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兰香,1945年2月出生,祖籍南昌。1958年在南昌制线厂当童工,1961年8月下放到鹰潭,11月进鹰潭橡胶厂当工人,1988年入党。
曾广文,出生于1941年4月,贵溪余家乡人。1960年进鹰潭镇人民医院,先后从事针灸、矫外、普外科工作。鹰潭市农工党党员。
懵懂时登上爱船
杨兰香的姑姑与曾广文的姐姐居住在鹰潭赵家弄门对门。1963年柳絮飘飞的时节,经两人的姑姑与姐姐牵线搭桥,杨兰香与曾广文相识了。“那年我才18岁,懵懵懂懂的,初次见面还没仔细看清他长相好不好,更不知道找老公干什么。”杨兰香说,“以后见面少,也不好意思牵手,连名字都不敢叫,只是‘喂!’‘嘿!’我们结婚时没钱照相,更没钱买布做衣服,只摆了两桌酒席,客人都是亲戚。”
转眼到了1964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1966年、1969年,大儿子和小儿子又相继来到人世。
两人那时的工资都很低,只能省吃俭用喂养三个子女。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夫妻相濡以沫,家庭其乐融融。
杨兰香是急性子,很爽快,在制鞋车间工作很卖力,经常加班加点,总是跑回家吃了饭就走,家务活基本都由曾广文承担:买菜、烧饭、洗衣……曾广文性情温和,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工作不逞强,学历低不自卑,领导交办的事会踏踏实实做好。他忙家务活从无怨言,杨兰香对此心中充满了愧疚。
大女儿毕业了,可以照看家了。这年9月,曾广文与杨兰香请假半个月出门去旅游。
在北京足足玩了一周。杨兰香很想尝尝北京烤鸭的味道,但曾广文不舍得买。游上海,东方明珠门票60元一张,曾广文说“买不到门票”。杨兰香说:“那不是在排队卖票呀!”其实,杨兰香明白曾广文的意图。她故意问:“你不遗憾呀?”曾广文就以笑眯眯回应。杨兰香说:“他管家,会算账。跟他出去不要想吃好东西,玩不到好景点。”
这次“遗憾旅游”半月,成了杨兰香幸福愉快的记忆。她总是这样想:以后还有机会。但,机会会来吗?
丈夫大病接二连三
曾广文爱好运动,尤其喜欢篮球,身体一直很棒,伤风感冒都很少得。
1993年,曾广文右腿疼痛,从医院走到东湖都要歇息两次。他怀疑是打篮球扭伤了,或许运动时被人撞到,时间久了成了内伤。拍片检查发现“右腿股骨头坏死”。他请盲医按摩了半年多仍不见好转,以后行动很是吃力。
1996年8月,曾广文到体育广场晨练,突然间眼前就一片漆黑了。经眼科大夫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落”。于是,杨兰香马上陪曾广文赴上海做了“视网膜复位”手术。
祸不单行。1998年5月的一天,曾广文又患上了脑梗塞。在曾广文住院的20多个日日夜夜,杨兰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从此,曾广文的言语行动没有以往流利灵活了。但夫妻仍可以携手逛逛街,这让杨兰香仍然感到幸福。
“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
1999年7月8日,这是杨兰香黑色记忆的日子。
早上,曾广文又出去锻炼,走到体育广场时,头发昏,腿站不住了。晨练的同事傅绍玲马上拨打120将曾广文送到医院。杨兰香闻讯后火速赶到了急诊室。曾广文已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拍片检查,发现脑部大出血。医生说,这种病来势凶险,短时内会造成智障、偏瘫、全瘫、丧失记忆和言行,甚至危及生命。
曾广文住院半月仍处在危险期。杨兰香始终守护在他身边:擦脸、擦身、按摩、处理大小便。曾广文43天没进食,全靠输液维持,已瘦成一层皮。杨兰香也没睡好,吃不进,加上精神压抑,十分劳累,也瘦成了皮包骨头。
43天后曾广文出院回家。杨兰香怕丈夫“会怎么样”,叫儿子请假一周,天天扶曾广文在房内走走。儿子回去上班了,杨兰香就独自一人承担起了服侍任务。
曾广文自从生病后,精神十分痛苦,脾气异常暴躁,稍不如意就怒斥妻子。杨兰香总是宽容以对。曾广文常常睡不着,杨兰香就扶他坐在阳台看看星空皎月,陪他说话解闷,有时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那年月,夫妻俩工资都很低,两人月收入不足1100元。杨兰香很节俭:不穿新衣、不买水果、不购时令蔬菜。但为了丈夫治病,却舍得花钱。
医生说“荣兴胶囊”疗效好,杨兰香便托人到余江药店购买,每条10盒1360元,一盒只能服用4天。听说这药南昌便宜,每条仅920元,她一条条购进。曾广文服用了7个月仍不见效。
杨兰香从电视广告中看到“脑复康”药水好,于是她不顾每盒1900元的价格,立马买回来,可是半年过去了,曾广文也没见“复康”。
曾广文脑出血已压迫语言和运动神经,脑子清醒,但不会说话、不能行走,只会摇手、摆手回答对错。
为了给丈夫疏通经络,杨兰香请人扎针灸、盲医按摩都试过;花680元购进利德治疗仪,用磁性刺激麻木部位。
曾广文长年卧床,天热容易长褥疮,杨兰香天天给他按摩,或搽湿润膏。当听说“热天睡气垫不会生褥疮”时,杨兰香便马上花980元买了一床。用了两三年坏了,她又花800多元买了一床,让曾广文平安度过了一个个暑期。
曾广文因为面部麻木,已失去咀嚼功能,口水都不会咽,有痰就会呛着,吃东西成了个大问题。
开始,杨兰香天天用陶瓷磨钵磨米糊,放点碎茶叶烧热喂给丈夫吃。而自己没时间、没心情买菜炒菜,天天吃馒头、方便面。
八九个月后,杨兰香又让曾广文改吃自创的“烂饭”:1斤米、1瓶冷水,先用高压锅烧,待冒气后再焖5分钟,之后倒进紫砂锅煮,就成“烂饭”了。
由于长期吃米糊、烂饭,缺乏营养,曾广文抬头都没劲。于是杨兰香又想方设法为丈夫增加营养:早上或煮面条、或磨豆浆、或泡麦片,还订了一份鲜奶;听说鹌鹑蛋营养价值高,又不腥,杨兰香每早就煮好三个剥壳喂给丈夫吃;中晚餐烧里脊肉饼汤、鳊鱼肉汤等。
杨兰香平时特别注意买一些滑性食物,如芋头、金针菇帽、红薯粉皮等,到了嘴里就会“溜”下喉;买没刺的黄鱼,不伤及口腔。
经杨兰香精心调养,曾广文身体逐渐好起来了,脸色红润有光泽,头发乌黑发亮,体重由50余公斤猛增到85公斤。杨兰香心情好时,会捏捏他脸上的赘肉说:“你这个人死摆脸,吃了睡,睡了吃,肉不晓得长了几多。”曾广文这时就像顽童似的憨笑着。
照顾丈夫最难的还是两件事:一是没有帮手,搬抬困难;二是睡不好觉。
曾广文睡觉起床、坐上轮椅、大小便等日常行动,都要靠杨兰香一个人来完成。杨兰香很理解晚辈,疼爱子女,不愿给他们添麻烦。她说:“他们都有家,大人肯来,小孩肯不肯?老公来了,老婆做家务累不累?照顾老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是要长期坚持。只有靠我了,我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杨兰香抱曾广文上轮椅时,因臀部没有对准座位,有两次曾广文滑溜到地上,她就只有赶紧楼上楼下呼唤邻居来帮忙。
在杨兰香的精心呵护下,曾广文生活很有规律:6:00~7:00起床,上轮椅马桶解手、洗漱、吃早餐;8:00~9:30坐阳台,排尿、喂药后,上床睡到11:30;起床排尿、看电视,12:00吃中饭;13:00~15:30午休,起床排尿又坐阳台;17:00~17:30看电视,18:00吃晚餐;18:20全身按摩;19:30~23:00看电视,之后分别睡到2:00、4:00,要醒来两次解手。曾广文内急时会发出“唔呀唔呀”的声音。曾广文的生活规律,留给杨兰香的空间和睡眠就很少了:夏季每天出门买菜一次,冬天就三四天上一次菜场。每次出门最多个把小时,有时碰见熟人说了几句话,稍耽搁了一会儿,老曾就会拼命撞击床沿。曾广文白天睡觉多,晚上精神好;杨兰香白天要买菜、烧饭、洗衣、熬药、按摩等,没有时间休息,晚上还要起床几次帮助曾广文解手,所以很难踏实睡上一觉。因长期缺乏营养,杨兰香瘦成了一层皮。于是,她就每天米酒冲蛋催胖。时间久了,杨兰香感觉口渴、腰痛、四肢麻木,原来血糖高了。
杨兰香长期缺睡眠,肝火上冒,眼睛发花,牙痛开始了。“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她常常痛得想哭,眼泪直流。后来,牙床摇动进度加快。拔牙痛,不拔也痛。她只有隔三岔五一次拔两颗、三颗。前面请牙科医生拔,后来自己用手拔过六颗。因为血管脆,口腔常常流血或吐血块。一年功夫,她的腮部就瘪了。现在牙床残存上牙四颗、下牙两颗,还东倒西歪的,咀嚼困难,吃馒头都要沾水。
十年中,她记得睡得最好最香的仅有两次。长期的疲劳和精神紧张,杨兰香头发全白了。好在小时候吃苦多,身体底子好,上班干活多,因此没有倒过床。她说:“这是老天爷在照看我!”
自从曾广文瘫痪后,杨兰香两次请过理发师来家里,很麻烦。为此,杨兰香买了推子、梳子和剪刀,每隔20来天给曾广文理发一次。
鹰潭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恩福每年春节前来看望,每次都称杨兰香是“传统美德的模范”,邻居袁美琴夸她“真伟大”,知情的橡胶厂的同事说杨兰香:“受苦受累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真了不起!”而三个儿女都认为“母亲无私”。
忠贞表白
笔者问杨兰香:“十年来你想过放弃吗?”
杨兰香回答:“他刚瘫痪时我才55岁。如果有花花肠子就会离开他。我十几岁跟着他。他脾气好,家务事能做,也不会乱用钱。以前我没买过菜、没操过心。现在他困难了,若甩掉他,良心上说不过去。”
“你有什么愿望吗?”笔者问。
杨兰香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不要人喂饭,能站起来,能走路。两个人拉拉手上街走走,在馆子店吃吃饭,什么都不求了。现在出门一个来小时就要赶快回家,连公园都难得去。”
生活的磨难让杨兰香感悟到:工资低一点,生活困难一点都无所谓,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生病,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
和笔者谈话间,曾广文要起床了。杨兰香掀开被子,站到左边床沿,将笔直躺在床上的曾广文扶拖靠近床头,把棉衣袖套进他左手臂,又转身到右床边套进他右手臂,接着又给穿上棉裤;然后杨兰香推来轮椅靠牢墙壁,再用力把曾广文抱上轮椅,再抱腰挪动臀部靠紧后座坐实,推进卫生间;最后用梳子帮他梳好头发,戴上鸭舌呢绒帽,推到阳台上看风景。
此时,杨兰香对曾广文说:“不生病的人照顾病人会累死。你这个样子保姆都难请到,万一我走了,谁来照顾你?”曾广文即抬右手在脖子上“拉锯”几下(示意一块走),杨兰香顿时泪水盈眶……
责编/晓辉
曾广文,出生于1941年4月,贵溪余家乡人。1960年进鹰潭镇人民医院,先后从事针灸、矫外、普外科工作。鹰潭市农工党党员。
懵懂时登上爱船
杨兰香的姑姑与曾广文的姐姐居住在鹰潭赵家弄门对门。1963年柳絮飘飞的时节,经两人的姑姑与姐姐牵线搭桥,杨兰香与曾广文相识了。“那年我才18岁,懵懵懂懂的,初次见面还没仔细看清他长相好不好,更不知道找老公干什么。”杨兰香说,“以后见面少,也不好意思牵手,连名字都不敢叫,只是‘喂!’‘嘿!’我们结婚时没钱照相,更没钱买布做衣服,只摆了两桌酒席,客人都是亲戚。”
转眼到了1964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1966年、1969年,大儿子和小儿子又相继来到人世。
两人那时的工资都很低,只能省吃俭用喂养三个子女。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夫妻相濡以沫,家庭其乐融融。
杨兰香是急性子,很爽快,在制鞋车间工作很卖力,经常加班加点,总是跑回家吃了饭就走,家务活基本都由曾广文承担:买菜、烧饭、洗衣……曾广文性情温和,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工作不逞强,学历低不自卑,领导交办的事会踏踏实实做好。他忙家务活从无怨言,杨兰香对此心中充满了愧疚。
大女儿毕业了,可以照看家了。这年9月,曾广文与杨兰香请假半个月出门去旅游。
在北京足足玩了一周。杨兰香很想尝尝北京烤鸭的味道,但曾广文不舍得买。游上海,东方明珠门票60元一张,曾广文说“买不到门票”。杨兰香说:“那不是在排队卖票呀!”其实,杨兰香明白曾广文的意图。她故意问:“你不遗憾呀?”曾广文就以笑眯眯回应。杨兰香说:“他管家,会算账。跟他出去不要想吃好东西,玩不到好景点。”
这次“遗憾旅游”半月,成了杨兰香幸福愉快的记忆。她总是这样想:以后还有机会。但,机会会来吗?
丈夫大病接二连三
曾广文爱好运动,尤其喜欢篮球,身体一直很棒,伤风感冒都很少得。
1993年,曾广文右腿疼痛,从医院走到东湖都要歇息两次。他怀疑是打篮球扭伤了,或许运动时被人撞到,时间久了成了内伤。拍片检查发现“右腿股骨头坏死”。他请盲医按摩了半年多仍不见好转,以后行动很是吃力。
1996年8月,曾广文到体育广场晨练,突然间眼前就一片漆黑了。经眼科大夫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落”。于是,杨兰香马上陪曾广文赴上海做了“视网膜复位”手术。
祸不单行。1998年5月的一天,曾广文又患上了脑梗塞。在曾广文住院的20多个日日夜夜,杨兰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从此,曾广文的言语行动没有以往流利灵活了。但夫妻仍可以携手逛逛街,这让杨兰香仍然感到幸福。
“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
1999年7月8日,这是杨兰香黑色记忆的日子。
早上,曾广文又出去锻炼,走到体育广场时,头发昏,腿站不住了。晨练的同事傅绍玲马上拨打120将曾广文送到医院。杨兰香闻讯后火速赶到了急诊室。曾广文已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拍片检查,发现脑部大出血。医生说,这种病来势凶险,短时内会造成智障、偏瘫、全瘫、丧失记忆和言行,甚至危及生命。
曾广文住院半月仍处在危险期。杨兰香始终守护在他身边:擦脸、擦身、按摩、处理大小便。曾广文43天没进食,全靠输液维持,已瘦成一层皮。杨兰香也没睡好,吃不进,加上精神压抑,十分劳累,也瘦成了皮包骨头。
43天后曾广文出院回家。杨兰香怕丈夫“会怎么样”,叫儿子请假一周,天天扶曾广文在房内走走。儿子回去上班了,杨兰香就独自一人承担起了服侍任务。
曾广文自从生病后,精神十分痛苦,脾气异常暴躁,稍不如意就怒斥妻子。杨兰香总是宽容以对。曾广文常常睡不着,杨兰香就扶他坐在阳台看看星空皎月,陪他说话解闷,有时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那年月,夫妻俩工资都很低,两人月收入不足1100元。杨兰香很节俭:不穿新衣、不买水果、不购时令蔬菜。但为了丈夫治病,却舍得花钱。
医生说“荣兴胶囊”疗效好,杨兰香便托人到余江药店购买,每条10盒1360元,一盒只能服用4天。听说这药南昌便宜,每条仅920元,她一条条购进。曾广文服用了7个月仍不见效。
杨兰香从电视广告中看到“脑复康”药水好,于是她不顾每盒1900元的价格,立马买回来,可是半年过去了,曾广文也没见“复康”。
曾广文脑出血已压迫语言和运动神经,脑子清醒,但不会说话、不能行走,只会摇手、摆手回答对错。
为了给丈夫疏通经络,杨兰香请人扎针灸、盲医按摩都试过;花680元购进利德治疗仪,用磁性刺激麻木部位。
曾广文长年卧床,天热容易长褥疮,杨兰香天天给他按摩,或搽湿润膏。当听说“热天睡气垫不会生褥疮”时,杨兰香便马上花980元买了一床。用了两三年坏了,她又花800多元买了一床,让曾广文平安度过了一个个暑期。
曾广文因为面部麻木,已失去咀嚼功能,口水都不会咽,有痰就会呛着,吃东西成了个大问题。
开始,杨兰香天天用陶瓷磨钵磨米糊,放点碎茶叶烧热喂给丈夫吃。而自己没时间、没心情买菜炒菜,天天吃馒头、方便面。
八九个月后,杨兰香又让曾广文改吃自创的“烂饭”:1斤米、1瓶冷水,先用高压锅烧,待冒气后再焖5分钟,之后倒进紫砂锅煮,就成“烂饭”了。
由于长期吃米糊、烂饭,缺乏营养,曾广文抬头都没劲。于是杨兰香又想方设法为丈夫增加营养:早上或煮面条、或磨豆浆、或泡麦片,还订了一份鲜奶;听说鹌鹑蛋营养价值高,又不腥,杨兰香每早就煮好三个剥壳喂给丈夫吃;中晚餐烧里脊肉饼汤、鳊鱼肉汤等。
杨兰香平时特别注意买一些滑性食物,如芋头、金针菇帽、红薯粉皮等,到了嘴里就会“溜”下喉;买没刺的黄鱼,不伤及口腔。
经杨兰香精心调养,曾广文身体逐渐好起来了,脸色红润有光泽,头发乌黑发亮,体重由50余公斤猛增到85公斤。杨兰香心情好时,会捏捏他脸上的赘肉说:“你这个人死摆脸,吃了睡,睡了吃,肉不晓得长了几多。”曾广文这时就像顽童似的憨笑着。
照顾丈夫最难的还是两件事:一是没有帮手,搬抬困难;二是睡不好觉。
曾广文睡觉起床、坐上轮椅、大小便等日常行动,都要靠杨兰香一个人来完成。杨兰香很理解晚辈,疼爱子女,不愿给他们添麻烦。她说:“他们都有家,大人肯来,小孩肯不肯?老公来了,老婆做家务累不累?照顾老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是要长期坚持。只有靠我了,我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杨兰香抱曾广文上轮椅时,因臀部没有对准座位,有两次曾广文滑溜到地上,她就只有赶紧楼上楼下呼唤邻居来帮忙。
在杨兰香的精心呵护下,曾广文生活很有规律:6:00~7:00起床,上轮椅马桶解手、洗漱、吃早餐;8:00~9:30坐阳台,排尿、喂药后,上床睡到11:30;起床排尿、看电视,12:00吃中饭;13:00~15:30午休,起床排尿又坐阳台;17:00~17:30看电视,18:00吃晚餐;18:20全身按摩;19:30~23:00看电视,之后分别睡到2:00、4:00,要醒来两次解手。曾广文内急时会发出“唔呀唔呀”的声音。曾广文的生活规律,留给杨兰香的空间和睡眠就很少了:夏季每天出门买菜一次,冬天就三四天上一次菜场。每次出门最多个把小时,有时碰见熟人说了几句话,稍耽搁了一会儿,老曾就会拼命撞击床沿。曾广文白天睡觉多,晚上精神好;杨兰香白天要买菜、烧饭、洗衣、熬药、按摩等,没有时间休息,晚上还要起床几次帮助曾广文解手,所以很难踏实睡上一觉。因长期缺乏营养,杨兰香瘦成了一层皮。于是,她就每天米酒冲蛋催胖。时间久了,杨兰香感觉口渴、腰痛、四肢麻木,原来血糖高了。
杨兰香长期缺睡眠,肝火上冒,眼睛发花,牙痛开始了。“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她常常痛得想哭,眼泪直流。后来,牙床摇动进度加快。拔牙痛,不拔也痛。她只有隔三岔五一次拔两颗、三颗。前面请牙科医生拔,后来自己用手拔过六颗。因为血管脆,口腔常常流血或吐血块。一年功夫,她的腮部就瘪了。现在牙床残存上牙四颗、下牙两颗,还东倒西歪的,咀嚼困难,吃馒头都要沾水。
十年中,她记得睡得最好最香的仅有两次。长期的疲劳和精神紧张,杨兰香头发全白了。好在小时候吃苦多,身体底子好,上班干活多,因此没有倒过床。她说:“这是老天爷在照看我!”
自从曾广文瘫痪后,杨兰香两次请过理发师来家里,很麻烦。为此,杨兰香买了推子、梳子和剪刀,每隔20来天给曾广文理发一次。
鹰潭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恩福每年春节前来看望,每次都称杨兰香是“传统美德的模范”,邻居袁美琴夸她“真伟大”,知情的橡胶厂的同事说杨兰香:“受苦受累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真了不起!”而三个儿女都认为“母亲无私”。
忠贞表白
笔者问杨兰香:“十年来你想过放弃吗?”
杨兰香回答:“他刚瘫痪时我才55岁。如果有花花肠子就会离开他。我十几岁跟着他。他脾气好,家务事能做,也不会乱用钱。以前我没买过菜、没操过心。现在他困难了,若甩掉他,良心上说不过去。”
“你有什么愿望吗?”笔者问。
杨兰香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不要人喂饭,能站起来,能走路。两个人拉拉手上街走走,在馆子店吃吃饭,什么都不求了。现在出门一个来小时就要赶快回家,连公园都难得去。”
生活的磨难让杨兰香感悟到:工资低一点,生活困难一点都无所谓,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生病,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
和笔者谈话间,曾广文要起床了。杨兰香掀开被子,站到左边床沿,将笔直躺在床上的曾广文扶拖靠近床头,把棉衣袖套进他左手臂,又转身到右床边套进他右手臂,接着又给穿上棉裤;然后杨兰香推来轮椅靠牢墙壁,再用力把曾广文抱上轮椅,再抱腰挪动臀部靠紧后座坐实,推进卫生间;最后用梳子帮他梳好头发,戴上鸭舌呢绒帽,推到阳台上看风景。
此时,杨兰香对曾广文说:“不生病的人照顾病人会累死。你这个样子保姆都难请到,万一我走了,谁来照顾你?”曾广文即抬右手在脖子上“拉锯”几下(示意一块走),杨兰香顿时泪水盈眶……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