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要改革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要从以制度管理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为主、以唯一的考试成绩激励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到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的弹性管理来。在课程改革中改革学校管理,没有成规可循,需要的是我们每位参与改革实践的校长去创新、去创造,在改革的实践中去尝试、去摸索。我校自2001年9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树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通过以管理的凝聚力、改革的推动力和科研的支撑力,以“教育创新”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探索型、学习型人才为目标,以“人文管理”为手段,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造就终身发展之主体的课改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人本化、科学化管理,诠释“学校是生命园地”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一个生命的园地,其间充满生机。也就是说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一个乐园,教师、学生都应该在其中获得一种幸福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人本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
1、重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一个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一套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广泛发扬民主,遵循规范性、严肃性、激励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健康成长规律,重新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聘任考核方案》、《教师工作一日常规》、《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等近二十项规章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奖罚分明,调动了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进步的作用。其次,在执行规章制度时,我们坚持以导为主,以约为辅,寓理于情,做好引导工作,不以制度压人,使所有具体工作的管理都充满着人情,使外在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产生教育、认同的作用,最后习惯成自然,内化为人的自觉观念及良好品德和个性。
2、构建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
美丽、洁净的校园是一部思想熏陶的隐性教材。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近三年中,完成了科技教学楼、塑胶操场的建设。同时我们结合实际,利用有限资金,对校园进行了美化、绿化、净化。一是搞好爱国卫生工作,消灭各种卫生死角;二是粉刷了各幢教学楼的内外墙;三是在校园内栽种了各种树木、花卉植物;四是铺设了校园水泥大道;五是改建了学校大门;六是改装了音乐铃声;七是精心布置了英语角、读书长廊;八是增设了一尊“科技之光”雕塑。如今宽敞的操场,红色的教学楼,翠绿的树木,还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五颜六色的鲜花,构就了一幅美丽的校园风景画。在创设校园外部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走进学校各个教室,我们能看到黑板上方张贴着国旗、学风,墙面上有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以及学习园地、雏鹰角等。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科技教室、美术教室等也设计得各具有特色。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也象征着一种不断拼搏奋进的精神。这无疑增强了师生的爱校意识,师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接受了美的熏陶,体验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的乐趣。
3、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是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管理者通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的过程。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为此,我们努力协调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工作中,学校领导首先都能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发挥表率作用,并勤练“内功”,增强活力,树立自身人格魅力。其次都能树立服务意识,想教师所想,尽可能满足教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给每个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感。再次都能以情感人,促进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即使对违规者的处理也能讲究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提高认识,批评能注意方式方法,严而有格,严而有情。(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为了形成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我们连续开展了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借助“办公室的故事”演讲赛、年级组文艺表演等形式,引导鼓励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积极沟通、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同时要求教师要时常反思自己,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谐共处。(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我们大力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务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务必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深入学生中间,增进师生的感情联系,逐步形成亲密无间的情感纽带。班主任更是从班级制度、组织、日常管理与活动、文化建设等人手,改变班级中普遍存在管理由教师主宰,少数学生受重用、大多数被管理的状态,努力实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学生大都能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到校工作、学习,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有强烈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优秀师生群体。
二、多元化、专业化培训,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
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当今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而是成为融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者。为此,我校不断创新教师多元化的培训、评价机制,抓紧、抓实课改教研活动,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锻造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创新多元化培训机制。
创新多元化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我校主要从培训内容、形式、结果运用三方面人手。(1)培训内容上,以师德为上、师能为重。每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方案,狠抓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学习、专题研讨、知识测试、心得交流等途径,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新课程标准》及课改理论文献等。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做到了“两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岗位自学结合、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其次从改变学习作风入手,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杜绝形式主义,结合学校工作重点,选 准突破口,突出实效性,切实将师德教育、师能培训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将培训与关注教师生活结合起来,加强了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贴近了教师生活,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幸福人生,构建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培训模式,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2)培训形式上,以校本培训为主。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的校本培训,一是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稳定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掘已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二是拓展培训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互补性强的培训格局,建立健全教师岗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教师培训、现代技术培训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培训效果的运用上与考核评价挂钩。一是师德培训。在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中,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校本培训。把教师在培训中取得的成绩、证书作为考核教师业绩和评聘职务、晋升工资等重要依据。
2、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
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将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静止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强调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多元化评价,使被评价的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事、学生是教师的工作伙伴,家长是教师工作的外围监督员,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实施多元化评价时,我们还注意以下三点:(1)评价重在促进发展。评价要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咨询信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评价注重主体地位。我们不仅把被评教师看作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通过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3)评价重视个性差异。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重点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课改教研活动促专业发展。
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让教师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在活动中成功。课改之初,我们就形成了一套校本课改教研制度,注重多种方式、多个层次,使不同层面的老师有合适自己的选择。(1)加强集体备课。首先,在备课质量的提高上下工夫。我们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吃透两头、把握三点、做到五备”。即:吃透课标、教材,吃透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学习难点、教材重点和教学起点;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学法)、备教法、备作业练习、备实验及课件。其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二中午12:00~13:00是我校的集体备课日。老师们事先钻研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时,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运用等作中心发言。其他老师作补充发言。通过开展形式新颖、时效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实行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2)聘请专家指导。现代小学数学、语文国标本实验、双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科技教育等是我校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为做到优势更优、特色更明,我们定教师、定时间、定地点、请专家来校进行指导。(例:现代小学数学实验为每周一上午,语文新课程实验为每周三、四上午,英语是每周五上午。)专家来校听课、评课、与实验教师对话,教师们从专家那里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树立了课改必胜的信心。(3)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以师带徒”,学校为2年内的教师安排了一位有教改丰富经验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使青年教师在课改中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同时还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来确保这项制度的落实到位,比如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课、汇报课、精品课展示等活动,既是锻炼和展示青年教师技能的舞台,也是一次难得的互相学习机会。(4)深化校级教学研究。我校确立了“周六新课程研讨活动日”(每月一次),活动前,以课题组(即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磨课。活动时,组织全校教师观摩研讨。(研讨时,先是课题组长分析课题研究现状、再由上课老师进行说课、然后是中心发言人进行评讲、最后是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分析教学得失,探讨教材教法,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课例为载体,对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多维度分析总结案例,引领教师发展。广大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参与活动已由初始的指令性参与到如今的积极主动的自觉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5)加强组内教研活动。每双周三下午4:00-5:00,各个教研组在组内进行教研活动,就本周一名老师上的组内课进行研讨,让执教者先说明设计思路,再让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指出本节课的优点以及不足,对于不足处提出修改意见,供执教教师参考。上课老师把大家的思考和自己的反思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改进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再创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6)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们感到: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学习,则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两训练”。“三有”指有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有学习总结。“两训练”指基本功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训练。
4、以课改课题研究促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一开始,我校课改领导小组就明确提出:“课改工作课题化”、“以科研推动课改”、“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问题解决即科研成果”。我们力求通过抓教科研推动课改实验,真正落实“研、改、教”三位一体,提升课改水平。为了强化学校教研和科研的合力,我们不断调整与完善科研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构建了“三室(教导处、
一、人本化、科学化管理,诠释“学校是生命园地”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一个生命的园地,其间充满生机。也就是说学校应该成为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一个乐园,教师、学生都应该在其中获得一种幸福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有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人本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
1、重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一个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一套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广泛发扬民主,遵循规范性、严肃性、激励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健康成长规律,重新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教职工聘任考核方案》、《教师工作一日常规》、《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等近二十项规章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奖罚分明,调动了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进步的作用。其次,在执行规章制度时,我们坚持以导为主,以约为辅,寓理于情,做好引导工作,不以制度压人,使所有具体工作的管理都充满着人情,使外在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逐步产生教育、认同的作用,最后习惯成自然,内化为人的自觉观念及良好品德和个性。
2、构建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
美丽、洁净的校园是一部思想熏陶的隐性教材。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近三年中,完成了科技教学楼、塑胶操场的建设。同时我们结合实际,利用有限资金,对校园进行了美化、绿化、净化。一是搞好爱国卫生工作,消灭各种卫生死角;二是粉刷了各幢教学楼的内外墙;三是在校园内栽种了各种树木、花卉植物;四是铺设了校园水泥大道;五是改建了学校大门;六是改装了音乐铃声;七是精心布置了英语角、读书长廊;八是增设了一尊“科技之光”雕塑。如今宽敞的操场,红色的教学楼,翠绿的树木,还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五颜六色的鲜花,构就了一幅美丽的校园风景画。在创设校园外部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走进学校各个教室,我们能看到黑板上方张贴着国旗、学风,墙面上有中英文对照的名人名言以及学习园地、雏鹰角等。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科技教室、美术教室等也设计得各具有特色。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也象征着一种不断拼搏奋进的精神。这无疑增强了师生的爱校意识,师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接受了美的熏陶,体验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的乐趣。
3、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是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管理者通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的过程。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为此,我们努力协调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工作中,学校领导首先都能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发挥表率作用,并勤练“内功”,增强活力,树立自身人格魅力。其次都能树立服务意识,想教师所想,尽可能满足教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给每个教师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感。再次都能以情感人,促进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即使对违规者的处理也能讲究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提高认识,批评能注意方式方法,严而有格,严而有情。(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为了形成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我们连续开展了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借助“办公室的故事”演讲赛、年级组文艺表演等形式,引导鼓励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积极沟通、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同时要求教师要时常反思自己,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和谐共处。(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我们大力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务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务必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深入学生中间,增进师生的感情联系,逐步形成亲密无间的情感纽带。班主任更是从班级制度、组织、日常管理与活动、文化建设等人手,改变班级中普遍存在管理由教师主宰,少数学生受重用、大多数被管理的状态,努力实现“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学生大都能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到校工作、学习,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有强烈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优秀师生群体。
二、多元化、专业化培训,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
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当今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而是成为融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者。为此,我校不断创新教师多元化的培训、评价机制,抓紧、抓实课改教研活动,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锻造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创新多元化培训机制。
创新多元化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我校主要从培训内容、形式、结果运用三方面人手。(1)培训内容上,以师德为上、师能为重。每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方案,狠抓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学习、专题研讨、知识测试、心得交流等途径,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新课程标准》及课改理论文献等。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做到了“两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岗位自学结合、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其次从改变学习作风入手,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杜绝形式主义,结合学校工作重点,选 准突破口,突出实效性,切实将师德教育、师能培训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将培训与关注教师生活结合起来,加强了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贴近了教师生活,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幸福人生,构建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培训模式,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2)培训形式上,以校本培训为主。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的校本培训,一是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把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稳定放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掘已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二是拓展培训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互补性强的培训格局,建立健全教师岗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教师培训、现代技术培训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培训效果的运用上与考核评价挂钩。一是师德培训。在教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中,对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校本培训。把教师在培训中取得的成绩、证书作为考核教师业绩和评聘职务、晋升工资等重要依据。
2、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
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将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静止性评价转化为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强调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多元化评价,使被评价的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事、学生是教师的工作伙伴,家长是教师工作的外围监督员,他们不但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对教师的改进、提高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实施多元化评价时,我们还注意以下三点:(1)评价重在促进发展。评价要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咨询信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评价注重主体地位。我们不仅把被评教师看作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通过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3)评价重视个性差异。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重点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以课改教研活动促专业发展。
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让教师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在活动中成功。课改之初,我们就形成了一套校本课改教研制度,注重多种方式、多个层次,使不同层面的老师有合适自己的选择。(1)加强集体备课。首先,在备课质量的提高上下工夫。我们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吃透两头、把握三点、做到五备”。即:吃透课标、教材,吃透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学习难点、教材重点和教学起点;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学法)、备教法、备作业练习、备实验及课件。其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二中午12:00~13:00是我校的集体备课日。老师们事先钻研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时,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运用等作中心发言。其他老师作补充发言。通过开展形式新颖、时效性强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实行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2)聘请专家指导。现代小学数学、语文国标本实验、双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科技教育等是我校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为做到优势更优、特色更明,我们定教师、定时间、定地点、请专家来校进行指导。(例:现代小学数学实验为每周一上午,语文新课程实验为每周三、四上午,英语是每周五上午。)专家来校听课、评课、与实验教师对话,教师们从专家那里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树立了课改必胜的信心。(3)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以师带徒”,学校为2年内的教师安排了一位有教改丰富经验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指导教师,结成对子,使青年教师在课改中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同时还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来确保这项制度的落实到位,比如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课、汇报课、精品课展示等活动,既是锻炼和展示青年教师技能的舞台,也是一次难得的互相学习机会。(4)深化校级教学研究。我校确立了“周六新课程研讨活动日”(每月一次),活动前,以课题组(即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磨课。活动时,组织全校教师观摩研讨。(研讨时,先是课题组长分析课题研究现状、再由上课老师进行说课、然后是中心发言人进行评讲、最后是听课老师进行评课),分析教学得失,探讨教材教法,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课例为载体,对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多维度分析总结案例,引领教师发展。广大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参与活动已由初始的指令性参与到如今的积极主动的自觉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5)加强组内教研活动。每双周三下午4:00-5:00,各个教研组在组内进行教研活动,就本周一名老师上的组内课进行研讨,让执教者先说明设计思路,再让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指出本节课的优点以及不足,对于不足处提出修改意见,供执教教师参考。上课老师把大家的思考和自己的反思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改进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再创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6)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们感到: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参加培训固然重要,而自我学习,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学习,则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有”“两训练”。“三有”指有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有学习总结。“两训练”指基本功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训练。
4、以课改课题研究促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一开始,我校课改领导小组就明确提出:“课改工作课题化”、“以科研推动课改”、“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问题解决即科研成果”。我们力求通过抓教科研推动课改实验,真正落实“研、改、教”三位一体,提升课改水平。为了强化学校教研和科研的合力,我们不断调整与完善科研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构建了“三室(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