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酿”的爱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兰香,1945年2月出生,祖籍南昌。1958年在南昌制线厂当童工,1961年8月下放到鹰潭,11月进鹰潭橡胶厂当工人,1988年入党。
  曾广文,出生于1941年4月,贵溪余家乡人。1960年进鹰潭镇人民医院,先后从事针灸、矫外、普外科工作。鹰潭市农工党党员。
  
  懵懂时登上爱船
  
  杨兰香的姑姑与曾广文的姐姐居住在鹰潭赵家弄门对门。1963年柳絮飘飞的时节,经两人的姑姑与姐姐牵线搭桥,杨兰香与曾广文相识了。“那年我才18岁,懵懵懂懂的,初次见面还没仔细看清他长相好不好,更不知道找老公干什么。”杨兰香说,“以后见面少,也不好意思牵手,连名字都不敢叫,只是‘喂!’‘嘿!’我们结婚时没钱照相,更没钱买布做衣服,只摆了两桌酒席,客人都是亲戚。”
  转眼到了1964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1966年、1969年,大儿子和小儿子又相继来到人世。
  两人那时的工资都很低,只能省吃俭用喂养三个子女。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夫妻相濡以沫,家庭其乐融融。
  杨兰香是急性子,很爽快,在制鞋车间工作很卖力,经常加班加点,总是跑回家吃了饭就走,家务活基本都由曾广文承担:买菜、烧饭、洗衣……曾广文性情温和,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工作不逞强,学历低不自卑,领导交办的事会踏踏实实做好。他忙家务活从无怨言,杨兰香对此心中充满了愧疚。
  大女儿毕业了,可以照看家了。这年9月,曾广文与杨兰香请假半个月出门去旅游。
  在北京足足玩了一周。杨兰香很想尝尝北京烤鸭的味道,但曾广文不舍得买。游上海,东方明珠门票60元一张,曾广文说“买不到门票”。杨兰香说:“那不是在排队卖票呀!”其实,杨兰香明白曾广文的意图。她故意问:“你不遗憾呀?”曾广文就以笑眯眯回应。杨兰香说:“他管家,会算账。跟他出去不要想吃好东西,玩不到好景点。”
  这次“遗憾旅游”半月,成了杨兰香幸福愉快的记忆。她总是这样想:以后还有机会。但,机会会来吗?
  
  丈夫大病接二连三
  
  曾广文爱好运动,尤其喜欢篮球,身体一直很棒,伤风感冒都很少得。
  1993年,曾广文右腿疼痛,从医院走到东湖都要歇息两次。他怀疑是打篮球扭伤了,或许运动时被人撞到,时间久了成了内伤。拍片检查发现“右腿股骨头坏死”。他请盲医按摩了半年多仍不见好转,以后行动很是吃力。
  1996年8月,曾广文到体育广场晨练,突然间眼前就一片漆黑了。经眼科大夫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脱落”。于是,杨兰香马上陪曾广文赴上海做了“视网膜复位”手术。
  祸不单行。1998年5月的一天,曾广文又患上了脑梗塞。在曾广文住院的20多个日日夜夜,杨兰香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从此,曾广文的言语行动没有以往流利灵活了。但夫妻仍可以携手逛逛街,这让杨兰香仍然感到幸福。
  
  “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
  
  1999年7月8日,这是杨兰香黑色记忆的日子。
  早上,曾广文又出去锻炼,走到体育广场时,头发昏,腿站不住了。晨练的同事傅绍玲马上拨打120将曾广文送到医院。杨兰香闻讯后火速赶到了急诊室。曾广文已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拍片检查,发现脑部大出血。医生说,这种病来势凶险,短时内会造成智障、偏瘫、全瘫、丧失记忆和言行,甚至危及生命。
  曾广文住院半月仍处在危险期。杨兰香始终守护在他身边:擦脸、擦身、按摩、处理大小便。曾广文43天没进食,全靠输液维持,已瘦成一层皮。杨兰香也没睡好,吃不进,加上精神压抑,十分劳累,也瘦成了皮包骨头。
  43天后曾广文出院回家。杨兰香怕丈夫“会怎么样”,叫儿子请假一周,天天扶曾广文在房内走走。儿子回去上班了,杨兰香就独自一人承担起了服侍任务。
  曾广文自从生病后,精神十分痛苦,脾气异常暴躁,稍不如意就怒斥妻子。杨兰香总是宽容以对。曾广文常常睡不着,杨兰香就扶他坐在阳台看看星空皎月,陪他说话解闷,有时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那年月,夫妻俩工资都很低,两人月收入不足1100元。杨兰香很节俭:不穿新衣、不买水果、不购时令蔬菜。但为了丈夫治病,却舍得花钱。
  医生说“荣兴胶囊”疗效好,杨兰香便托人到余江药店购买,每条10盒1360元,一盒只能服用4天。听说这药南昌便宜,每条仅920元,她一条条购进。曾广文服用了7个月仍不见效。
  杨兰香从电视广告中看到“脑复康”药水好,于是她不顾每盒1900元的价格,立马买回来,可是半年过去了,曾广文也没见“复康”。
  曾广文脑出血已压迫语言和运动神经,脑子清醒,但不会说话、不能行走,只会摇手、摆手回答对错。
  为了给丈夫疏通经络,杨兰香请人扎针灸、盲医按摩都试过;花680元购进利德治疗仪,用磁性刺激麻木部位。
  曾广文长年卧床,天热容易长褥疮,杨兰香天天给他按摩,或搽湿润膏。当听说“热天睡气垫不会生褥疮”时,杨兰香便马上花980元买了一床。用了两三年坏了,她又花800多元买了一床,让曾广文平安度过了一个个暑期。
  曾广文因为面部麻木,已失去咀嚼功能,口水都不会咽,有痰就会呛着,吃东西成了个大问题。
  开始,杨兰香天天用陶瓷磨钵磨米糊,放点碎茶叶烧热喂给丈夫吃。而自己没时间、没心情买菜炒菜,天天吃馒头、方便面。
  八九个月后,杨兰香又让曾广文改吃自创的“烂饭”:1斤米、1瓶冷水,先用高压锅烧,待冒气后再焖5分钟,之后倒进紫砂锅煮,就成“烂饭”了。
  由于长期吃米糊、烂饭,缺乏营养,曾广文抬头都没劲。于是杨兰香又想方设法为丈夫增加营养:早上或煮面条、或磨豆浆、或泡麦片,还订了一份鲜奶;听说鹌鹑蛋营养价值高,又不腥,杨兰香每早就煮好三个剥壳喂给丈夫吃;中晚餐烧里脊肉饼汤、鳊鱼肉汤等。
  杨兰香平时特别注意买一些滑性食物,如芋头、金针菇帽、红薯粉皮等,到了嘴里就会“溜”下喉;买没刺的黄鱼,不伤及口腔。
  经杨兰香精心调养,曾广文身体逐渐好起来了,脸色红润有光泽,头发乌黑发亮,体重由50余公斤猛增到85公斤。杨兰香心情好时,会捏捏他脸上的赘肉说:“你这个人死摆脸,吃了睡,睡了吃,肉不晓得长了几多。”曾广文这时就像顽童似的憨笑着。
  照顾丈夫最难的还是两件事:一是没有帮手,搬抬困难;二是睡不好觉。
  曾广文睡觉起床、坐上轮椅、大小便等日常行动,都要靠杨兰香一个人来完成。杨兰香很理解晚辈,疼爱子女,不愿给他们添麻烦。她说:“他们都有家,大人肯来,小孩肯不肯?老公来了,老婆做家务累不累?照顾老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是要长期坚持。只有靠我了,我嫁给他就要对他负责!”杨兰香抱曾广文上轮椅时,因臀部没有对准座位,有两次曾广文滑溜到地上,她就只有赶紧楼上楼下呼唤邻居来帮忙。
  在杨兰香的精心呵护下,曾广文生活很有规律:6:00~7:00起床,上轮椅马桶解手、洗漱、吃早餐;8:00~9:30坐阳台,排尿、喂药后,上床睡到11:30;起床排尿、看电视,12:00吃中饭;13:00~15:30午休,起床排尿又坐阳台;17:00~17:30看电视,18:00吃晚餐;18:20全身按摩;19:30~23:00看电视,之后分别睡到2:00、4:00,要醒来两次解手。曾广文内急时会发出“唔呀唔呀”的声音。曾广文的生活规律,留给杨兰香的空间和睡眠就很少了:夏季每天出门买菜一次,冬天就三四天上一次菜场。每次出门最多个把小时,有时碰见熟人说了几句话,稍耽搁了一会儿,老曾就会拼命撞击床沿。曾广文白天睡觉多,晚上精神好;杨兰香白天要买菜、烧饭、洗衣、熬药、按摩等,没有时间休息,晚上还要起床几次帮助曾广文解手,所以很难踏实睡上一觉。因长期缺乏营养,杨兰香瘦成了一层皮。于是,她就每天米酒冲蛋催胖。时间久了,杨兰香感觉口渴、腰痛、四肢麻木,原来血糖高了。
  杨兰香长期缺睡眠,肝火上冒,眼睛发花,牙痛开始了。“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她常常痛得想哭,眼泪直流。后来,牙床摇动进度加快。拔牙痛,不拔也痛。她只有隔三岔五一次拔两颗、三颗。前面请牙科医生拔,后来自己用手拔过六颗。因为血管脆,口腔常常流血或吐血块。一年功夫,她的腮部就瘪了。现在牙床残存上牙四颗、下牙两颗,还东倒西歪的,咀嚼困难,吃馒头都要沾水。
  十年中,她记得睡得最好最香的仅有两次。长期的疲劳和精神紧张,杨兰香头发全白了。好在小时候吃苦多,身体底子好,上班干活多,因此没有倒过床。她说:“这是老天爷在照看我!”
  自从曾广文瘫痪后,杨兰香两次请过理发师来家里,很麻烦。为此,杨兰香买了推子、梳子和剪刀,每隔20来天给曾广文理发一次。
  鹰潭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恩福每年春节前来看望,每次都称杨兰香是“传统美德的模范”,邻居袁美琴夸她“真伟大”,知情的橡胶厂的同事说杨兰香:“受苦受累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真了不起!”而三个儿女都认为“母亲无私”。
  
  忠贞表白
  
  笔者问杨兰香:“十年来你想过放弃吗?”
  杨兰香回答:“他刚瘫痪时我才55岁。如果有花花肠子就会离开他。我十几岁跟着他。他脾气好,家务事能做,也不会乱用钱。以前我没买过菜、没操过心。现在他困难了,若甩掉他,良心上说不过去。”
  “你有什么愿望吗?”笔者问。
  杨兰香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他不要人喂饭,能站起来,能走路。两个人拉拉手上街走走,在馆子店吃吃饭,什么都不求了。现在出门一个来小时就要赶快回家,连公园都难得去。”
  生活的磨难让杨兰香感悟到:工资低一点,生活困难一点都无所谓,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生病,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好。
  和笔者谈话间,曾广文要起床了。杨兰香掀开被子,站到左边床沿,将笔直躺在床上的曾广文扶拖靠近床头,把棉衣袖套进他左手臂,又转身到右床边套进他右手臂,接着又给穿上棉裤;然后杨兰香推来轮椅靠牢墙壁,再用力把曾广文抱上轮椅,再抱腰挪动臀部靠紧后座坐实,推进卫生间;最后用梳子帮他梳好头发,戴上鸭舌呢绒帽,推到阳台上看风景。
  此时,杨兰香对曾广文说:“不生病的人照顾病人会累死。你这个样子保姆都难请到,万一我走了,谁来照顾你?”曾广文即抬右手在脖子上“拉锯”几下(示意一块走),杨兰香顿时泪水盈眶……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夏季是钓草鱼的旺季。根据草鱼的活动规律,巧设草窝,可以更多地钓获草鱼。   一、设水底草窝。一般说来,在气温30℃以上,水深在1.5米左右,草鱼多在水的下层活动。在这种条件下,比较适宜设水底草窝。其方法:将专门喂养草鱼的黑麦草、苏丹草投到适当距离的钓点处。泥块很快将草株沉入水底,形成水底草窝。此种草窝隐蔽性好,草鱼很快就会大胆地成群进窝吃草。   二、设半浮草窝。一般说来,在阳光强烈的天气,草鱼多
期刊
由重庆武隆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的项目,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中国南方喀斯特”中任何一部分都堪称人类珍稀的瑰宝,而三者组合更是集喀斯特的精华于一身。     重庆武隆喀斯特   典型特征: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从去年10月起,左腿膝部至小腿这一段每晚睡眠时出现隐隐酸痛,最近酸痛逐渐加重,行走不便,如静坐片刻后起来走路会有膝关节僵硬感,活动稍多点,疼痛更会加重。请问:我该如何治疗、锻炼?   上饶县·秋××   秋××同志:   来信反映的病情不够全面,你的年龄以及在当地医院所做的相关检查如X光片等的诊察情况,在信中都未提供。因此我对你所咨询的只能一般性地给予回答。从你信中介绍的
期刊
再过几个月,就是老红军周克柳96岁生日了。   在柳条泛绿、草长花发的北国初春,在泉城济南一个军区干休所里,我们拜访了从江西于都走出来的老红军周克柳和他的老伴封霞光老人。   尽管周克柳已是年近百岁的人了,但他身上仍透出当年的英气。长眉雪白,眼神炯炯,身板硬朗,脚步稳健,口齿也很清楚。保姆说他眼神特别好,还经常读书看报。   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走进卧室,拿出一个红塑料皮样的“怀中宝”,坐在我们侧
期刊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2007年8月8日9时,卢方借亲戚高明的小客车(挂靠在南昌某实业公司),在南昌市孺子路由西向东行驶快到八一广场时,撞了未在人行横道线内行走的老人姜清(73岁,退休教师,南昌市人),老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该事故经南昌市交管局认定卢方负主要责任、老人姜清负次要责任。后因双方就赔偿未能达成协议,故姜清家人把卢方、高明及其公司
期刊
有些读者来信自述患流汗病,四季均动则汗出难止,尤其以夏秋为甚,并逐年加重。   关于汗症,我在《老友》2007年11期发表过短文。今就出汗一病症,从临床角度再论一二。   一、概念:出汗有自汗、盗汗、绝汗之分。自汗、盗汗指人体发生异常汗出的一类病症。其中见于清醒状态时汗出多,为自汗;睡着后汗自出,为盗汗;如汗出似珠,凝滞不流,或汗出如油,着手黏腻,常伴气喘声微重病,为元气耗散,属绝症之一,称作“绝
期刊
在泰和县澄江镇八一路011号的临街门店,有位身材高大、满头乌发的老妪端坐在摊前做生意。她叫欧阳喜英。摊前小商品琳琅满目,有上百个品种。我们走近前顺手拿了牙膏、食盐、四特酒3种商品,她很快准确地说出每样商品的价格,并利索地取钱、找零。但谁能相信这位老者竟是年逾百岁的寿星呢!   要问老寿星怎能如此健康,记忆力这等惊人,我们从采访中寻得了一些答案。   ——健康是在磨难中“炼”出来的。欧阳喜英,出生于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是一名退休女性,患尿道炎已有几年了,虽然治疗,但总是十天半个月又发了。发病时,阴部像抹了辣椒水一样的难受。请问:我该如何治疗?   九江市·王××   王××同志:   看了你的来信所述,又看了你的尿检报告,我认为你患的不是尿道炎,也不是尿路感染,而是老年性阴道炎。这是老年妇女常见的疾病。其原因就是老年妇女的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分泌缺少所引起的疾病。其根本治疗方法就是
期刊
最近,我们怀着仰慕和敬老之情,驱车前往潭山镇店上村皂田村民小组拜访了百岁老人邹毛秀。一进门,老人就给我们倒茶递烟,非常热情。她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腰不弯、背不驼、身材修长、脸色红润、双目有神、手脚灵活,根本不像是一个年过百岁的老人。   邹毛秀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属羊,今年102岁。祖籍宜丰县潭山镇邹家村。旧社会,因家里贫寒,10岁那年就做了黄家的童养媳,整天忙着放牛、砍柴
期刊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古往今来,人们对夕阳的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赞美。夕阳已自然而然地用来比喻如落日西下的垂暮老人。对这个问题,我以前涉猎不多,认识不足,但当自己的“大名”赫然列入“退休干部”的名单时,才仿佛觉得时光将一个认识境界从隐约中猛地推进,凸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就是真的老了,从此将步入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了。也就是说,由冉冉升起的旭日变成了徐徐西下的夕阳了。   成为夕阳,
期刊