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早應對大橋帶來的交通壓力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珠澳大橋對本澳的交通基建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市民比較關注政府有何對策舒緩由大橋開通帶來的交通壓力?澳門口岸東西兩側停車場若使用率不高,有否開放給普通市民泊車的必要性?
  胡祖杰議員認為,澳門本身來說澳門地少人多,交通本身已比較混亂,港珠澳大橋落成之後,或多或少有增加人流之外,車流都會增加。這個問題大家一直在進行溝通,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交通事務局亦提出了一些方案,不過具體方案仍然有待落實,或在外圍建一條跨海的連接道路,或建一些隧道、擴闊馬路,或以號誌的方式進行車輛管制,冀運用集體運輸的交通工具去改善澳門的交通環境,以上種種對澳門來說都是挑戰,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少。
  既然現階段澳門已完成部分港珠澳大橋的規劃,新城A區亦正在規劃當中,透過此次港珠澳大橋開通作開端,應該為澳門探討出更完整、更完善的長遠規劃。因為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不是一個完結,而是新時代的一個開始。在此可以給出一些構想:例如新城A區、人工島的周邊,有否條件接駁更多的交通樞紐,來疏導車流;或者有無條件再造新的土地、新的發展,來配合澳門將來的經濟及日後的發展呢?在港珠澳大橋的帶動之下,有否條件在澳門建設一些直接通往廣東或廣西的直線交通通道?
  至於口岸的停車場,它的用途較為單一,只供前往香港或珠海的市民使用;而市民更加需要的相信是日常所需的停車,多數人應不會選擇這個停車場作為日常停泊點。
  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是基於對於經濟效益的考量、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作長遠考慮,停車場的使用是因應澳門的車輛不能直接駛去香港,而澳門地方小,因此香港的車輛也不能直接開進來,需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將來,澳門的內部交通可以得以改善,澳門連接去其他地方的有其他的通道的話,增加了通道的話,應該只有通關的限制而不應該有車輛的限制。停車場的概念就不存在,因為所有車都可以自由進出。
  高冠鵬教授透露,其實港珠澳大橋的發展方向會是慢慢開通,一開始的時候不希望有大量的使用,因為三個城市與港珠澳大橋都未必可以承受到衝擊,所以對於能夠通過的車輛之牌照數量有所限制,不過這些車輛也不會集中在同一時間一同出現,因此在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早期,對澳門、對東方明珠來說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港珠澳大橋建好之後,在運作穩定的前提下,當然希望儘量提高使用量,然而真的提高了使用量的時候,那自然會對澳門的交通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旅遊巴會明顯增加。
  如果旅遊巴由澳門去香港的話,會在澳門的不同地方都有站點,這些不同站點要回到港珠澳大橋的橋口,肯定要在澳門的道路上行駛,不是只在東方明珠處。將交通問題的焦點集中放在東方明珠,其實是縮窄了整個交通問題。
  所以建議澳門政府現階段趁港珠澳大橋仍在磨合期的時候,好好地思考、或與業界商量,研究出既方便到市民又不會對交通造成太大衝擊的方案。此事不論業界或民間都很關心,而政府的確仍未有正式的方案可以紓緩交通,目前說的拓寬路面、建立體交通,都屬於小修小補,如何配合港珠澳大橋與長遠發展的規劃,目前仍未見到,希望政府正視此事,並儘快公佈政策。
  至於停車場的構想並不切合澳門的實際,畢竟港珠澳大橋橋口的口岸區算是遠離澳門的商業、生活、休閒等區域。澳門大部分駕駛者都是方便至上,不認為市民會願意把自己的汽車泊得這麼遠,純粹是只為了泊車,除非是免費,但相應也會造就一個不好的後果,即是可能會存在一人泊多車的情況。不過,颱風期間或可短暫停放。
  陳冰冰理事長表示,從古至今,何處的交通暢順、何處有人路,何處便有經商、有生意來到,所以對於商家來說,機遇是大於挑戰的。因此從商的企業家,當然是更傾向於通車。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後,一定會造成更大的交通壓力,而現時澳門路面的交通壓力已經非常之大,特別是港珠澳大橋在澳門半島的落腳點,即東方明珠一帶、乃至於關閘,其實都是長期塞車的黑點,因此政府若沒有相關政策及措施去改善這一帶的交通情況之下,挑戰就非常大。
  開放任何的停車場都是治標不治本,不是由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在這個方面,無論是城市規劃委員會、或是其他社會知名人士,他們都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包括環島公路、立體交通、對不同類型的車輛進行分流等,但似乎現時政府在這方面未有一些具體的方案出臺,這會引起市民有很多的擔憂。
  現時正說得火熱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在這方面相對落後於國內、香港等鄰近地區,如何跟上並做好道路的總體規劃、做好智慧交通,政府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擠塞的問題。
  當然,港珠澳大橋帶來機遇的同時,還會帶來挑戰。人流來到,固然會帶來生意,但是同時澳門地少人多,城市本身的交通承載力、社會資源、基建等等,已處在飽和的情況,所以我們可能會面臨更多的交通擠塞、城市的能源消耗、垃圾的增加、噪音污染、環境污染等等,其實這些都會影響現時澳門居民的生活品質,所以城市總規章及活化舊城區政策的出台、紓緩北區交通擠塞的情況等等,都要配合到港珠澳大橋的通車,這樣來看的話,才可說真正的機遇大於挑戰。
  李國輝理事長直言,澳門的公共交通營運事實上很缺乏跟車的司機,但由於受到某一方面的壓力,這一行業是不容許、不同意引入外來朋友支援的情況下,目前來說看不到交通的企業能夠有任何的機遇。目前澳門的城市規劃是朝著智慧城市的方向來開展工作的,那麼在港珠澳大橋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或可利用港珠澳大橋試運無人駕駛的電動車,作為跨境的交通運輸工具,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之一。
  港珠澳大橋對於交通的壓力當然是有的,無論是澳門的各個論壇、傳媒、街坊組織、市民,均表示非常憂慮,但是政府並沒有作出正面回應、解釋,只有交通事務局預計出流量將增加三千至四千車次的評估及其報導。至於具體如何解決這個壓力,這個問題就交回政府去解決了。
  對於口岸停車場的提議十分贊同,在使用率不太高且方案可行的情況下,或可考慮適量、適當地開放給北區的市民使用東西兩側的停車場,當中可能需要一些接駁的交通工具。
  廖權輝副會長坦言,交通壓力肯定會進一步增加,因為每日來往港澳的車就是以跨境巴士為主,往返班次約有一百,東方明珠會有一定的交通壓力,但是不可能為了交通壓力而不去發展我們的城市,只能是當看到壓力的時候,及早進行部署。現時還有幾個口岸尚未完成道路連接,相信在連接的道路做好之後,交通的壓力即可迎刃而解。隨著路通、財通,接著人就會通,各方面都發展起來就不是難事。
其他文献
剛度過寒冬,卻迎來四月突襲的低溫,天氣驟變惹來市民一驚一乍。這個月的澳門風起雲湧,廉政公署公佈2017年工作報告,公共部門各類貪污現象“浮出水面”,成為本月澳門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局擬簽署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協議,使得全城眾說紛紜;政府公佈前氣象局局長紀律程序,予以撤職及中止支付4年退休金;澳門輕軌氹仔線首5年營運權交由港鐵負責;“的士規章”法律草案歷經四年終有眉目;梁維特司長參加2018博鰲亞洲論壇
期刊
歷時10年建造期的港珠澳大橋終於在10月24日正式通車,這條橋擁有多個世界之最,工程難度堪稱橋樑界之首,甚至被英國媒體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然而港珠澳大橋的落成對澳門的影響,各界眾說紛紜,因此本期“時事辯論”有幸邀請來澳門立法會胡祖杰議員、澳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高冠鵬教授、民聯智庫陳冰冰理事長、澳門物流貨運聯合商會李國輝理事長、澳門北區工商聯會廖權輝副會長,齊來就港珠澳大橋對澳門的影響
期刊
本澳人多地少,資源有限,面對私樓價格飆升,很多靠打份工謀生的小市民,儘管節衣縮食,可是眼望遙不可及的樓價,上樓難依然無以言表。很多人感歎,眼下世事,為了層樓,青春被耗盡,價值觀被打亂,生活的全部似乎只是為層樓,現實無奈讓人唏噓感慨。  多年以來,私樓價格節節攀升,刷爆紀錄,虽然政府陸續推出劉十招、新八招、非首置印花稅等所謂辣招,加大私樓調控,只是政策未能對癥下藥,成效始終難以顯現,私樓價格一步步脫
期刊
早前,政府旅遊部門官員指出,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有望增加國際化旅客,請問您認為能否達致助力“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一定位的早日形成?  胡祖杰議員指出,經港珠澳大橋來澳的人流通常有部分是旅客,其他的是工作或是經商的人士。澳門的定位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本身就希望吸引更多不同的旅客,亦希望來澳旅客的質素越來越高。  澳門建設休閒小城的開端,應首要解決澳門的內部交通,如輕軌的興建、道路的使用、車輛的控制,實際
期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在韓國仁川發佈了《IPCC全球升溫1.5oC特別報告》,指全球若保持目前速度繼續暖化,2030年至2052年之間的氣溫或將上升攝氏1.5度,導致嚴重旱災、山火、洪水、食物短缺等危機出現。2015年簽定的《巴黎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於攝氏2度內,聯合國現建議收窄至攝氏1.5度內,即在2030年前減少45%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在2050年達至
期刊
以往港澳往來的方式主要為船運,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會增加陸運這一選擇。於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對現有的船、陸運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哪些產業會由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而得益?  胡祖杰議員透露,對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比較樂觀,無論是澳門海上或空中都有一個正面的影響。事實上,港珠澳大橋是完善了大灣區陸路交通,路通自然人通、財通,相信會對海上交通有一定的影響。港珠澳大橋現時的發展是偏向香港西部的大嶼山,而人們一般去的
期刊
由9月1日起,政策研究室由項目組正式升級為局級部門,並確定命名為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政發局),直屬行政長官領導。原政策研究室主任米健教授,獲行政長官委任為首任局長,可謂是眾望所歸。  米健教授曾在澳門特區成立前的1991-1995年間擔任當時政府的法律翻譯辦公室法律專家;特區成立後的2007-2010年間,又擔任過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兼任特區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諮詢委員會委員。2010年,第三屆
期刊
前言  “港珠澳大橋開通了!”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像一道彩虹般飛渡珠江口這個天塹的港珠澳大橋,便將一個綿延了三十年的希望化成了現實,從此之後,這條有新的“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稱的港珠澳大橋,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呼萬喚,夢想成真。  四個建議,澳門差點成為盲腸  由於有關港珠澳大橋的硬件軟件資料,最近被報導了很多,本人在此只能為這條最初在構想中被稱為
期刊
跨越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會否帶來澳人所期待的人流、物流、金流?屆時又將對澳門現有的經濟、旅遊、民生等方面各自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胡祖杰議員坦言,在澳門的旅遊規劃當中,澳門一方十分期望將旅遊項目與鄰近地區一起合作,形成一個連貫式的旅遊,以澳門作為一個中心點,將相關合作項目散射到其他的不屬於澳門的旅遊區,將過度集中在某幾個旅遊景點的人流分散。  因為澳門水文地理的關係,缺乏深水港、大型機場。雖然澳門有
期刊
澳門自1999年回歸祖國以來,社會變化巨大,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尤其是自2003年的自由行政策扶持,使得來澳遊客數量從過去的幾百萬攀升到如今的3500萬,遊客數量的暴增也充分帶動了澳門主要行業的發展。餐飲、酒店、購物以及上下游相關行業都從中大獲其利。因而,澳門各行各業人力資源嚴重缺乏的狀況,就是因為大量遊客的湧入,充分帶動了消費市場,使得澳門從事旅遊相關行業的人口數量,比起回歸前要暴增十倍乃至數十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