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已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郑金洲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线教师有没有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与素质的提高是新课改能否成功实施的瓶颈。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4-01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我县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实际,就以一所基层职业学校为例,谈谈农村职校开展校本教工作的构想。由于我校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良好,工作热情高,有较强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但由于从教时间短,缺少实践经验,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少,信息闭塞,因此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要求、驾驭课堂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应有要求,教法传统、单调,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已成为大多数教师共同的现象。上述问题仅靠部分专家来讲学、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也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也是学校的财力、人力所不能允许的。新课程是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二、理念定位
1.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是: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
2.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基地(主阵地)是学校——即基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均产生于学校,结合学校具体的实际和教学情境才能产生适合本校需要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
四、“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
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科学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反思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研究。
模式的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集体备课——研究讨论——撰写案例——新一轮研究
(一)确立问题的原则
1.该问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
2.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认识和积累经验;
3.该问题通过研究有可能得到解决的;
4.该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问题学习理论
具体步骤为:
1.每学期初,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要确立好教研活动主题和教师个人的研究方向。
2.根据教研主题和教师研究方向分别确定学习内容。
3.教科室,教师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学习菜单目录。
4.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习菜单中选择学习文章。
5.能够运用学过的理论指导实践(如以理论指导备课,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课例分析和案例撰写等)。
五、实施的要素
1、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2、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主动的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讨价还价式的探讨,可共同分享经验,也可共同探究问题。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是指学校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3、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同时,校本教研也需要制度化来规范。一般的如一级——校长、处室主任,二级——教研组长,三级——备课组,四级——一线教师。各级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整体的协调与合作。
六、“校本教研”对教师的要求
(1)要自觉体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作、创新型的教师;
(2)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去研究,要善于养成在行动与研究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反思型的教师;
(3)要具有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识,学会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有效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案例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互助、研究型的教师;
(4)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应变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应用、挑战型的教师;
(5)要善于观察和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做一个善于交流、乐于助人、精于教书、勤于反思的民主、平等型的教师。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4-01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我县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实际,就以一所基层职业学校为例,谈谈农村职校开展校本教工作的构想。由于我校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良好,工作热情高,有较强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但由于从教时间短,缺少实践经验,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少,信息闭塞,因此在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要求、驾驭课堂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应有要求,教法传统、单调,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已成为大多数教师共同的现象。上述问题仅靠部分专家来讲学、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也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也是学校的财力、人力所不能允许的。新课程是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二、理念定位
1.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是: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
2.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基地(主阵地)是学校——即基于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均产生于学校,结合学校具体的实际和教学情境才能产生适合本校需要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
四、“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
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科学观察为手段,以行动研究、反思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研究。
模式的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集体备课——研究讨论——撰写案例——新一轮研究
(一)确立问题的原则
1.该问题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
2.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认识和积累经验;
3.该问题通过研究有可能得到解决的;
4.该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问题学习理论
具体步骤为:
1.每学期初,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要确立好教研活动主题和教师个人的研究方向。
2.根据教研主题和教师研究方向分别确定学习内容。
3.教科室,教师搜集相关资料,提供学习菜单目录。
4.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习菜单中选择学习文章。
5.能够运用学过的理论指导实践(如以理论指导备课,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课例分析和案例撰写等)。
五、实施的要素
1、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2、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主动的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讨价还价式的探讨,可共同分享经验,也可共同探究问题。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组织型是指学校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3、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同时,校本教研也需要制度化来规范。一般的如一级——校长、处室主任,二级——教研组长,三级——备课组,四级——一线教师。各级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整体的协调与合作。
六、“校本教研”对教师的要求
(1)要自觉体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作、创新型的教师;
(2)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去研究,要善于养成在行动与研究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反思型的教师;
(3)要具有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意识,学会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有效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案例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互助、研究型的教师;
(4)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应变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应用、挑战型的教师;
(5)要善于观察和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做一个善于交流、乐于助人、精于教书、勤于反思的民主、平等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