我们仍然能做到。在2006年12月号本刊300期时,我说了与读者“一路前行!”今天在发刊350期时,我要向读者高声呐喊:“我们一起再前进!”
  在前进的征程中,我们没有忘记读者的厚爱、支持和帮助;在全国读者朋友们的鼎力相助下,2011年本刊邮发系统的订阅量同比明显增加。此时此刻,惟有感恩,才能表达我们的心情;真的,感恩是一种情操,是一种歌唱爱和希望的生活方式。感恩的心,感激有你!
  值此《摄影世界》发刊350期之际和春节前夕,恭祝读者朋友兔年吉祥,万事如意!
  
  杨争鸣(云南,54岁)
  “读者园地”入选照片有群众性,评语通俗易懂。我订阅贵刊已20多年了。贵刊承担了对广大专业、业余摄影爱好者提高摄影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的责任,是读者和摄影爱好者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期刊的生命在于质量,有了质量,才能拥有广泛的读者和作者群,贵刊在编辑出版中,突出了“一稿一得”,不面面俱到,使读者有所获,读有所用,用有所益。2010年,贵刊质量显著提高,品位明显提升。建议创新办刊思路和风格,扩大读者、作者面,采取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争取办刊风格年年有变化;基层业余摄影爱好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应继续组织对摄影知识、技术、技巧的文章和讲座;减少专题性的文章,有的文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实用性、参考性不是太强,应作适当安排。
  
  钟广平(福建,35岁)
  “八十年代影像系列”、“纽约摄影课堂”等专题较好。“尼康奖读者园地”每月主题不错,入选照片质量好,点评细致到位,让人回味无穷。杂志印刷精美大气,上档次,有品位,我们部队官兵都爱看。建议月赛增加个主题,关注军队和国防事业。
  
  张昌汉(湖北,35岁)
  去年1、7、9期较好,最不喜欢第6期封面。《摄影世界》在向读者传达视觉影像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它的思想。《摄影人爱读书》、《在摄影中融入文学思维》、《拍风光首先要感动自己》等等都是富有哲理的好文,我想如果一个摄影人不能从文化来提高自己,那么他拍摄的作品也一定空洞无物,打动不了别人的内心。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摄影世界》在扩大读者知识面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在众多摄影媒体中,《摄影世界》无疑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了。提点不足,《摄影世界》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但在刊物版式上应该借鉴一些符合时代的成分,比如风光摄影中各种滤片的使用,器材的挑选等等。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错误不少,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希望来年能有大的改观。
  
  张紫燕(湖南,73岁)
  我是《摄影世界》忠实的老读者,读一读《摄影世界》,欣赏其作品,品味其内容,对我们退休族的老头子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尤其是扩版后增设的专题策划,大大拓宽了《摄影世界》的广度,挖掘了世界摄影的深度,希望今后专题更大众化,因为摄影已经平民化和普遍化。
  
  马殿成(山西,59岁)
  “读者园地”是读者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摄影水平。祝《摄影世界》越办越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分量的摄影刊物,成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摄影人学习交流的好平台,成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的通道。
  
  张冠群(内蒙古,85岁)
  刊物文章写作嫌冗长,乏味,应增加趣味性,文章应短小,精悍,有幽默性。多些照片,少些文字。去年1、8、9期专题作品较好。
  
  储桂新(江苏,70岁)
  希望“读者园地”评语更深入,更加具体些。祝刊物越办越好,希望增添器材应用类文章,使之更具欣赏性,实用性。
  
  孔顺祥(浙江,64岁)
  “旅行探险”、“社会纪实”专题较好,“影像市场”专题较差。期待继续办好“读者园地”,减少广告。
  
  杨毅(重庆,60岁)
  建议增加后期制作的技术指导,尼康奖的图片再大些。“读者园地”是专家点评,受益匪浅。
  
  唐一胜(湖南,47岁)
  “读者园地”总的很好,应该更好。我们是自费订阅的,应该用信封装好直接寄给我个人收(邮发的没有装入信封),免得有时收不到刊物。
  
  韩地(湖南,46岁)
  刊物版式太密集, 似乎有点压迫感。“尼康奖读者园地”层次变化鲜明,动静变化处理甚好,启示和收获都很多。建议多一些编读互动,如问卷、测验等;多搭些平台,给初学者一席之地,让他们感到《摄影世界》的平和亲近,而非高不可攀的殿堂。
  
  冼励强(广东,66岁)
  贵刊的作者较为专一,固定,广泛性不够。广告版面似乎过大。
  
  孙家勇(山东,61岁)
  建议封面期号,年号扩大, 这样醒目。
  
  李永新(黑龙江,48岁)
  2010年“尼康奖”专题月赛较好。希望增加国外风光摄影大师作品欣赏与创作过程,能有参考味。
  
  李光华(江苏,82岁)
  有些报道式的文章应少占点篇幅,多一点摄影技巧,艺术评论文章多些。
  
  王志丹(福建,49岁)
  建议贵刊增加交流互动,与读者联合创作采风。
  
  励海滨(上海,35岁)
  “读者园地”照片有不少好作品,但评语可以更加深入些。多年来是贵刊伴随我在摄影路上成长,希望能多提供些图片欣赏类的文章,以提高鉴赏能力。
  
  魏勇(四川,56岁)
  去年的刊物我认为“俯瞰大地”专栏较好,“人像婚纱”较差。今年希望增加实用性和欣赏内容。
  
  戴焕文(北京,72岁)
  应进一步加强文章和图片的校对力量,提高刊物的出版质量。
  
  李雨(北京,41岁)
  “读者园地”能否做出刊中刊的形式,在评语中增加技术参数。希望连载摄影史,每年安排一次大学生影赛。
  
  何东平(湖南,51岁)
  专题好的是“社会纪实”,差的是“婚纱人像”。建议增加“李少白画里有话”等创作心得;增加大作点评;与图片市场链接。
  
  张太庆(黑龙江,42岁)
  “微观视界”专题较好。建议增加国外摄影人物传记的访谈和趋势解读。
  陈运松(安徽,64岁)
  “读者园地”点评较为准确。希望语言再活泼些。很喜欢这份摄影杂志,已经连续订阅了近10年,希望再接再厉,办得更好,不辜负我们这些老订户的期望。
  
  吴肇明(江苏,80岁)
  希望多介绍些大师拍摄的照片,并说明其数据以及拍摄过程。像去年第9和第10期中的那些大师的作品,我非常喜欢。
  
  赵健(江苏,40岁)
  希望封面少登些美女照,换成风景啊、生物或者天文方面的照片。另外,能否每月以活页的形式刊幅图片。
  
  万国权(甘肃,51岁)
  希望每幅图片都应注明使用的相机、镜头及拍摄数据,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拍摄技巧,以便借鉴。
  
  张愿军(河南,58岁)
  数码的问世,少了摄影的神秘与深奥,多了许多便利,很想找回以前那种期刊到来前的期盼。建议多刊登些优秀的商业图片。
  
  李永红(湖南,42岁)
  建议突出新闻摄影特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张元捷(四川,53岁)
  数码摄影技术性加强,如拍摄前的参数设置,拍摄后的数码后期制作。去年主题较好的是“专题策划”,较差的是“人物作品”。
  
  杨永和(云南,50岁)
  刊物版式设计能否打破传统的编排。“读者园地”有特点,但内容不够丰富。内容上建议增加:动物、民族、民风、农村新变化。能否增加初学摄影者体会经验交流园地,新摄影器材价格参考。
  
  王雨顺(四川,62岁)
  去年读者服务专栏较好,差的专题是市场经营。“尼康奖读者园地”很好,应增加一个“佳能园地”。建议减少海底、显微摄影等太专业的内容,增加实用摄影内容。
  林明(河北,52岁)
  去年“微距视界”专题较好,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微距摄影理念技巧,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很深入,全方位展示了微距摄影。“旅游探险”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实用。
  读者园地的参赛图片,几年来在编辑老师的点拨下水平不断提高,点评给人启发,我很喜欢这一风格。感谢编辑部全体老师为广大摄影人付出的辛勤劳动,祝愿《摄影世界》越办越好。
  
  汪勇(湖南,30岁)
  希望能多一些像熊谷晃大师那样介绍广告商业摄影及其技巧的文章。介绍老一辈摄影家的文章,对我影响很深。
  
  师永平(云南,29岁)
  增强数码技巧的应用知识讲座,这样才会适合各层次群众的需求。
  
  史宗义(江苏,63岁)
  专题较好的是“微观视界”、“图片公司”,栏目差的是“李少白画里有话”。
  
  王丽达(内蒙古,54岁)
  “读者园地”应该有增加的特色,增加图片数量。希望刊物办出特色,贴近影友;能否减少页数,提高内涵质量,降低价格后可能更受欢迎。
  
  孙思华(山东,39岁)
  去年较好的栏目是“摄影人爱读书”,较差的是“婚纱人像”。读者园地好片不少,精品不多。建议取消“李元拍风光”的专栏,极其一般,别的刊物也多有介绍。
  
  郑文凯(湖北、47岁)
  《体育十年 十年故事》稿件好, 差的是《李少白画里有话》。“读者园地”入选照片单调,这不是读者和作者的问题,是贵刊设定的专题决定的,是设计人的问题。指定专题,就把很多优秀作品拒之门外。月赛精华作品是摄影杂志的核心,是重中之重,是“招牌菜”,是赢得读者的法宝,不可小觑。
  
  林思宏(福建,42岁)
  自1993年订阅贵刊,十几年了,首次参加“幸运读者抽奖”活动,希望能搭上幸运的列车。《摄影世界》图文并茂,我从中受益匪浅,将一如既往关注它。
  魏毓敏(浙江,78岁)
  “读者园地”评语比较贴切,对摄影爱好者有指导意义。建议多介绍一些名作和分析文章,个人摄影的感受、心得、成长经历。如“李少白画里有话”之类的栏目。
  
  王冶平(安徽,49岁)
  能否为广大学生考虑下,出学生版,引导学习,杂志应多登作品,文章可用普通纸。我向学生推荐这本杂志,大家觉得好是好,就是太贵了。另外,建议加强网络版的建设。
  
  严锦昆(江苏,72岁)
  《摄影世界》已进入综合性专业杂志行列,集专业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身,这是我多年一直订阅的主要原因。2010年专题占的版面较大,可适当减少,多刊登些设备测试、价格方面的内容。封面照片不够经典,总看不到胶片时代那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照片了。
  
  徐晓辉(北京,44岁)
  很喜欢贵刊举办的各种讲座,只是未能都参加,有些遗憾。希望继续举办好讲座。
  
  李克毅(北京,70岁)
  建议多介绍摄影知识和经验,让读者享受影像的魅力。祝贵刊越办越好,服务读者,引导潮流,永远站在影像世界的前沿。
  
  蒋文浩(云南,34岁)
  可拓展国外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实用性、技巧性文章适当增加。
  
  赵琚(天津,68岁)
  把通过贵刊了解世界摄影最新动态的窗口开得更大些。
  
  王奎平(新疆,45岁)
  请多介绍些摄影师与用图市场方面的内容,如何让图片更有价值。
  
  王诚培(北京,70岁)
  价格不能涨,应在20至25元之间;目前杂志太重,应想法减轻篇幅,减轻重量;每年出一本精选集,每本50元。
  
  沈焕明(上海,62岁)
  可继续像以前那样,搞一些有影响力的摄影比赛。
  
  李浩(陕西,52岁)
  “读者园地”照片来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真实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学习生活,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变迁,说明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这个内容是我每期最喜欢的,希望多刊登一些作品,并在用光、角度、色彩上多给些指导,使我们业余爱好者从技术上多一些提高,使更多的百姓作品登入大雅之堂。
  
  梁向东(湖南 42岁)
  每年贵刊都搞读者调查,这说明贵刊重视读者意见和建议。去年贵刊每期都有一个专题,这种做法很好。有些专题可延续,如纪实专题;有些专题可拓展,如创意摄影。另外,请增加评论性、欣赏性的图文,对提高读者的理论水平很有帮助。
  
  翟冬生(北京,45岁)
  能否搞一二次读者见面会,有互动的内容,读者可自费参加,扩大视野。
  
  郭海峰(湖南,55岁)
  建议突破保守,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介绍与推广,紧跟摄影器材市场的变化。我认为专访可以走出新华社范围。另外,要注重欣赏性和技术性并存。
  
  余飞彪(河南,56岁)
  自2007年以来,年年提过的问题,今年再次提出,每年的总目录总是采用蓝色底纹印刷,与黑体字反差过小,年龄稍大不易看清楚,能否改进?贵刊文章中仍存在校对不严的现象,与贵刊权威性不符。
  
  张金贵(上海,68岁)
  器材介绍,包括使用体会,应更深入些,既讲优点,也要讲弱点和问题,不要做厂商的代言人,可搞些对比,让读者决断;设专栏,介绍新老拍摄佳地。如冬季的最佳时间、地点、线路等,使之具有服务性,指导性;月赛作品点评可讲得明白点,每月何时截稿,应是下月评上月作品。
  
  李小兵(四川,42岁)
  建议不能因为有了“专题策划”,而忽略兼顾主流时效性图文;读者园地入选作品数量应增加,体现参与性更强,同时与读者的距离也会更近。点评中肯时要有建设性建议,不要只是溢美之词;每期最好有幅大幅面珍藏图片,题材不限;标题字体可以有创意。
  
  李扬(上海,56岁)
  “纵横·信息”、“新闻眼”的篇幅是否多增加些,照片信息量很大,是否多放些。
  
  易恩平(甘肃,35岁)
  “读者园地”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些,让专业人士看看有意,让老百姓看看有味。尽量提高一下刊物的征稿质量,个别稿件质量不是很高。
  
  卢凯(江苏,63岁)
  建议根据中国摄影界多为水平一般的概况,多发些有指导性的评论、技术和欣赏方面的图片和文章。
  
  马鹏志(新疆,37岁)
  “读者园地”自然风光较好,而人文、生活纪实的照片有差距。我是1994年进大学后开始订阅贵刊的,也算老读者了。许多通过我介绍订阅贵刊的读者,对上世纪90年代贵刊摄影技巧、知识性、实用性方面的内容多有怀念,而今贵刊摄影文化、休闲、理论方面内容过多,不太适合新读者提高学习。可否将传统的摄影基本知识再轮回刊登下,照顾新读者。贵刊设计和印刷均不错,但装订有时不如人意,看看就开胶了。器材使用技巧、使用心得应该更专业些,有侧重点。对一些投稿人为挣稿费而写的无实用价值的图文采用应慎重为好。
其他文献
“在我国辽宁省普兰店市发现的千年古莲的种子,经过科学培育,已经发芽、开花和结果,这说明种子生命力的顽强。如果英国馆这900多种、26万颗种子能够得以妥善保存,将延续无限的绿色和生机。”在上海世博园英国馆内,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年级学生邱琳被展馆内的壮观景象所震撼。  英国馆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插有6万多根纤细的透明亚克力杆,白天亚克力杆会像光纤一样传导
期刊
2010年12月29日,由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和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合力倾心打造的“年轻的眼睛看世博——新华社记者世博专题摄影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展厅揭开帷幕。  顾名思义,“年轻的眼睛看世博”是一个与青年人有关的影展。走进展厅,看过这一组组的照片后不难发现,年轻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每组照片记录的主人公都是年轻人,有在校大学生、参加世博的年轻志愿者,也有中学生、小学生等;其二、拍摄
期刊
“我最喜欢法国馆的花园,很多垂直的绿色植物,很有创意,很浪漫。”法国馆的场馆运营总监安浩说。24岁的法国馆法方工作人员安浩学习过3年中文,他的工作是游走于法国馆的各个地方,观察客流量,检察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处理场馆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他说话很快,走路很快,发现问题很快,解决问题也很快。在这座造价3000万欧元、占地 6000平方米的展馆中工作令他很兴奋,“我很喜欢帮助别人,让参观者更好地享受法国馆
期刊
灵敏度(感光度ISO)的差异  灵敏度就是感光度,指感光材料对光的灵敏程度。感光度越高对光越敏感,适合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拍摄;感光度越低对光越迟钝,适合在较亮的环境下拍摄。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可以直接参与曝光控制,随时改变感光度的高低,以适应曝光组合的需要,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较昏暗的环境下手持拍摄,光圈已开到最大,快门速度仍未达到理想值,为了确保画面的清晰,可以提高感光
期刊
捧在手里的,与其说是本摄影画册,不如说是由光影构成的诗集。这可能就是这本《大视觉》的编辑、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妮·格里菲斯的编选意图。她和同仁精心挑选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收藏的几百幅照片,汇成了这本厚重、精美的影集,其中有很多照片是首次发表,它们蕴涵的美第一次展示在读者面前。  格里菲斯摆出了一道道精美的主菜:光、构图、瞬间、曝光时间、色彩和惊奇,邀请我们参加这次视觉盛宴。就像她在画册中每一个主题前
期刊
在读者朋友的支持和关爱下,《摄影世界》发展了,壮大了……一路走来,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有您的陪伴!  值2011年新年和《摄影世界》出版350期之际,本刊于1月20日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读者迎春联谊会,这是我们连续第六年举办年度联谊会。  联谊会得到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奥林巴斯(上海)映像销售有限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石利洛(香港)有限公司、上海肯高商贸
期刊
今年22岁的王姮来自湖北宜昌,目前在北京一所大学学习。5月24日,在逛完意大利馆后,她来到了卢森堡馆。“我原来的游览计划中并没包括卢森堡馆。但在逛完意大利馆后,我看到了这个红褐色的古堡建筑,颜色太抢眼了,馆门口的金色雕像也很吸引人,走近了才知道这是卢森堡馆,于是我决定进来看一看。”王姮这样告诉记者。  和大多数中国游客一样,对王姮来说,卢森堡是遥远欧洲的一个“袖珍国度”。因此,世博园中的卢森堡馆也
期刊
时事纵览  本期《职业摄影师》花了11个页面在开篇的“点击”栏目上,纵览了英国10月前后举办的影展、重大事件和器材趋势,本刊摘编如下。  “杂志控”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但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Magazine Addicted网站就是其中之一。它采取摄影的角度,对纸质杂志进行发散思维的恶搞。这个网站的基本理念是,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对着出版的杂志拍摄照片,例如拍摄者手持杂志,略微倾斜角度,对着某
期刊
年度专题一等奖  海地表情(组照选登)“请让我来帮助你”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点评:以手传情的照片有很多,《乌干达旱灾的严重后果》以白人主教的大手和黑人的干瘪小手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获得过1981年WPP的年度照片大奖。“海地表情”这张照片在简洁形式上有着传承,但更多
期刊
2010年12月29日,新华社2010年度国际照片评选揭晓,经过约一个月的征集、初选和最终评审,共有37人的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6大类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退回七八年前,我们肯定没有勇气进行年度国际照片的评选,担心评出来的照片拿不出手。”拿着评选结果,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刘宇感慨道。随着专职驻外摄影记者的稳步增加,如今新华社拥有了一批知识储备充分、有理想和献身精神、具备出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