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的多义现象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义词的阐释绝非同一个语音形式对应几个不同意义这样简单,多义词是自然语言中最重要的语义特征。本论文对俄语多义词进行研究,对多义现象的定义、特征、多义词的语义结构、词义的语境制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综合阐述,并且剖析了这一自然语言最重要的语义特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对多义词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系统总结了多义词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中以具体实例解析了多义词的语义结构。
【关键词】俄语 多义词 语义结构 语境
一、多义词及其特征
1.多义词
在汉语中,多义词的定义为: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
在俄语中,多义词的定义不尽相同。语言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的,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词的意义由单义向多义发展可以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用知识的无限性与语言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用必须限制词的总量的客观需要、用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概括能力、用促进语言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等诸多原因来解释。然而,这些因素仅仅是多义词产生和发展的外因,它们还不能解决与多义词的本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将多义词的定义列举几条:
(1)多义现象是一个词有两个或更多明显区别意义的词的同一现象。
(2)词的多义性是词可以同时具有不同意义的能力。
(3)一个词可以用于不同意义的特点叫作多义性。
(4)多义词是词同时具有几个意义(义位)或者从另一方面说——揭示几个互相联系的词汇——语义变体的能力。
(5)多义词是意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微系统。
(6)词汇多义性是一个词用于表示现实中不同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2.多义词的特征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概括性。词的多义性是与人类的思维特点密切相关的语义范畴。一个词表达多个意义的能力是由思维本身的特点——概括性,也就是人能在一个词中概括周围世界的能力决定的,这也是多义性不容否认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义词的概括性表现在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中可以包含差别可能极大的不同类事物、现象的特征,而这些意义又通过一定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离散性。多义概念建立于对意义的离散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承认多义词存在的前提之一,是一个词在现实中的大量用法可以划归不同的意义。多义词意义的离散性原则被认为是确定其寓意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意义的离散性程度在词典描写时被过于夸大,认知语义学更是认为意义间并没有明确界限,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正是它使词典中的义项划分成为可能。
(3)语境制约性。如前所述,语境是多义词的意义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语境可以根据其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语义研究中的语境(或者说上下文)通常是指“足以用来确定某个词的词汇——语义变体具体意义的语言条件,具体地说,就是能起到区分、确定词义作用的一定语段。”多义词的各个意义是互相关联的,每個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因而多义词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多义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问题,就是其语境制约性。
(4)规律性。研究表明,大多数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从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角度,还是从隐喻、换喻、提喻方面,亦或从转义的类型、模式领域对多义的探讨,都正是为了揭示多义词内部存在的这种规律性。
(5)民族性。思维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对所有语言都是大致相同的,这是语言共性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同样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不同的语言中会形成不尽相同的世界图景,换言之,不同语言常常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反映周围世界,这又是语言的民族性存在的理由。就多义词而言,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所指相同的词的不同转义派生特点恰恰凸显了语言的民族性,意义在一个词的范围内结合的性质以及该词各个意义间关系的类别在不同语言中常常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词的词汇多义性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各民族词汇组成的独特性”。
二、多义词的语义结构
1.概说
词汇语义学中对“词的语义结构”的理解中有一种是:指一个词所包含的所有词汇——语义变体构成的层级结构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义词的语义结构。
2.不同的语义结构
对多义词语义结构进行的另一种解释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存在三种关系:交叉,包含和语义同音。其中,如果在多义词的语义结构中存在所有意义共有的语义成分,这个成分是共同的语义轴心或所指的共同特征,或者是共同意义、常体意义。
多义词内部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词的各个意义顺次连接,共同成分只存在于相邻的各个意义之间,此时自然不能说所有意义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成素,更不用说共同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吴哲:《现代俄语词汇多义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关键词】俄语 多义词 语义结构 语境
一、多义词及其特征
1.多义词
在汉语中,多义词的定义为: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
在俄语中,多义词的定义不尽相同。语言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的,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词的意义由单义向多义发展可以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用知识的无限性与语言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用必须限制词的总量的客观需要、用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概括能力、用促进语言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等诸多原因来解释。然而,这些因素仅仅是多义词产生和发展的外因,它们还不能解决与多义词的本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将多义词的定义列举几条:
(1)多义现象是一个词有两个或更多明显区别意义的词的同一现象。
(2)词的多义性是词可以同时具有不同意义的能力。
(3)一个词可以用于不同意义的特点叫作多义性。
(4)多义词是词同时具有几个意义(义位)或者从另一方面说——揭示几个互相联系的词汇——语义变体的能力。
(5)多义词是意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微系统。
(6)词汇多义性是一个词用于表示现实中不同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2.多义词的特征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概括性。词的多义性是与人类的思维特点密切相关的语义范畴。一个词表达多个意义的能力是由思维本身的特点——概括性,也就是人能在一个词中概括周围世界的能力决定的,这也是多义性不容否认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义词的概括性表现在一个词的各个意义中可以包含差别可能极大的不同类事物、现象的特征,而这些意义又通过一定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离散性。多义概念建立于对意义的离散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承认多义词存在的前提之一,是一个词在现实中的大量用法可以划归不同的意义。多义词意义的离散性原则被认为是确定其寓意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意义的离散性程度在词典描写时被过于夸大,认知语义学更是认为意义间并没有明确界限,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正是它使词典中的义项划分成为可能。
(3)语境制约性。如前所述,语境是多义词的意义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语境可以根据其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语义研究中的语境(或者说上下文)通常是指“足以用来确定某个词的词汇——语义变体具体意义的语言条件,具体地说,就是能起到区分、确定词义作用的一定语段。”多义词的各个意义是互相关联的,每個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因而多义词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多义研究中必然要涉及的问题,就是其语境制约性。
(4)规律性。研究表明,大多数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从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角度,还是从隐喻、换喻、提喻方面,亦或从转义的类型、模式领域对多义的探讨,都正是为了揭示多义词内部存在的这种规律性。
(5)民族性。思维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对所有语言都是大致相同的,这是语言共性存在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同样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不同的语言中会形成不尽相同的世界图景,换言之,不同语言常常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反映周围世界,这又是语言的民族性存在的理由。就多义词而言,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形成的所指相同的词的不同转义派生特点恰恰凸显了语言的民族性,意义在一个词的范围内结合的性质以及该词各个意义间关系的类别在不同语言中常常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词的词汇多义性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各民族词汇组成的独特性”。
二、多义词的语义结构
1.概说
词汇语义学中对“词的语义结构”的理解中有一种是:指一个词所包含的所有词汇——语义变体构成的层级结构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义词的语义结构。
2.不同的语义结构
对多义词语义结构进行的另一种解释是,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存在三种关系:交叉,包含和语义同音。其中,如果在多义词的语义结构中存在所有意义共有的语义成分,这个成分是共同的语义轴心或所指的共同特征,或者是共同意义、常体意义。
多义词内部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词的各个意义顺次连接,共同成分只存在于相邻的各个意义之间,此时自然不能说所有意义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成素,更不用说共同意义了。
参考文献:
1.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吴哲:《现代俄语词汇多义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