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握好学生思想政治的风向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不断在常学常新中提升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各国主流价值观碰撞的产物。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力军,在国内外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設,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质量,开设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课程育人作用优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发挥其先导性作用,帮助我国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
二、高校课程思政推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二、缺乏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三、校地共建项目系统化、层次化、规范化不足。
三、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工作措施
(一)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专业课教学不足,严格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制度,避免形式主义现象发生,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建立完整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学校层面需要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纳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充分凸显其价值引领作用。其次建立健全教师思政考核、职称考核、薪酬分配等相关机制,严格执行这项制度,教师如果年度考核不合格,将受到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待遇降低等相关处分。在学生层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总结考核等三种方式结合的考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德育水平、思想行为、社会实践表现。其次做好思政教学课程考核方案,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评的相关制度,教师根据线上教学和线上考核的特点,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的线上考勤、课堂提问、互动讨论、作业、测验、阶段考试等各种过程性评价数据和学生学习记录,合理设计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在30%—60%之间。
(二)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实践、课程合作等双向服务合作关系,聘请专业团队到学校授课开展课程思政。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理论”,建设叙事性教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多种形式相结合引领学生体验红色文化,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刻阐释好课程思政理论知识,规划好课程实践教学,打造好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是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伟人的故事等,小故事大主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课程叙事性教学,针对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专业特点,真正在专业课程中发挥思政元素,激励学生成长,达到人才培养要求[2]。
(三)加强专业类教师与思政类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建立好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专业教师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整合在课程思政辅助罗盘的六个方位上,分成思政指标点,通过包含有绪论、课程组织与技术脉络、专业术语与行业规范、技术知识点、热点及走势等触点的指针来扫描罗盘,全方位梳理查找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3]。
(四)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多角度全方位关注学生思想,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思维,拓宽途径,加大对学生思政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4]。注重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讨论与交流平台,解决学生现实问题,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实际效果。
做好学生的帮扶工作,网络时代的巨大变革伴随着这一代学生的成长。学生之间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基于“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校办学宗旨,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好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评价标准,保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教学目标。
(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以高校为主体,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改革是立体式、全方位的,推进改革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统筹全局,围绕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一条主线,通过先进的指导理念、合理的顶层设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课程教学建设,线下录制好示范课程后,进行线上推广,普及更多学生[5]。
四、总结
拓宽课程建设思路,搭建思政育人平台,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坚持“走出去”的发展理念,成为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并基于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金虎成.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
[2]詹忠根,陈璐.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文教资料期刊,2019.
[3] 陈海生.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现代新闻传媒下的创新 [J].文理导航,2017.
[4] 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简介:缪航(1992年3月—)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各国主流价值观碰撞的产物。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力军,在国内外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之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設,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质量,开设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课程育人作用优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发挥其先导性作用,帮助我国教育早日实现现代化。
二、高校课程思政推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二、缺乏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三、校地共建项目系统化、层次化、规范化不足。
三、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工作措施
(一)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专业课教学不足,严格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制度,避免形式主义现象发生,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建立完整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学校层面需要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纳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考核体系之中,充分凸显其价值引领作用。其次建立健全教师思政考核、职称考核、薪酬分配等相关机制,严格执行这项制度,教师如果年度考核不合格,将受到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待遇降低等相关处分。在学生层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总结考核等三种方式结合的考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德育水平、思想行为、社会实践表现。其次做好思政教学课程考核方案,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评的相关制度,教师根据线上教学和线上考核的特点,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的线上考勤、课堂提问、互动讨论、作业、测验、阶段考试等各种过程性评价数据和学生学习记录,合理设计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在30%—60%之间。
(二)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实践、课程合作等双向服务合作关系,聘请专业团队到学校授课开展课程思政。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依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理论”,建设叙事性教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多种形式相结合引领学生体验红色文化,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刻阐释好课程思政理论知识,规划好课程实践教学,打造好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是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伟人的故事等,小故事大主题、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课程叙事性教学,针对学生身边的故事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专业特点,真正在专业课程中发挥思政元素,激励学生成长,达到人才培养要求[2]。
(三)加强专业类教师与思政类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建立好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专业教师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整合在课程思政辅助罗盘的六个方位上,分成思政指标点,通过包含有绪论、课程组织与技术脉络、专业术语与行业规范、技术知识点、热点及走势等触点的指针来扫描罗盘,全方位梳理查找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3]。
(四)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多角度全方位关注学生思想,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思维,拓宽途径,加大对学生思政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4]。注重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讨论与交流平台,解决学生现实问题,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实际效果。
做好学生的帮扶工作,网络时代的巨大变革伴随着这一代学生的成长。学生之间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基于“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校办学宗旨,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好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评价标准,保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教学目标。
(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以高校为主体,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课程思政改革是立体式、全方位的,推进改革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统筹全局,围绕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一条主线,通过先进的指导理念、合理的顶层设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新媒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课程教学建设,线下录制好示范课程后,进行线上推广,普及更多学生[5]。
四、总结
拓宽课程建设思路,搭建思政育人平台,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坚持“走出去”的发展理念,成为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并基于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金虎成.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
[2]詹忠根,陈璐.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文教资料期刊,2019.
[3] 陈海生.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现代新闻传媒下的创新 [J].文理导航,2017.
[4] 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简介:缪航(1992年3月—)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